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祁連雪》一、讀文“一片(篇)讀成一串、一點”1、原以為河西走廊荒涼,眼見卻是江南秀色|(引子)2、是祁連雪水滋養了它3、祁連雪峰壯麗,凈化心靈|(雪峰)4、神話增加了祁連山的魅力5、游山聯想起神話。6、觀山觸發的歷史感。|(文化積淀)人們對祁連雪嶺的不同感受。自己與山的相通7、人山相通之感古今相同。(感悟)主題:對文化積淀豐厚、壯麗圣潔、滋養人類的祁連雪峰的贊美。二、審題、答題、析題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話傳說,并觸及了當下現實,把河西走廊的精華所在與江南相提并論。(第一段)……這次實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來,河西走廊竟是甘肅最富庶的地區。這片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如今已被國家劃定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當你駐足武威、張掖,一定會為那里的依依垂楊、森森葦帳、富饒的糧田、豐碩的果園所構成的“江南秀色”所傾倒。√??整體概括、局部精解B.神話傳聞和歷史積淀“壓低”、“涂飾”了祁連山,反映了歷史帶給祁連山以無法擺脫的沉重負擔。(第四段)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動情,但平心而論,祁連山確也沾了神話和歷史的光。這里的難以計數的神話傳聞和層層疊疊的歷史積淀,壓低了祁連山,涂飾了祁連山,豐富了祁連山。在那看云做夢的少年時代,一部《穆天子傳》曾使我如醉如癡,曉夜神馳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駕八駿馬巡行西北三萬五千里,也想望著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當時把其中的故事都當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無征,夸言寡實”,是后來的事。但祁連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減,反而益發強烈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終于得償,其歡忭之情是難以形容的。×
言其重、多,少年想去更是為神話而不是為雪山。意在突出文化積淀之厚重。局部精解C.河西走廊的過客對祁連山的形容之所以見仁見智,是因為雪嶺常被一派空濛籠罩,真相難以認清。
(第六段)觀山如讀史。馳車河西走廊,眺望那籠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諦聽到自然、社會、歷史的無聲傾訴。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的激動和沉甸甸的時間感、滄桑感被呼喚出來,覺得有許多世事已經倏然遠逝,又有多少天涯過客正在匆匆走來。||我們這些河西走廊的過客,與祁連雪嶺朝夕相對,自然就把它當做了熱門話題。有人形容它像一位儀表堂堂、銀發飄灑的將軍,俯視著蒼茫的大地,守護著千里沃野;有人說祁連雪嶺像一尊圣潔的神祗,壁立千尋,高懸天半,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卻是戀人、摯友般的親切。……
錯接因果。原因文中沒有交待,據常識當為個性心理所致。×局部精解D.作者在游歷河西走廊的同時,也以戀人、摯友般的心態去貼近祁連山,試圖體驗祁連山的“心史”。(第六段)……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卻是戀人、摯友般的親切。千里長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無往而不是靈山圣雪,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一種相通相化相親相契的溫情,使造化與心源合一,客觀的自然景物與主觀的生命情調交融互滲,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局部精解E.本文既從空間的視野描述祁連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從時間的角度傳達一種綿長凝重的歷史感。√
小結:此類題目多考查局部的準確理解,解題要注意找準對應區域,細讀精解。個別的整體分析概括選項,如錯表述必有硬傷。整體概括17.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詩句,請分別說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理解題意:(1)把開頭、結尾的特點與引用的作用結合起來分別談。(2)“用意”,就是“為什么要”,想讓它起到什么“作用”。答題思路與“作用”類鑒賞題同,要從內容、結構、效果三方面考慮。
(開頭段)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臨其境之前,總以為那里是黃塵彌漫、闃寂荒涼的。顯然是受了古詩的浸染,“千山空皓雪,萬里盡黃沙”之類的詩句,已經在腦海里扎了根。||這次實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來,河西走廊竟是甘肅最富庶的地區。這片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如今已被國家劃定為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當你駐足武威、張掖,一定會為那里的依依垂楊、森森葦帳、富饒的糧田、豐碩的果園所構成的“江南秀色”所傾倒。鑒賞不能脫離文意。答鑒賞題不能脫離具體內容。所以說從“內容、結構、效果”三個角度考慮。要從內容上答,首先必須看懂引文的意思。明白意思,才能知作用。答:(1)開頭引用的詩句描述的荒寒景象,強調(突出、渲染)了印象中的荒涼。(內容)⑵為下文做鋪墊(或引起下文段內),與現實真相形成強烈對比。(結構、效果)
(3)引用的詩句透出書卷氣(或使文章有文采、歷史文化感、意蘊……)(效果)空曠、荒寒(結尾)6、……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卻是戀人、摯友般的親切。千里長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無往而不是靈山圣雪,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一種相通相化相親相契的溫情,使造化與心源合一,客觀的自然景物與主觀的生命情調交融互滲,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7、也許正是這種類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則徐充軍西北路過河西走廊時,曾寫下詩句:“天山萬笏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甘、青路上,我也即興賦詩,寄情于祁連雪:“依依只有祁連雪,千里相隨照眼明。”
——首先要看懂詩句的內容。林詩:作者詩:背景知識:道光十九年(1839年)五月,欽差大臣、兩廣總督林則徐因虎門銷煙被革職,三年后被流放新疆伊犁。林則徐看到天山峰巒皚皚積雪,如同自己為國運操勞而生的滿頭銀發,感到它們都是一樣地難以消除,不由得為之苦笑。林詩即景設喻,借物抒懷,引雪山為朋伴,然雖有雪山相伴,也難掩心中寂寥失意之愁怨。
寂寥、無奈明朗、昂揚(1)結尾引用的詩句表現出前文提到的自然景物與生命情感交融互滲的關系。(與上文的局部關聯、內容上的例證作用)(2)林詩引出了作者的詩句,以林詩的無奈反襯了作者詩句的明朗積極主旨基調。(兩詩間)(3)以詩句收束全文簡明而有韻味。(結構)
(4)開頭、結尾引用的詩句透出書卷氣(或使文章有文采、歷史文化感、內涵、意蘊……)。
(1)開頭引用的詩句描述的荒寒景象,強調(突出、渲染)了印象中的荒涼。⑵為下文做鋪墊(或引起下文),與現實真相形成強烈對比。(3)結尾引用的詩句表現出前文提到的自然景物與生命情感交融互滲的關系。(4)林詩引出了作者的詩句,并以林詩的無奈情緒反襯了作者詩句的明朗積極。(5)以詩句收束全文,簡明而有韻味。
(6)開頭、結尾引用的詩句透出書卷氣(或使文章有文采、歷史文化感、內涵、意蘊)
(梳理一下)17.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詩句,請分別說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閱卷標準是:每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五點即得滿分,意思對即可。
題目的綜合性很強。
18.作者曾說:“雪”是《祁連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請通讀全文,談談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理解題意:從全文看,“雪”有哪些作用。覆蓋面大。想:內容上……結構上……表達效果上……首先依據文本,看細部,看內容(回文本)(7段中與“雪”有關的共3段半。)
(第2段)當然也不是說,整個河西走廊盡是良疇沃野。它的精華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門、敦煌平原。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著祁連山的冰川雪水來維系其綠色生命體系的。祁連雪以其豐美、清冽的乳汁匯成了幾十條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著農田、牧場、果園、林帶,哺育著河西走廊的子孫,一代又一代。1雪水灌溉了土地、哺育了子孫
(第三段)祁連山古稱天山,西漢時匈奴人呼“天”為“祁連”,故又名祁連山。一過烏鞘嶺,那靜絕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脈層巒疊嶂,就投影在我們游騁的深眸里。映著淡青色的天光,雪嶺的素潔的脊線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際,一塊塊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對著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麗景,領略著空際瓊瑤的素影清氛,頓覺涼生襟腋,情愫高潔。它使人的內心境界趨向于寧靜、明朗、凈化。2、雪使祁連山壯麗。3、雪峰可以凈化心靈
(第6段)……我們這些河西走廊的過客,與祁連雪嶺朝夕相對,自然就把它當做了熱門話題。有人形容它像一位儀表堂堂、銀發飄灑的將軍,俯視著蒼茫的大地,守護著千里沃野;有人說祁連雪嶺像一尊圣潔的神祗,壁立千尋,高懸天半,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卻是戀人、摯友般的親切。……(尾段)也許正是這種類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則徐充軍西北路過河西走廊時,曾寫下詩句……我也即興賦詩,寄情于祁連雪:“依依只有祁連雪,千里相隨照眼明。”4雪嶺觸發了古今人們的想象與情思得出了四點,都是內容方面的,接下來怎么想?——看結構(結構:開頭、結尾、過渡、標題、線索)回看原文:開頭沒有、中間兩段半沒有;標題、中間部分、結尾有
怎么辦?——指導答題:有可能的就寫上。5“雪”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雪”在文中的作用,還能想到什么?從內容、結構上想過了,還可從什么角度想?
——寫法、表達效果6用“雪”這一中心意象,做抒發抽象情思的載體;(寫法)7、“雪”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富于藝術感染力。(效果)提醒考生:問語句、段落的作用,要指出使用的手法,再說表達效果
小結18.作者曾說:“雪”是《祁連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請通讀全文,談談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答案:(參考+細則)(1)“雪”水哺育著河西走廊的子孫;(內容)(2)“雪”使祁連山壯麗、圣潔;(內容)(3)雪峰可以凈化心靈(內容)(4)雪嶺觸發了古今人們的想象與情思(內容)(5)“雪”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結構)(6)用“雪”這一中心意象,做抒發抽象情思的載體;(寫法)(7)“雪”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富于藝術感染力。(效果)(8)“雪”見證了祁連山的歷史文化。(牽強)評分標準: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兩點得2分,答對三點得4分,答對4點即可得滿分。意思對即可。小結提示:
1、結合全文問“作用”,題目綜合性很強,內容形式、理解鑒賞一起考。2、學會多角度細想,即要細理文內相關點,又要會想較空靈的鑒賞點,以確保得分。
19.文中說“觀山如讀史”,作者為什么這樣說?|請聯系你的生活經歷或閱讀體驗,說說從“觀山如讀史”中獲得的啟示。(不少于200字)(10分)理解題意:(表述清楚)“發現、拓展”、“個性化閱讀”的新題型。1、透解原句:山與史觀山與讀史
2、兩問,文內、文外筆墨大約要4:6開。3、答題要具備的點:(1)說“觀山如讀史”,文中的依據概括出來。(2)寫出自己對此的感悟聯系生活經歷或讀來的具體例子。【評分細則】1.第一問句意把握:4分。山承載歷史、人觀山引發歷史感悟,各2分。2.第二問闡發啟示:4分。(其中“啟示”明確合理,1分。“闡發”能恰當、具體、貼切地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或閱讀體驗,有恰當的分析感悟,3分。)3.語言表達:2分。(語言流暢、有一定文采,表達清晰、有條理,2分。語言基本通順,表達較清晰,1分。語言不通順,有較多語病,表達混亂,0分。)4.字數不足,酌情扣分。每缺25字(一行)扣1分,扣滿1分為止。(提示:閱讀延伸題,不是小作文,強調基于對原文的理解。)(先看文內的兩個要點是怎么來的)1段、寫到了河西走廊歷史上的荒涼,2段、寫祁連雪水滋養了代代子孫的歷史4段、寫祁連山豐富的歷史與神話——表明祁連山有著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
山中有史(要點一)5段、游山聯想起歷史神話。6段前半部分、觀山觸發的歷史感。——表明觀山觸發了歷史的聯想與感悟。觀山如讀史(要點二)2011年高考北京卷
王充閭《祁連雪》第19題:文中說“觀山如讀史”,作者為什么這樣說?請聯系你的生活經歷或閱讀體驗,說說從“觀山如讀史”中獲得的啟示。(不少于200字)(10分)
第一問參考答案:(祁連山為當地古往今來的歷史提供了自然條件,)(依據:第二段)歷史文獻中的積淀也賦予祁連山以豐厚的人文內涵,史中有山,山中蘊史;(依據:第四段)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觸發作者的歷史記憶,喚醒了作者的歷史感。(依據:第五段和第六段)【評分標準】文本句意把握準確到位。能從山承載歷史、人觀山引發歷史感兩方面準確理解“觀山如讀史”。③語言表達(2分)①句意把握(4分)②闡發啟示(4分)啟示(1分)啟示明確合理(與“觀山如讀史”有合理聯系)。闡發(3分)能恰當具體貼切地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或閱讀體驗,進行合理的分析。語言順暢,表達清晰,有條理,即可得滿分。字數不足,酌情扣分。④字數【學生答案】
我覺得作者所說的觀山如讀史是通過山來看歷史。用祁連山的歷史來說明人類的歷史,也就是說,要通過物質看本質。文章中作者以祁連山和河西走廊為例,說人類發展歷史所有的感悟。所以,我覺得,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總是看表面,要看本質,與人相處,是人與人心的相會,而不是勾心斗角,要以最本質的面貌與人相處。觀山如讀史,通過物質看本質,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學生答案】
觀山如讀史,縱觀歷史,祁連山古為金戈鐵馬的戰場,今為果碩糧豐的商品糧基地,自然的魅力使人動情,豐富的歷史吸引人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