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體解剖生理學
緒論一、人體解剖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習目的人體解剖生理學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二、人體解剖生理學的基本觀點和實驗方法(一)人體解剖生理學的基本觀點(二)人體解剖生理學的研究方法1.人體解剖學——研究人體各部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1)大體解剖學2)組織學3)胚胎學2.人體生理學人體生理學研究的三個水平:——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也即研究人體生命現象或生理功能的科學。1)細胞分子生理學2)器官生理學3)整體生理學
呼吸O2和CO2如何影響胞內生化反應O2和CO2的交換與運輸機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3.生理學的實驗方法1)急性實驗法實驗過程不能持久,實驗后動物不能存活,而實驗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實驗方法。①離體器官或組織實驗法②活體解剖實驗法2)慢性實驗法以完整健康而清醒的機體為對象,在與外界環境條件盡量保持自然的條件下,對某一項功能進行研究,需要較長時間才有結果的實驗方法。三、人體結構的基本概念、生命的基本特征(一)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概念(二)描述人體姿勢、方位等常用的解剖學術語解剖學姿勢方位:1)上和下2)前與后3)深與淺4)內與外5)內側與外側6)近端和遠端3.解剖面:矢狀面額(冠)狀面橫切(水平)面(三)生命的基本特征1.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1)新陳代謝2)興奮性3)適應性4)生長和生殖第一章基本組織組織——由結構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些細胞及其周圍的細胞間質一起構成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神經組織一、上皮組織(二)各類上皮組織的結構及其功能(一)上皮組織的一般特點:
細胞密集上皮被覆上皮單層上皮單層扁平上皮單層立方上皮單層柱狀上皮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復層上皮腺上皮復層扁平上皮變移上皮細胞間質少有極性二、結締組織(一)結締組織的一般特點:分布廣,種類多樣化;間質多,細胞少;無極性作用:支持、連接、營養、防御、保護、修復創傷(二)各種結締組織的結構極其功能:分類:疏松結締組織致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網狀結締組織軟骨組織骨組織血液1.疏松結締組織(蜂窩組織)成分:細胞細胞間質纖維基質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網狀纖維成纖維細胞和纖維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肥大細胞1)細胞A.成纖維細胞和纖維細胞形態:胞體大,有突起,梭形或扁星狀,B.巨噬細胞組織細胞胞體大,形狀不規則,可隨功能狀態不同而變化功能:吞噬作用(防御功能)C.漿細胞多為卵圓形,核圓形偏居細胞一端功能:合成儲存和分泌抗體核大,卵圓形——清道夫——免疫功能D.肥大細胞2)細胞間質胞質中充滿嗜堿性顆粒,內含組織胺、慢性反應物質、肝素等活性物質。A.膠原纖維(白纖維)含膠原蛋白,韌性好,抗拉力強。如肌腱B.網狀纖維膠原纖維,量少,纖維較細,有分支C.彈性纖維(黃纖維)彈性蛋白膠原纖維彈性大,韌性小。如黃韌帶嗜堿性粒細胞D.基質2.致密結締組織粘多糖蛋白組織液硫酸軟骨素A、C透明質酸蛋白質特點:細胞少,基質少,以膠原纖維為主,纖維排列緊密。如肌腱、韌帶作用:支持、連接、保護脂肪組織網狀結締組織三、肌組織(一)骨骼肌(橫紋?。┕趋兰⌒募∑交‰S意肌受軀體N控制不隨意肌受植物N控制1.一般結構長圓柱形,有肌膜(胞膜),多核1)肌原纖維肌節:一肌節=1/2I帶+A帶+1/2I帶骨骼肌細胞形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2)肌管系統T管(橫管)L管(縱管)一肌節=1/2I帶+A帶+1/2I帶明帶(I帶):只有細肌絲,固定于Z線暗帶(A帶):粗、細肌絲以幾何排列相間H帶:只有粗肌絲,固定于M線是胞質中特殊的薄膜系統,是生理上的“鈣泵”,由橫小管和肌質網組成。三聯體:終池骨骼肌肌管系統中每一橫小管與兩側的終池合稱三聯體。(二)心肌特殊:1.肌纖維有分支;2.有閏盤結構;(橫紋?。募±w維互相連接的部位,是傳遞興奮的重要結構閏盤3.肌漿豐富,線粒體特多;4.核單個,位于細胞中央。(三)平滑肌細胞梭形,核橢圓,位于細胞中央,無橫紋四、神經系統(一)神經元(N細胞)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構成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具有接受刺激和傳導神經沖動的作用N元的結構1)胞體尼氏體2)突起樹突:軸突:1~多個,將興奮傳向胞體僅1個將興奮傳向末梢2.神經元的種類1)根據細胞突起的數目分:A.假單極神經元B.雙極神經元C.多極神經元2)根據N元的功能分:A.感覺神經元B.運動神經元C.聯絡神經元(中間神經元)(二)神經纖維根據鞘膜的情況分:1.有髓N纖維——由N元的軸突或較長的樹突及其套在外面的鞘膜組成的結構。雪旺鞘:包括髓鞘及其外表的神經膜,髓鞘是扁平雪旺氏細胞組成的鞘狀結構,包圍在髓鞘之外,屬神經膠質細胞。郎飛氏結:神經纖維髓鞘節段之間的縮窄處,此處軸索裸露,利于沖動傳導(跳躍式傳導2.無髓N纖維(三)神經末梢——神經纖維的終末裝置較細,無髓鞘,軸索外僅包裹神經膜感覺神經末梢——感受器——感覺神經元的周圍突的末梢,是痛、觸、溫度覺的感受器。游離神經末梢被囊神經末梢肌梭痛覺感受器觸覺小體環層小體2.運動神經末梢——效應器(四)神經膠質細胞——神經組織內多突起的細胞,沒有傳導興奮的功能,其支持、營養、保護N元的作用。——發生效應的結構運動終板:內臟神經末梢第二章運動系統第一節骨和骨連結總論一、骨(一)骨的形態分類總數206塊分類:1.長骨2.短骨3.扁骨4.不規則骨(二)骨的構造骨膜骨質骨髓致密結締組織纖維膜骨密質骨松質堅硬,抗壓抗扭曲力強蜂窩狀,由骨小梁構成紅骨髓黃骨髓有造血功能脂肪組織骨的血管和神經:分布于骨膜、骨髓和骨松質骨代謝全身只有骨組織沒有神經支配,骨代謝的調節主要依賴激素的調節。激素對骨代謝的調節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下丘腦—垂體—性腺、下丘腦—垂體—甲狀腺卵巢激素對骨代謝有調節作用,當卵巢功能衰退時,1、會導致骨質疏松——去卵巢大鼠致骨質疏松——骨成分特征性改變2、骨礦鹽代謝紊亂3、骨的形態學改變4、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上影響(三)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有機物無機物彈性、韌性硬度有機物含量多,無機鹽含量少,柔韌性好(四)骨的生長和發育長粗:膜內成骨長長:軟骨內成骨少年:老年:無機物含量多,有機物含量少,脆性大二、骨連接(一)直接連接骨連接直接連接間接連接骨與骨之間以結締組織或軟骨直接連接。如顱骨關節顱骨:腦囟顱縫椎骨:椎間盤纖維軟骨(二)間接連接1.關節的結構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關節的基本結構1)關節面2)關節囊透明軟骨彈性——緩沖沖擊力光滑——減少磨擦附著在關節面周圍及其附近骨面上的結締組織外層內層纖維層保護作用滑膜層滑膜皺襞緩沖、潤滑作用3)關節腔關節囊圍成的密閉空腔,內為負壓輔助結構:韌帶、關節盂緣、關節內軟骨、滑液囊等第六章血液第一節概述一、體液、內環境與自穩態1.體液——人體內的水分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質的總稱,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體液細胞內液40%體重細胞外液20%體重組織間液血液淋巴液腦脊液2.內環境及其相對穩定1)內環境——構成細胞生活環境的細胞外液。2)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物質→血液→細胞外液→細胞外界←←←代謝產物各種物質的合成與分解、攝入與排出、以及各部分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都在N–體液調節下進行。3)內環境相對穩定的意義:為細胞的正?;顒犹峁┝吮貍涞臈l件,使機體內的組織器官可以少受乃至不受外環境的干擾而呈現穩定狀態。第二節血液組成及血漿一、血液的組成沉降實驗:血液血漿(淡黃色)血細胞水(91%)蛋白質(7%)脂質(1%)糖類無機鹽類代謝產物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清——血液凝固后,從血凝塊中析出的清夜。二、血漿的化學成分極其生理功能(一)血漿蛋白的功能1.形成血漿膠體滲透壓白蛋白2.免疫作用球蛋白抗原+抗體→抗原–抗體復合物致病因素抗原失去致病效力3.運輸作用(運輸載體)4.凝血作用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活性物血漿蛋白復合物(二)非蛋白氮營養物質:氨基酸、多肽——可重新參與合成代謝產物:尿素、尿酸、肌酐、氨、膽紅素——排泄(三)不含氮有機物(四)無機鹽陽離子:K+、
Na+、Ca2+、Mg2+
陰離子:Cl
-、HCO3
-、
HPO42-、SO42-血糖血脂營養物質作用:維持晶體滲透壓維持神經、肌肉的興奮、傳導、參與肌肉收縮耦聯調節酸堿平衡三、血漿的理化特性顏色(淡黃)——由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的含量決定比重(1.025~1.030)和粘滯性滲透壓——決定于血漿溶質的顆??倲邓釅A度——決定于碳酸及碳酸氫鹽兩者含量的比值(一)滲透壓決定于血漿溶質的顆??倲等芤褐腥苜|顆粒數目多,則形成的滲透壓就大溶液中溶質顆粒數目少,則形成的滲透壓就小1.晶體滲透壓2.膠體滲透壓膠體:大分子物質功能:保持血漿和組織液間的液體量平衡晶體:電解質離子、非電解質小分子化合物功能:維持細胞形態和功能**毛細血管內外的水分交換主要決定因素是膠體物質;晶體滲透壓影響細胞內外的水平衡——半透膜效應3.等滲溶液等滲溶液:溶液滲透壓=血漿滲透壓=(0.9%NaCl或5%G溶液)高滲溶液:溶液滲透壓>血漿滲透壓>0.9%NaCl或5%G溶液低滲溶液:溶液滲透壓<血漿滲透壓<0.9%NaCl或5%G溶液低滲溶液<血漿滲透壓<高滲溶液等滲溶液(二)酸堿度(PH值)1.酸堿度:正常人:PH7.35~7.452.緩沖物質(穩定性)NaHCO3/
H2CO320/1Na2HPO4/NaH2PO4
蛋白質鈉鹽/蛋白質緩沖對對酸的緩沖能力大大強于對堿的緩沖能力(三)粘滯性第三節血細胞的形態和生理功能一、紅細胞(一)紅細胞的形態與數量1.形態:
周邊厚,中心薄,雙凹圓盤形,成熟紅細胞無核2.數量:男:500萬/mm3
女:420萬/mm3高原新生兒:≥600萬/mm3(二)紅細胞的生理功能1.攜帶O2、
CO2
由血紅蛋白完成1)O2的運輸
Hb+
O2Hb.O22)CO2的運輸
Hb+CO2氨基甲酸血紅蛋白2.緩解血液中酸堿物質(緩沖對:血紅蛋白鈉/血紅蛋白)氧分壓高氧分壓低CO2分壓高CO2分壓低(三)紅細胞的生理特性滲透脆性
實驗:1%NaCl:紅細胞皺縮高滲脫水0.9%NaCl:形態正常等滲平衡0.85%NaCl:
0.45%NaCl:部分紅細胞破裂低滲進水0.35%NaCl:全部紅細胞破裂……半透膜特性:A.等滲時:紅細胞內滲透壓=紅細胞外滲透壓紅細胞內外水分交換達到動態平衡,紅細胞形態、大小不變。B.高滲:胞內壓<胞外壓紅細胞水分逸出,細胞皺縮C.低滲:胞內壓>胞外壓胞外水分進入胞內,紅細胞由于充水而膨脹,達到一定程度便破裂——溶血**滲透脆性——紅細胞對低滲溶液具有的抵抗力。RC對低滲溶液抵抗力小,表示其滲透脆性大,易破裂;RC對低滲溶液抵抗力大,表示其滲透脆性小,不易破裂2.懸浮穩定性二、白細胞(一)白細胞的形態、計數和分類1.形態百度圖片搜索_血細胞的搜索結果2.數目:正常人5000~10000/mm33.分類依據:A.細胞大?。籅.核的形態與胞質著色——指紅細胞在血漿中保持懸浮狀態而不易下沉的特性。顆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顆粒均勻,紅紫色,核2~5葉嗜酸性粒細胞顆粒伊紅,核兩葉嗜堿性粒細胞顆粒深蘭,核不規則無粒細胞淋巴細胞體小,核大,圓或卵圓形單核細胞體大,核腎形或馬蹄形**白細胞分類(二)白細胞的功能吞噬功能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特異性免疫功能淋巴細胞的作用3.嗜堿性和嗜酸性粒細胞的功能1)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織胺、肝素和慢性反應物質,合成、釋放一些抗體2)嗜酸性粒細胞三、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正常血小板數值:10~30萬/mm3
<10萬:血小板減少癥<5萬:組織易出血(二)血小板的功能1.止血功能血管內皮下組織暴露(粗糙)→血小板粘附→釋放聚集活性物質→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釋放凝學因子→血液凝固2.營養和支持作用第四節機體的造血功能一、造血器官紅骨髓祖細胞(多能造血干細胞)→單能干細胞→原始血細胞→幼稚血細胞→成熟紅細胞二、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一)紅細胞的生成過程原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二)紅細胞生成的調節缺氧主要刺激因素:缺氧腎臟紅細胞生成酶促紅細胞生成素原促紅細胞生成素骨髓造血組織紅細胞增多肝臟+(-)(-)+++(三)紅細胞的破壞血管內的胞膜破裂被肝、脾、骨髓處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細胞吞噬(四)紅細胞異常增多與貧血第五節血液凝固和止血一、凝血因子二、血液凝固過程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第三步: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凝血——血液流出血管后,從能流動的溶膠狀態變為不能流動的凝膠狀態的過程。Ca
2+Ca
2+(一)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內源性激活途徑起因:血管內膜破裂,激活因子Ⅻ2.外源性激活途徑起因:組織液混入血液(外傷或其它原因所致),釋放因子Ⅲ,啟動外原性凝血系統。三、體內抗凝血作用四、體外延緩或防止凝血過程(一)避免凝血因素作用(二)加抗凝劑抗凝血酶肝素第五節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第七節血型與輸血(一)血型(ABO血型)——紅細胞血型,根據紅細胞表面的抗原特異性不同而分成若干類型。凝集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懸浮的紅細胞集合成團的現象,是一種血清免疫反應。即某種凝集原與某種凝集素相遇,就會發生凝集。凝集原:紅細胞膜上存在的不同的抗原性物質。凝集素:血清中含有的與凝集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ABO血型系統的凝集原、凝集素與凝集現象二、輸血交叉配血:紅細胞紅細胞
血清血清1.主側發生凝集,配血不合,嚴禁輸血;2.主、次側均不凝集,配血相合,可進行輸血;主側無凝集,配血基本相合,可進行輸血,但要小心。次側凝集,緩慢輸少量血,凝集塊可被沖散。主側次側供血者受血者2.關節的運動屈和伸內收和外展旋轉環轉第二節骨和骨連接各論一、顱骨及其連結腦顱面顱額、枕、篩、蝶、頂、顳骨共8塊15塊聽小骨6塊骨之間多借縫相連結2.顱骨本節第一頁返回目錄二、軀干骨及其連結1.脊柱1)組成: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7成人:26塊(嬰兒:33塊)椎骨:椎體椎弓椎孔突起上關節突橫突下關節突棘突1255411四、中軸骨(一)軀干骨1.椎骨1)形態2)形態生理彎曲:頸曲胸曲腰曲骶曲凸向前凸向后生理彎曲的生理意義:增大胸腔和盆腔容積使重心后移具有彈性,緩沖沖擊力2.胸廓1)組成:胸椎肋胸骨韌帶121212)形態:上窄下寬,前后徑略短,左右徑略長——近似圓錐狀三、四肢骨及其連結(一)上肢骨及其連結上肢帶骨肩胛骨鎖骨游離上肢骨肱骨橈骨尺骨手骨骨連結:胸鎖關節、肩鎖關節、肩關節、肘關節、橈腕關節(一)肩關節
——人體中靈活性最大但穩固性較差的關節1.關節的基本結構球窩關節:肱骨頭+肩胛骨關節盂特點:兩關節面面積差大,關節囊薄而松弛,韌帶少而弱。2.輔助結構1)關節盂唇:加深關節窩的深度
2)加固關節的韌帶3.關節的運動特點:靈活性大而穩固性差(二)肘關節1.基本結構(復關節:每一塊骨都能單獨活動)肱尺關節:肱骨滑車+尺骨滑車切跡(屈戍關節)肱橈關節:肱骨小頭+橈骨關節凹(球窩關節)橈尺近側關節:橈骨環狀關節面+尺骨橈切跡(車軸關節)關節囊前后壁薄而松,兩側壁緊張并形成側副韌帶關節的輔助結構加固關節的韌帶:尺側副韌帶:橈側副韌帶:橈骨環韌帶(二)下肢骨及其連結下肢帶骨(髖骨)游離下肢骨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足骨髖關節:球窩關節第三節骨骼肌總論一、肌肉的形態和構造1.形態:長肌短肌闊肌輪匝肌2.結構:肌腱肌腹(結締組織)(肌組織)有收縮性,運動的動力二、肌肉的起止點、配布和作用1.肌肉的起止點起點:固定點,接近中線止點:移動點,遠點2.配布:分別附著于鄰近的二塊或二塊以上的骨面,跨過一個或多個關節,肌肉收縮時牽動骨,引起關節運動。協同肌——在完成某一動作過程中,起相同作用的肌肉互為協同肌。拮抗肌三、肌的輔助裝置——在完成某一動作過程中,起相反作用的肌肉互為拮抗肌。(一)筋膜淺筋膜深筋膜(二)腱鞘(三)滑膜囊四、肌的命名第三章神經和肌肉的一般生理
第一節概述神經和肌肉的一般生理: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神經沖動的傳導;神經和肌肉之間的信息傳遞;肌肉的收縮。第二節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一、興奮和興奮性1.興奮1)刺激——活組織因受外界刺激而發生的反應?!芤鹜暾麢C體或其細胞、組織、器官等發生反應的環境條件的變化。2)反應——刺激引起機體細胞、組織、器官的代謝改變及其外部活動表現。2.興奮性——機體受到周圍環境條件改變的刺激時,具有發生反應的能力或特性。第二節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一、刺激和反應1.刺激——二、引起興奮的主要條件(一)組織的機能狀態:興奮狀態抑制狀態(二)刺激的特征1.一定的強度1)閾強度——保持一定的刺激時間不變,剛剛能引起組織興奮的刺激強度稱為閾刺激。閾上刺激——強度高于閾值的刺激閾下刺激——強度低于閾值的刺激閾下刺激是不能引起組織興奮的刺激,屬無效刺激;在一定范圍內,閾上刺激的強度越大,可引起的興奮性就越高;
**只有達到閾強度的刺激才可引起組織興奮。2)閾強度與興奮性的關系閾強度愈低,意味著組織興奮性愈高;閾強度愈高,意味著組織興奮性愈低;第三節神經和肌肉的生物電現象一、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一)靜息電位1.靜息電位——在細胞安靜狀態下存在于膜兩側的電位差。極化狀態——活細胞膜在靜息狀態下呈現的膜的內負外正的狀態。2.靜息電位的產生機制——離子學說1)膜內外離子分布膜內:K+、A-
膜外:Na+、Cl-
2)膜內外離子的流動K+:外流、Cl-:內流、Na:內流、A-:
不流3)各離子通透性不同4)極化狀態形成(二)動作電位1.動作電位——當可興奮的神經纖維受到電流刺激的局部發生興奮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可產生一次擴布性的電位變化,這種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靜息時刺激時刺激后內負外正內正外負內負外正1)現象:2)動作電位產生的機制胞膜受刺激膜兩側去極化靜息電位電壓膜上Na+通透性Na+內流膜兩側反極化Na+通道失活,K+通透性K+外流復極化2.動作電位的特點(單一細胞):1)動作電位不隨刺激強度增強而增強,刺激強度達不到閾值時,動作電位就不會發生?!叭驘o”現象2)動作電位的傳導是不衰減的。3)相繼產生的動作電位不能發生重合(或總和)。4.神經興奮后興奮性的變化(p94)1)絕對不應期2)相對不應期3)超常期4)低常期第四節神經沖動的傳導一、神經沖動傳導的局部電流學說受刺激段去極化興奮段與相鄰未興奮段形成電位差相鄰兩段形成局部電流(興奮段內向,未興奮段外向)外向電流使興奮段去極化產生動作電位二、神經傳導的一般特征生理完整性雙向傳導不衰減傳導絕緣性傳導神經傳導的不疲勞性第五節興奮由神經向肌肉的傳導一、神經—肌肉接頭的興奮傳遞過程神經—肌肉接頭神經末梢膜突觸小泡突觸間隙運動終板2.興奮在神經—肌肉接頭的傳遞運動神經末梢去極化Ca2+進入神經膜Ach的釋放R-Ach的形成終板電位肌膜鋒電位肌肉收縮接頭傳遞二、影響神經—肌肉接頭傳遞的因素影響Ach的釋放Ca++:促進Ach的釋放Mg++:減少Ach的釋放與Ach爭奪受體,使接頭傳遞受阻:競爭性阻滯箭毒、三碘季銨酚——肌肉松弛劑影響膽堿酯酶的作用,防礙Ach的分解導致肌肉痙攣三、神經—肌肉接頭興奮傳遞的特征(一)單向性傳遞(二)時間延擱(三)興奮傳遞易發生疲勞第六節肌肉的收縮一、等張收縮與等長收縮等張收縮——
肌肉在沒有負荷而能自由縮短的情況下收縮時,肌肉的長度縮短而張力不變的收縮,也稱動力性收縮。等長收縮——當肌肉在兩端被固定或負有不能克服的負荷的情況下收縮時,肌肉的長度不變,而張力發生變化,這種收縮稱等長收縮,也稱靜力性收縮。1)單收縮——用單個電震刺激肌肉或支配肌肉的神經,可引起一次迅速的收縮,稱為單收縮。1)潛伏期2)收縮期(縮短期)3)舒張期2.單收縮與收縮的總和單收縮2)復合收縮(兩個收縮波重合)3)強直收縮不完全強直收縮完全強直收縮第四章神經系統中樞神經周圍神經腦:延髓、腦橋、中腦、間腦、大腦、小腦脊髓按解剖位置分腦神經(12對)脊神經(31對)按功能分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軀體運動神經植物性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第一節概述一、神經系統的組成與功能第二節脊髓和脊神經二、神經系統的常用術語(一)灰質與白質(二)神經節與神經核(三)神經與纖維束第二節脊髓和脊神經一.脊髓(一)脊髓的位置與外形幻燈片801.位置:椎管內2.外形:
(1)膨大:頸膨大、腰骶膨大
(2)表面縱行的溝裂:6條前正中裂、后正中溝、前外側溝(2條)、后外側溝(2條)3.脊髓節段的劃分:頸8(C)、胸12(T)、腰5(L)、骶5(S)、尾1(Co)
4.前根和后根前根:——由前外側溝發出的神經束,含有傳出N纖維,其胞體位于脊髓灰質內。后根:——進入后外側溝的神經束,有膨大的神經節。(二)脊髓的內部結構(二)脊髓的內部結構1.中央管2.灰質:前角:較寬大,內有運動神經元,軸突形成前根側角:交感、副交感神經節前神經元胞體集聚處后角:較狹長,內有感覺神經元胞體灰質前連合、灰質后連合
、中間帶
3.白質
前索:具上升及下降兩類纖維束側索:有上升及下降兩類纖維束后索:為脊髓N節細胞中樞支進入脊髓后上升而成——由縱行的神經纖維構成(1)上行傳導束(2)下行纖維薄束和楔束:后索上行傳導束,傳導本體感覺和精細感覺沖動脊髓丘腦束:位于外側索前半部和部分前索,傳導痛覺、溫度覺(側束)和觸覺(前束)皮質脊髓束:起于大腦,經內囊、腦干,下行到達脊髓,管理骨骼肌的隨意運動。(三)脊髓的功能二、脊神經傳導功能:反射功能——借前根和后根與脊神經相連(一)脊神經數目與成分軀體傳出神經軀體傳入神經內臟傳出神經內臟傳入神經組成:(31對)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神經叢頸叢臂叢腰叢骶叢前、后根與前、后支的區別:前根脊N前支后支后根前、后根:脊N前的部分(從脊髓發出),感覺運動功能分清前、后支:脊N出椎間孔后的分支,均為混合神經脊髓(椎間孔)第三節腦和腦神經一、腦(一)腦干包括大腦、間腦、中腦、腦橋、延髓、小腦腦干1.外形(1)延髓A.溝裂:
由脊髓的溝裂一直延伸到延髓B.腹側面:椎體、椎體交叉、橄欖體C.背側面:薄束結節、楔狀結節、繩狀體D.腦神經出源:舌下神經(12th)舌咽N(9th)迷走N(10th)付N(11th)上下(2)腦橋A.腹側膨隆:橫行纖維(大量)+縱行纖維(部分)B.腦橋臂:進入小腦的纖維C.腦神經:腹側:三叉N(5th)展N(6th)、面N(7th)、聽N(8th)內外背側:滑車神經(4th)D.第4腦室:第四腦室底:延髓背中央管敞開口底+腦橋背側第四腦室頂:小腦覆蓋(3)中腦腹側面:大腦腳、動眼神經背側面:四疊體上丘下丘滑車神經2.腦干內部結構灰質——神經核:腦部的灰質團塊白質——腦部的神經纖維:上、下行傳導束神經核腦N核網狀結構核其他神經核:腦N運動核:發出纖維經腦神經支配骨骼肌腦N感覺核:接受腦神經中感覺傳入纖維腦N交感核:發出纖維經腦神經支配內臟薄束核、楔束核2.網狀結構——在腦干中央部位的一個廣泛區域,神經纖維交織成網,并有大小不等的神經核團散布其中,稱網狀結構。3.腦干的功能(1)傳導功能:上、下行纖維(2)反射的低級中樞:“生命中樞”、角膜反射中樞、瞳孔對光反射中樞(3)網狀結構的功能:A.使大腦功能保持覺醒狀態;B.對內臟活動的調節(二)小腦1.小腦的位置和外形2.小腦的分葉絨球小結葉:前葉:后葉:3.小腦的功能是平衡調節的整合中樞與調節肌緊張有關為錐體外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運動調節中樞,與平衡、與平衡調節肌張力和運動協調有關。(三)間腦位于大腦半球與中腦之間丘腦:
一對卵圓形灰質團塊,是皮質下的感覺中樞
前核內側核外側核2.下丘腦視上區視上核室旁核結節區腹內側核腹外側核乳頭體區幻燈片110(四)大腦左右兩半球;溝與回;皮質與髓質:表面的灰質_____皮質皮質的內部_____髓質髓質中的灰質團塊_____基底N節3.第三腦室1.大腦的外形與分葉2.端腦的內部結構幻燈片105三個主要溝裂:中央溝外側裂頂枕溝葉和島: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島葉(1)基底核紋狀體屏狀核杏仁核尾狀核豆狀核蒼白球殼核幻燈片105(2)大腦半球的白質(3)側腦室4.大腦皮質的結構及功能定位A.內囊B.胼胝體1)大腦皮質分子層外顆粒層外錐體細胞層內顆粒層內錐體細胞層多形細胞層2)功能定位:A.軀體運動區:位于中央前回、中央旁小葉的前部
特點:上、下顛倒,頭部是正中位。左、右交叉,支配對側的骨骼肌的隨意運動。
B.軀體感覺區:位于中央后回、中央旁小葉的后部
特點:上、下顛倒,頭部是正中位。左、右交叉,管理對側的意識性感覺。
C.視覺區:位于距狀溝上、下的枕葉皮質。
特點:一側視區接受雙眼同側半視網膜傳來的沖動。D.聽覺區:位于顳橫回。
特點:接受兩耳聽覺的信號,因此一側聽覺中樞受損,不致引起全聾。
E.運動性語言中樞:
位于額下回后部。此區受損,患者雖能發音,卻不能說出有意義的句子,稱為運動性失語癥F.聽覺性語言中樞:
位于顳上回后部,此區受損,患者雖能聽到別人講話,但不能理解其意思,稱為感覺性失語癥。G.書寫中樞:
位于額中回后部,此區受損,雖然手的功能仍然保存,但寫字、繪圖等精細動作發生障礙,稱為失寫癥。H.視覺性語言中樞:
又稱閱讀中樞,位于頂下小葉的角回,此區受損,視覺沒有障礙,但不能理解文字符號的意義,稱為失讀癥。
二、腦神經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九舌咽,十是迷走十一付,十二舌下神經全。三.腦和脊髓的被膜1.硬膜致密結締組織,保護作用——中樞神經系統外包裹的結締組織膜外層內層硬腦膜靜脈竇:內含靜脈血,為顱內靜脈血的血流管道2.蛛網膜:疏松結締組織,透明蛛網膜顆粒:在顱頂部形成顆粒狀突起,伸入硬腦膜靜脈竇3.軟膜:血管豐富,產生腦脊液三、腦和脊髓的被膜1.硬膜
——中樞神經系統外包裹的結締組織膜致密結締組織,保護作用外層內層硬腦膜靜脈竇:內含靜脈血,為顱內靜脈血的血流管道2.蛛網膜:疏松結締組織,透明蛛網膜顆粒:再顱頂部形成顆粒狀突起,伸入硬腦膜靜脈竇3.軟膜:血管豐富,產生腦脊液四、內臟神經(一)植物性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差別支配器官的不同低級中樞存在的部位不同周圍神經不同植物性神經從中樞到達所支配的器官,需經過兩個神經元;而軀體運動神經較粗,中間不更換神經元4.機能上的差異5.植物性神經對器官是雙重支配,而軀體運動神經只有一種纖維(二)植物性神經的組成和分布交感神經低級中樞:脊髓胸1—12、腰1—3側角周圍部分:交感N節(椎旁N節)、椎前N節、交感干、交通支、神經叢交通支白交通支:由側角發出的有髓節前纖維灰交通支:由椎旁節發出的節后纖維分布:2.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腦干運動N核、脊髓骶段相當于側角位置周圍部:器官旁N節;第二N元在器官附近或壁上分布:(三)交感N和付N交感的比較:1.中樞部位不同:交感:脊髓胸1—12、腰1—3側角付交感:腦干運動N核、脊髓骶段相當于側角位置2.周圍N節位置不同:交感:在脊髓附近;節前纖維短,節后纖維長付交感:器官旁、器官壁;節前纖維長,節后纖維短3.N分布范圍不同:交感:分布廣;付交感:分布窄4.同一器官分布有兩種N元時,兩N的作用相互拮抗。第四節神經系統活動的一般規律一、中樞突觸傳遞突觸——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效應器細胞之間特化的相接觸的結構。是細胞間傳遞信息的接觸形式之一。(一)突觸的形態、結構與類型1.突觸的類型軸突—胞體式軸突—樹突式軸突—軸突式2.突觸的結構突觸前膜突觸小泡遞質
線粒體突觸間隙突觸后膜突觸受體2.突觸的結構(二)突觸傳遞的原理突觸前膜突觸小泡遞質線粒體突觸間隙突觸后膜突觸受體突觸前N末梢興奮釋放興奮性遞質興奮性突觸后電位突觸后神經元興奮釋放抑制性遞質抑制性突觸后電位突觸后神經元抑制遞質與受體結合二、反射活動的一般規律(一)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反射——在中樞神經參與下,機體對刺激所發生的規律性反應。反射弧——構成神經調節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等五個環節組成。(二)中樞神經元的聯接方式(三)反射中樞內興奮傳布的特征1.單向傳導2.中樞延擱3.總和作用4.后放5.易疲勞性輻散聚合連鎖狀與環狀聯系第五節神經系統的感覺機能和運動機能一、神經系統的感覺機能(一)軀體感覺的傳導通路1.淺感覺傳導通路感受器位置較淺,皮膚與粘膜的痛、溫、觸覺①軀干、四肢的痛、溫、觸覺傳導通路②頭、面部痛覺、溫度覺、觸覺傳導通路②頭、面部痛覺、溫度覺、觸覺傳導通路①軀干、四肢的痛、溫、觸覺傳導通路淺感覺后根斜越對側脊髓丘腦束內囊丘腦后角皮質感覺區脊N節三叉N根×斜越對側三叉丘系內囊丘腦三叉N核脊N節皮質感覺區淺感覺2.軀干、四肢的深部感覺和皮膚精細觸覺的傳導通路深感覺脊N節薄、楔束薄、楔束核交叉×內側丘系皮質丘腦軀體一般感覺傳導通路的共同特點:一般有三個N元:第一級位于脊N節內或腦N節內;第二級位于脊髓后角或腦干內;第三級位于丘腦內。2.各種感覺傳導通路的第二級N元發出的纖維,一般交叉到對側,經過丘腦和內囊,最后投射到皮質相應的區域。軀體一般感覺傳導通路的共同特點:一般有三個N元:第一級位于脊N節內或腦N節內;第二級位于脊髓后角或腦干內;第三級位于丘腦內。2.各種感覺傳導通路的第二級N元發出的纖維,一般交叉到對側,經過丘腦和內囊,最后投射到皮質相應的區域。(二)丘腦及其投射系統1.特異性投射系統
刺激引起的感覺沖動能投射到大腦皮層特定的區域產生明確的感覺,并能激發大腦皮層發出傳出神經沖動。**點對點的投射關系,每種感覺的傳導都有其專一的路徑。特異性投射系統非特異性投射系統2.非特異性投射系統傳入沖動通過側支傳入網狀結構,纖維彌散地投射到大腦皮層的廣泛區域。功能:維持或改變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特點:不能產生特定感覺二、運動傳導通路
(一)錐體系皮質脊髓束皮質腦干(延髓)束×經內囊膝部在腦干不同平面部分交叉眼外肌、咀嚼肌×皮質脊髓側束錐體交叉皮質脊髓前束×在脊髓逐節交叉下N元軀干、四肢骨骼肌上N元腦N運動核前角——大腦皮層下行控制軀體運動的最直接路徑。(二)錐體外系——除錐體系以外全部由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結構而下行的調節軀體運動的傳導路徑。機能:調節肌緊張,協調肌肉運動維持和調整體態姿勢,習慣性動作第六章血液第一節概述一、體液、內環境與自穩態1.體液——人體內的水分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質的總稱,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體液細胞內液40%體重細胞外液20%體重組織間液血液淋巴液腦脊液2.內環境及其相對穩定1)內環境——構成細胞生活環境的細胞外液。2)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物質→血液→細胞外液→細胞外界←←←代謝產物各種物質的合成與分解、攝入與排出、以及各部分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都在N–體液調節下進行。3)內環境相對穩定的意義:為細胞的正?;顒犹峁┝吮貍涞臈l件,使機體內的組織器官可以少受乃至不受外環境的干擾而呈現穩定狀態。第二節血液組成及血漿一、血液的組成沉降實驗:血液血漿(淡黃色)血細胞水(91%)蛋白質(7%)脂質(1%)糖類無機鹽類代謝產物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清——血液凝固后,從血凝塊中析出的清夜。二、血漿的化學成分極其生理功能(一)血漿蛋白的功能1.形成血漿膠體滲透壓白蛋白2.免疫作用球蛋白抗原+抗體→抗原–抗體復合物致病因素抗原失去致病效力3.運輸作用(運輸載體)4.凝血作用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活性物血漿蛋白復合物(二)非蛋白氮營養物質:氨基酸、多肽——可重新參與合成代謝產物:尿素、尿酸、肌酐、氨、膽紅素——排泄(三)不含氮有機物(四)無機鹽陽離子:K+、
Na+、Ca2+、Mg2+
陰離子:Cl
-、HCO3
-、
HPO42-、SO42-血糖血脂營養物質作用:維持晶體滲透壓維持神經、肌肉的興奮、傳導、參與肌肉收縮耦聯調節酸堿平衡三、血漿的理化特性顏色(淡黃)——由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的含量決定比重(1.025~1.030)和粘滯性滲透壓——決定于血漿溶質的顆粒總數酸堿度——決定于碳酸及碳酸氫鹽兩者含量的比值(一)滲透壓決定于血漿溶質的顆粒總數溶液中溶質顆粒數目多,則形成的滲透壓就大溶液中溶質顆粒數目少,則形成的滲透壓就小1.晶體滲透壓2.膠體滲透壓膠體:大分子物質功能:保持血漿和組織液間的液體量平衡晶體:電解質離子、非電解質小分子化合物功能:維持細胞形態和功能**毛細血管內外的水分交換主要決定因素是膠體物質;晶體滲透壓影響細胞內外的水平衡——半透膜效應3.等滲溶液等滲溶液:溶液滲透壓=血漿滲透壓=(0.9%NaCl或5%G溶液)高滲溶液:溶液滲透壓>血漿滲透壓>0.9%NaCl或5%G溶液低滲溶液:溶液滲透壓<血漿滲透壓<0.9%NaCl或5%G溶液低滲溶液<血漿滲透壓<高滲溶液等滲溶液(二)酸堿度(PH值)1.酸堿度:正常人:PH7.35~7.452.緩沖物質(穩定性)NaHCO3/
H2CO320/1Na2HPO4/NaH2PO4
蛋白質鈉鹽/蛋白質緩沖對對酸的緩沖能力大大強于對堿的緩沖能力(三)粘滯性第三節血細胞的形態和生理功能一、紅細胞(一)紅細胞的形態與數量1.形態:
周邊厚,中心薄,雙凹圓盤形,成熟紅細胞無核2.數量:男:500萬/mm3
女:420萬/mm3高原新生兒:≥600萬/mm3(二)紅細胞的生理功能1.攜帶O2、
CO2
由血紅蛋白完成1)O2的運輸
Hb+
O2Hb.O22)CO2的運輸
Hb+CO2氨基甲酸血紅蛋白2.緩解血液中酸堿物質(緩沖對:血紅蛋白鈉/血紅蛋白)氧分壓高氧分壓低CO2分壓高CO2分壓低(三)紅細胞的生理特性滲透脆性
實驗:1%NaCl:紅細胞皺縮高滲脫水0.9%NaCl:形態正常等滲平衡0.85%NaCl:
0.45%NaCl:部分紅細胞破裂低滲進水0.35%NaCl:全部紅細胞破裂……半透膜特性:A.等滲時:紅細胞內滲透壓=紅細胞外滲透壓紅細胞內外水分交換達到動態平衡,紅細胞形態、大小不變。B.高滲:胞內壓<胞外壓紅細胞水分逸出,細胞皺縮C.低滲:胞內壓>胞外壓胞外水分進入胞內,紅細胞由于充水而膨脹,達到一定程度便破裂——溶血**滲透脆性——紅細胞對低滲溶液具有的抵抗力。RC對低滲溶液抵抗力小,表示其滲透脆性大,易破裂;RC對低滲溶液抵抗力大,表示其滲透脆性小,不易破裂2.懸浮穩定性二、白細胞(一)白細胞的形態、計數和分類1.形態百度圖片搜索_血細胞的搜索結果2.數目:正常人5000~10000/mm33.分類依據:A.細胞大小;B.核的形態與胞質著色——指紅細胞在血漿中保持懸浮狀態而不易下沉的特性。顆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顆粒均勻,紅紫色,核2~5葉嗜酸性粒細胞顆粒伊紅,核兩葉嗜堿性粒細胞顆粒深蘭,核不規則無粒細胞淋巴細胞體小,核大,圓或卵圓形單核細胞體大,核腎形或馬蹄形**白細胞分類(二)白細胞的功能吞噬功能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特異性免疫功能淋巴細胞的作用3.嗜堿性和嗜酸性粒細胞的功能1)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織胺、肝素和慢性反應物質,合成、釋放一些抗體2)嗜酸性粒細胞三、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態、結構和數目正常血小板數值:10~30萬/mm3
<10萬:血小板減少癥<5萬:組織易出血(二)血小板的功能1.止血功能血管內皮下組織暴露(粗糙)→血小板粘附→釋放聚集活性物質→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釋放凝學因子→血液凝固2.營養和支持作用第四節機體的造血功能一、造血器官紅骨髓祖細胞(多能造血干細胞)→單能干細胞→原始血細胞→幼稚血細胞→成熟紅細胞二、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一)紅細胞的生成過程原紅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二)紅細胞生成的調節缺氧主要刺激因素:缺氧腎臟紅細胞生成酶促紅細胞生成素原促紅細胞生成素骨髓造血組織紅細胞增多肝臟+(-)(-)+++(三)紅細胞的破壞血管內的胞膜破裂被肝、脾、骨髓處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細胞吞噬(四)紅細胞異常增多與貧血第五節血液凝固和止血一、凝血因子二、血液凝固過程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第三步: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凝血——血液流出血管后,從能流動的溶膠狀態變為不能流動的凝膠狀態的過程。Ca
2+Ca
2+(一)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內源性激活途徑起因:血管內膜破裂,激活因子Ⅻ2.外源性激活途徑起因:組織液混入血液(外傷或其它原因所致),釋放因子Ⅲ,啟動外原性凝血系統。三、體內抗凝血作用四、體外延緩或防止凝血過程(一)避免凝血因素作用(二)加抗凝劑抗凝血酶肝素第五節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第七節血型與輸血(一)血型(ABO血型)——紅細胞血型,根據紅細胞表面的抗原特異性不同而分成若干類型。凝集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懸浮的紅細胞集合成團的現象,是一種血清免疫反應。即某種凝集原與某種凝集素相遇,就會發生凝集。凝集原:紅細胞膜上存在的不同的抗原性物質。凝集素:血清中含有的與凝集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ABO血型系統的凝集原、凝集素與凝集現象二、輸血交叉配血:紅細胞紅細胞
血清血清1.主側發生凝集,配血不合,嚴禁輸血;2.主、次側均不凝集,配血相合,可進行輸血;主側無凝集,配血基本相合,可進行輸血,但要小心。次側凝集,緩慢輸少量血,凝集塊可被沖散。主側次側供血者受血者第七章循環系統
第一節概述一.循環系統的組成
1.循環:各種體液在體內不斷流動與交換的過程。
2.組成:血液循環、組織液循環、淋巴循環、腦脊液循環。1.組成心臟
血管
2.體循環和肺循環幻燈片5二.血液循環的組成和功能(一)血液循環的組成幻燈片4(二)血液循環的功能:物質運輸(三)淋巴循環的組成與功能動力站離心回心血液物質交換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循環系統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
代謝產物
營養物質
主動脈組織細胞
腔靜脈
冠狀竇左心室
體循環
右心房左心房肺泡肺循環
右心室
O2CO2
肺靜脈肺泡壁毛細血管肺動脈幻燈片3第二節循環系統的結構
一、心臟(一)心臟的位置和形態(二)心臟的結構(1)心腔左心房左心室左心右心右心房右心室二尖瓣三尖瓣入口左、右肺靜脈口左房室口腔靜脈口冠狀竇口右房室口出口左房室口主動脈右房室口肺動脈第二節循環系統的結構
一、心臟(一)心臟的位置和形態幻燈片9(二)心臟的結構幻燈片10(1)心腔左心房左心室左心右心右心房右心室二尖瓣三尖瓣入口左、右肺靜脈口左房室口腔靜脈口冠狀竇口右房室口出口左房室口主動脈右房室口肺動脈第二節循環系統的結構房室瓣(2)瓣膜動脈瓣(半月瓣)二尖瓣三尖瓣功能:防止血液倒流,控制血流方向2.心壁的結構心內膜:內皮,光滑——利于血液流動心肌層:心肌組織——工作層普通心肌細胞:收縮功能特殊心肌細胞:特殊傳導系統心外膜:漿膜——保護作用(三)心臟的血管2.心壁的結構3.心臟特殊傳導系統竇房結起搏細胞過渡細胞結間束心房傳導束結間束房間束房室交界房室束普肯野氏纖維竇房節→節間束→房室交界→房室束→蒲氏纖維(三)心臟的血管二、血管
(一)動脈
1.結構與功能內膜單層扁平上皮(內皮)光滑中膜彈性纖維+平滑肌+結締組織
彈性纖維占中膜的比例與管徑大小成正比,平滑肌占中膜的比例則與管徑大小成反比。外膜結締組織
動脈毛細血管靜脈(二)毛細血管分布最廣,管壁最薄,口徑最小的血管單層扁平上皮+結締組織+周細胞特點:通透性大是物質交換場所**
A管徑越大,彈性越大,收縮性越??;
A管徑越小,彈性越小,收縮性越大。大動脈含彈性纖維多,富于彈性;中小動脈含平滑肌相對增多,富于收縮性。第三節心臟生理(三)靜脈
結構特點:1.管壁薄(中膜薄),彈性纖維與平滑肌均較少,而結締組織多,易變形擴張。
2.靜脈瓣防止血液倒流。功能:收集血液回流心臟一、心肌的生理特性(一)自動節律性(二)興奮性(三)傳導性(四)收縮性(一)自律性
——心肌細胞在沒有外來刺激的條件下能自動地發生節律性興奮和收縮的特性,稱為自動節律性。自律性是不受神經控制的,而是由心肌細胞本身特殊傳導系統引起的。(二)興奮性
——心肌細胞受到適當刺激時具有的產生興奮的能力。心肌興奮的時相變化:
1.絕對不應期:在產生興奮的一段時間內,心肌對任何強度的刺激均不發生反應,約相當于收縮期。
2.相對不應期:在有效不應期之后,約相當于舒張期前大部分,在足夠強度的閾上刺激作用下,心肌可發生可擴播性興奮。
3.超常期
____相對不應期之后,閾下刺激也能引起興奮。即興奮性高于正常水平。
4.靜息水平
——超常期之后電位回復到靜息水平。(三)傳導性
——興奮或沖動可沿心肌細胞膜傳播的特性。
1.機能合胞體特點結構基礎:閏盤
2.心肌傳導性的特點神經系統心房肌
0.05-0.1s
左束竇房結房室結區房室束
結間束
0.02m/s
4m/s
右束
1.7m/s特點:1)心肌各部分傳導速度不同最慢:房室結區:0.02m/s
最快:房室束及蒲氏纖維:4m/s2)房室結區的傳導延擱意義:a.使心室在收縮前能充分灌血充盈
b.心室有肌收縮能高度同步(四)收縮性
——心肌發生興奮時出現電位變化繼而發生收縮的特性
1.心肌收縮的“全或無”性質全:全部收縮——收縮幅度達最大(≥閾刺激)無:對閾下刺激不予反應
2.期外收縮與代償間歇期外:正常收縮期以外期外收縮:心肌在正常收縮的舒張早期以后給予較強刺激所引起的收縮。(五)離子對心肌生理特性的影響血液PHK收縮力
Ca
胞外Na代償間歇在期外收縮之后出現的一個較正常時間長的舒張期。三、心臟的泵血功能(一)心動周期心臟的一舒一縮為一個心動周期
0.1S
特點:收縮期比舒張期短,心房收縮又比心室收縮期短。舒張期意義:1.利于充血
2.得到休息 心房心室
(二)心臟的泵血過程
1.泵血
2.心音
——心臟泵血過程中,心肌收縮和瓣膜關閉等機械振動所發生的聲音。房室瓣半月瓣心容積血流方向心房收縮
>開放
<關閉房房室心室收縮始關閉1心音關閉心室收縮強烈
關閉
>開放室主A
肺A心室舒張
<關閉
<關閉第2心音室
>開放
<關閉室房壓室壓<室壓A壓室心容積變化→壓力變化→瓣膜改變→血液順壓力方向流動始強烈1.泵血(三)心輸出量
第一心音:由心室肌收縮及房室瓣關閉的振動產生。標志:心室收縮開始特點:音調低沉,歷時長第二心音:半月瓣關閉標志:心室舒張開始特點:聲音高脆而歷時短每搏輸出量(心搏量):心室每次收縮時所射出的血量。每分輸出量(心輸出量):心臟每分鐘輸出的血量。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1.心室舒張末期容積2.心肌收縮力3.心率(四)心力儲備
——心臟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能適應機體需要而提高心輸出量的能力。心力衰竭——心力儲備不足而造成不滿足機體需要的現象。第四節血管生理一、血管中的血壓與血流血壓——血管內流動著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正常壓:收縮壓90~140mmHg
舒張壓60~90mmHg動脈血壓的意義:1.是促使血液流動的因素2.是促使血液克服阻力的因素3.使血液到達其所供應的器官二.動脈血壓與動脈脈搏(一)動脈血壓
1.動脈血壓的形成前提:足夠的血量形成因素:1.心臟射血:心輸出量——推動力
2.外周阻力:血管長度、血液粘度、血管口徑
3.大動脈彈性(彈性儲器作用)(1)緩沖收縮壓(2)維持舒張壓(3)使血管內血液變成連續血流2.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1)心搏量心輸出量:每搏輸出量心室射血能力靜脈回流量心率(2)心率(3)外周阻力——微、小動脈口徑的變化
A.小A是調節動脈壓水平的主要因素
B.在其他因素不變時:
A阻力A血流速度心輸末期A存血量舒張壓脈壓(二)動脈脈搏(4)動脈壁的彈性緩沖A血壓——減小脈壓(血壓波動小)
(5)循環血量和血管系統容量的比例(一)靜脈血壓:外周靜脈壓>中心靜脈壓(二)靜脈血流三、靜脈血壓與血流四.組織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宣傳工作知識試題及答案
- 優化農業電商的市場布局試題及答案
- 家具設計中的用戶反饋效果與市場影響研究試題及答案
- 實踐技巧2025年物理測試題及答案
- 大學物理力學常考知識點試題及答案
- 大學物理復習過程中的效能提升試題及答案
- 備考秘笈分享2025年商務英語試題及答案
- 許昌初一地理試卷及答案
- 創業扶持政策的未來試題及答案
- 聽音能力與樂理知識的相輔相成試題及答案
- 臺球廳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建議9篇
- mRNA差別顯示技術解讀課件
- 2023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重點知識點歸納總結(復習必背)
- 礦山基礎安全管理課件
- 早產兒喂養問題課件
- 變電站萬能鑰匙管理制度
- 高壓配電安裝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小學數學-課前三分鐘.ppt
- 鋼纖維混凝土檢查井蓋J
- 上海市節能評審和節能評估文件編制費用收費標準
- 河北省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