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向程社會心理學基礎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教學綱要
向程
心理咨詢師
精神分析家
四川南島心理咨詢研究所:首席心理咨詢師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四川理工學院文學院:文藝心理學學科教授四川省科協技管會:理事;心理咨詢專委會副主任成都市心理咨詢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專業方向:精神分析;兒童青少年心理;職業指導主要著作:《有效的面談者》;《圓滿之道》;《明日之星——學齡前兒童心智發展與心理健康》;專題節目:成都交通文藝廣播心情加油站-解密夢語FM91.4兆赫;(每周三晚22.00-23.00)
一、什么是社會心理學?二、學科發展淵源三、派別及其理論特色
第一講、淵源、對象、流派與方法一、什么是社會心理學奧爾波特: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學科。艾爾伍德:社會心理學是關于社會互動的學科,它以群體生活的心理學為基礎,并以對人類反應、溝通以及本能和習慣行為的群體塑造類型的解釋為出發點。普遍接受的定義:社會心理學是關于社會情境中個體及群體的心理現象及行為規律的科學。◆社會行為函數:B=f(P,E)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兩者緊密相連,前者是外顯的、客觀存在并可觀察的,后者是內隱的、主觀的,但兩者的主體都是社會生活中的人。◆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
第一講、淵源、對象、流派與方法◆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領域個體層間:個體的社會化與自我意識、社會知覺、態度、社會動機、社會學習等。人際層面: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如人際溝通、人際關系及心理效應。群體層面:群體凝聚力、群體心理氛圍、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領導力及社會影響。社會層面:風俗、時尚、階層、階級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國民性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實驗法;觀察法(自然觀察、參與觀察);調查法(訪談法、問卷);檔案法(通過對過去與現在的大量資料進行收集,進行內容分析和研究的一種方法,注重對歷史資料的分析)。
第一講、淵源、對象、流派與方法二、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淵源哲學思辯期:從古希臘到19世紀上半葉,人們根據哲學思辯與社會準則來認識社會行為。代表性的觀點有柏拉圖的理想國觀點,亞里士多德的人性受生物本能決定、社會源于人的自然屬性等觀點。中國也有性善、性惡論思想,諸葛亮有關于“如何識人”的觀點。經驗描述期: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特點是,在觀察基礎上,對人類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進行客觀描述和分析。重要學術思潮有:達爾文的進化論;德國的民族心理學;法國的群眾心理學;英國的本能心理學;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派等。實證分析期:20世紀20年代至今,社會心理學從描述研究發展到實證研究,從定性研究轉向定量研究,從理論研究轉向應用研究。出現了瑟斯頓、李科特、謝里夫、莫里諾、勒溫等重要的社會心理學家。
第一講、淵源、對象、流派與方法三、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流派1、社會學習論理論背景:這個流派試圖通過學習或模仿機制來解釋人的行為,其理論起源于行為主義。代表性的是桑代克和斯金納的“刺激——反應理論”,該理論認為:動物與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后天學習的結果,都是有機體在遇到某種刺激,引起某種行為并受到強化而構成連接的結果;而復雜的行為是一系列簡單的刺激——反應連接單位的聯合。故也稱為聯結理論,由桑代克首先提出。學習機制:聯想(經典條件反射);強化(行為與獎賞);模仿(仿同效應)◆關于“正強化”與“負強化”的討論
第一講、淵源、對象、流派與方法2、社會交換論理論背景:這個流派形成于20世界50年代末60年代初,創始人是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主張從經濟學的“投入-產出”關系或“趨利避害”角度研究社會行為,它重點強調:“人們之間的互動是物質與非物質的一種交換。”社會交換論是綜合了操作行為主義、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理論以及文化人類學、社會學的一些理論而發展起來的。霍曼斯社會交換論的5個普遍性命題:成功命題:行為與獎賞;刺激命題:相同刺激引發相同或相似行為;價值命題:價值、滿足感與行為;剝奪-滿足命題:重復相同獎賞的次數越多,價值越小;侵犯-贊同命題:個體行為沒有得到期待的獎賞或受到意外懲罰,會產生憤怒情緒并出現侵犯,此時侵犯行為的結果對個體更有價值;等等。
第一講、淵源、對象、流派與方法3、符號互動論理論背景:符號互動論源于美國學者詹姆士和米德,始于20世紀30年代。該學派強調群體,認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互動過程中的個人行為和活動,而個人行為和活動只是整個社會群體行為的一部分,所以,要了解個人必先了解群體。其核心的概念是“符號”,包括語言、文字、記號,以及個體的動作和姿勢,也是一種符號。符號互動論的一些基本假設與理論觀點(例):
——個體對事物采取的行動是以該事物對他的意義為基礎的,但個體往往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事物對他的意義。
——事物的意義源于個體與他人的互動,而不存在于事物本身。
——自我是社會的產物,是主我和客我之間互動的結果。主我是行動者,客我是通過角色獲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會我。行動由主我引起,受客我控制,前者是行動的動力,后者是行動的方向。
第一講、淵源、對象、流派與方法4、精神分析論理論背景:該流派以弗洛伊德心理動力學理論為基石,并發展出了包括自我心理學、客體關系理論、自體心理學在內的龐大理論體系。弗洛伊德認為:①人有指向生命的生長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即生存本能,同時也有表現為死亡本能。死本能向外表現時就成為破壞、損害、征服等侵犯傾向,當這種侵犯受到挫折時,就表現為一種向內的自我譴責、自我懲罰及自罪、自殺等自毀傾向。②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如果平衡發生破壞,就會產生壓抑現象,導致變態人格或失常行為。精神分析涉及社會交往與社會行為的理論(舉例):母嬰二元關系與想象界三角關系與俄狄浦斯情結父親的功能
第一講、淵源、對象、流派與方法第二講、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的發展一、分化、社會化與個性化二、社會化與個性化的關系三、社會化的心理機制四、幾種重要的社會化類型五、自我概念及其結構六、自我概念在不同時期的發展
七、自尊
第二講、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的發展一、分化、社會化與個性化分化:分化又叫分離,指個體從母體中浮現出來,并形成區別于母體的獨立自我的過程。在內部表現為自我表象與客體表象之間的區分或分離,在外在關系上表現為開始識別自己與母親的界限,開始“自我”與“非我”意識的覺醒,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個體化形成完整的內在精神結構。社會化:社會化通常指個體在社會影響下,通過社會知識的學習和經驗的獲得,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成為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個性化:所謂個性化,指個體在特定社會條件下,在實現社會化的同時形成個人獨特的心理行為傾向的過程。第二講、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的發展二、社會化與個性化的關系社會化與個性化過程是伴生的、相互影響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兩個方面。社會化的功能是保證了人類社會的延續與文化的傳留,個性化使得個人可能具有超越現實而又改善現實的獨特性和創造性。一個社會如果只允許社會化而扼殺個性化,這樣的社會就可能在一種水平上簡單重復。社會化是個性化的條件,個性化是社會化的基礎。社會化基礎:學習潛能及語言;社會經驗傳遞;社會化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社會對個體的影響及個體對社會的適應。第二講、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的發展三、社會化的心理機制角色引導機制:社會角色;角色認同;角色期待;角色沖突。結論:無論是兒童、青少年還是成年人,看重被社會接納承認和恐懼被社會拋棄,直接成為了人們隸屬和認同社會并成為某一社會角色的心理動力。社會比較機制:將自己的狀態與他人的狀態進行對比從而獲得明確的自我評價的過程就是社會比較。社會學習機制:替代性強化與自我強化。亞社會認同機制:亞社會也稱次級社會,通常指相對于宏觀意義上的大社會而存在的直接社會環境或較小社會背景。第二講、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的發展四、幾種重要的社會化類型語言社會化:語言是一種獲得共識并進行交流的符號系統,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掌握語言本身也是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是獲得知識與交流手段的基礎。性別角色社會化:性、性別、性別意識、性角色、性社交、性感受體驗、性道德。道德社會化:什么是道德?怎樣進行操作性定義?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皮亞杰認為,道德判斷的發展經歷了從他律到自律、從效果到動機的過程。政治社會化:發展:國家形象階段;抽象國家觀念階段;國家組織系統階段。影響政治社會化的成長環境因素。第二講、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的發展五、自我概念及其結構自我的定義:自我又稱自我概念、自我意識,是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及社會角色的認知或覺察。主我與賓我:按照詹姆斯的定義,主我即主體的我,是作為認識者、行動者的我,是進行中的意識流。賓我是鏡像的我,是一個處在被認識、被觀察狀態的我,包括一個人所持有的關于自己的所有知識與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動力成分,賓我則制約主我的活動。自我的結構:物質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補充:精神分析的自我結構學說。第二講、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的發展六、自我概念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自我概念發展與社會化的環境因素:家庭、學校、大眾傳媒、參照群體。嬰幼兒期(0-3歲)學齡前期(3-6歲)學齡初期(6-12歲)學齡中期(12-16歲)學齡晚期(16-24歲)成人期(24歲以后)第二講、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的發展七、自尊什么是自尊:自尊是自我概念中的一個自我評價維度,它是一個人對社會角色的自我評價結果。自尊是一個人對其所扮演的每一社會角色進行單獨評價的(加權)總和。詹姆斯在1890年提出一個關于自尊的公式:
自尊=成功/抱負對自尊與自卑的辯證理解影響自尊的因素:家庭親子、行為反饋、選擇參與和揚長避短、依據相似性原理進行的社會比較。一、什么是社會知覺?二、人際知覺過程及其心理效應三、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社會知覺的策略與方法四、歸因理論第三講、社會知覺、印象管理與歸因一、什么是社會知覺?社會知覺又稱人際知覺,它不包括物知覺。包括人際和自我兩方面,即:自我知覺、角色知覺、人際知覺、社會因果知覺、群體知覺等復雜而多方面的知覺第三講、社會知覺、印象管理與歸因二、印象形成過程中的心理效應
01、圖式及圖式加工
02、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03、核心品質理論
04、暈輪效應
05、定勢作用
06、巴納姆效應第三講、社會知覺、印象管理與歸因三、印象管理又稱印象整飾和印象控制,它指個體以一定的方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形成印象的過程。通俗地說,就是自我形象的控制。印象管理的策略與方法(部分列舉)
01、按照社會常模包裝盒管理自己02、社會面具:隱藏與顯現;承認不足與抬高自己。03、得寸進尺效應04、門面效應05、討好法則06、恰當的自我表露第三講、社會知覺、印象管理與歸因四、歸因理論什么是歸因?歸因指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對行為或事件的原因進行推測和判斷的過程。歸因是人類的普遍需要。人類行為的原因分類:內因與外因;穩定性原因與易變性原因;可控性原因與不可控性原因。
幾種歸因理論(略)
01、控制點理論(羅特):內控者與外控者的歸因02、海德的樸素歸因理論03、凱利的三度(協變)歸因理論04、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第三講、社會知覺、印象管理與歸因凱利三度歸因理論舉例:瑪麗為什么對小丑發笑?第三講、社會知覺、印象管理與歸因-04條件區別性一貫性一致性歸因1低:她總對小丑們發笑高:她總是對他發笑低:別人很少笑人:瑪麗2高:她沒對別的小丑發過笑高:她總是對他發笑高:大家都在發笑刺激物:小丑3高:他沒對別的小丑發過笑低:她以前幾乎沒對他發過笑低:別人很少發笑情境/環境一、人際吸引的等級與條件二、愛情及相關理論三、人際吸引的重要理論——海德的平衡理論(POX圖)四,平衡理論在家庭系統中的應用五、人際溝通及其要素第四講、人際吸引與人際關系理論一、人際吸引的等級與條件1、合群(原因):避免恐懼與焦慮;社會比較;克服孤獨。2、喜歡(影響因素):相似性;需要互補;外貌的吸引力;喜歡的相互性;認同與模仿;臨近性。3、愛情:什么是愛情?完美愛情的心理要素;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第四講、人際吸引與人際關系理論伴侶式愛情
浪漫之愛
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