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基本知識_第1頁
中醫診斷學基本知識_第2頁
中醫診斷學基本知識_第3頁
中醫診斷學基本知識_第4頁
中醫診斷學基本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2/22中醫診斷學基本知識.txt世上有三種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沒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連狗都不吃的人.︶﹋丶愛情是個夢,而我卻睡過了頭﹌中醫診斷學基本知識一、什么是中醫診斷學中醫診斷學,是指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用整體的觀點和編制的方法,來對病證進行分辨、識別,并由此確定病情及相應的治療方法的一門學科。中醫診斷學不僅是中醫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指導醫生進行臨床治療和起點。在內容上,中醫診斷學不僅包括傳統的望、聞、切、診四種診法,還包括中醫診斷理論及辯證論治方法。在中醫診斷學中,有三個基本原則,是在診斷一切疾病時都應該倍加注意的,他們是:整體觀點、審證求因和四診合參1、整體觀點又稱“整體審查”或“審查內外”.是指在診斷疾病時,應當將人體看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同時,還應當考慮人體與外界的環境之間存在的相互聯系.整體觀點是中醫診斷學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對應臨床治療也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內的臟腑、經絡、皮肉、脈、筋骨是彼此相關聯的.其中,臟腑是整個人體的中心,而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內連臟腑,外接筋骨,是連結人體內外的橋梁。因此,人身體的某一部分或器官發生病變,就可能會影響整個身體出現問題;而全身發生的某種疾病,也可能突出表現在某個局部或特定器官。人體內部的某一臟腑發生病變,可能會引起人體外部發生改變;人體的外部出現疾病,也可能灰引發內部臟腑出現問題。身體上的疾病,有可能會引發精神上的問題,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會影響身體出現某些病變。因此,在診斷和治療時,要從全局和整體來對病證進行把握,才能對病證做出正確的診斷,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2)人體與環境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因此,人們所處的外界環境也會對人體發生影響,從而與人體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當人體能適應環境后,就會與環境之間構成一種平衡關系,而一旦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化,人體→未能及時進行自我調節,并與之相適應,就會發生病變。比如,當天氣變冷時,如果不注意添加衣物,就容易引發感冒;而去不同的地方,則容易患上水土不服.。...。.。這些,都是環境變化后,對人體發生的影響.因此,在診斷疾病時,決不能忽視環境因素的影響,要將人和環境看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的診斷。2、審證求因是指在診斷時,應當根據具體的證候來作具體的分析,從而探求出疾病的真正原因,使治療能夠準確對癥下藥。審證求因是中醫診斷時又一大基本原則,它同整體觀點相互結合,能夠有效地尋求到真正的病因。人體在生病的時候,往往會先出現一些癥狀,而分析這些癥狀,一般就能夠尋找到病因的真正原因。譬如,當出現頭痛、咳嗽、鼻塞等癥狀時,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感冒。因此,癥狀是一個重要的辯證依據。但是,辯證論治中的證,指的不僅僅是人體表面上的癥狀,還包括審查內外和四診結合后得到的一切可能致病的原因。而審癥求因中的因,指的是中醫理論中所說的七情、六淫、飲食勞倦及其他的一些致病原因,所以,只有通過認真仔細的審查病證,并結合內外審查,全面的了解病情,才能確切的診斷真實的病因,從而有效地治愈疾病3、四診合參四診,指的是望、聞、聞、切四種診斷方法。四診合參,則是指治療時,應當將望、聞、問、切四診結合起來,才能判斷出真正的病因.這是因為疾病的具體情況往往是十分復雜多變的,而患者身上所表現出來的證候,既會有真的,也可能灰出現假象。如果醫生在診病時,僅僅依靠一種診斷方法,就很容易會導致判斷失誤或無法判斷出真正病因,從而影響治療的結果。所以,醫生在診斷疾病時,一定要將四診結合起來,全面、詳細地考察病情,才能尋找到真正的病因,從而使治療達到良好的效果.二、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1、四診是指用望、聞、問、切四種方法來檢查病人的身體,并收集相關資料,從而確定病情的一種方法。在具體的診斷中,望、聞、問、切四診各有特色,只有相互結合,才能診斷出真實的病情病因。(1)望診:是指通過視覺觀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態、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質量等的具體情況,從而了解病人體內發生的變化,并判斷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體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與五臟六腑之間關系密切相關,所以,只要仔細觀察人體的外表,看可以推斷出內部的病變.具體地說,望診又可分望神、望形態、望皮膚、望頭頸、望五官、望舌象、望脈絡、望排泄物、望分泌物等(2)聞診:是指通過聽覺觀察病人語言、呼吸、咳嗽、噴嚏等聲音變化和嗅聞病人身上發出的氣味以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氣味,來了解人體內發生的變化,并判斷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體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問診又可分為聽聲音和聞氣味兩個方面。(3)問診:是指通過詢問病人及其家屬、朋友,來了解其平日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發病原因,發病過程,具體癥狀以及以往的病史等,并判斷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體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4)切診:是指通過用手觸摸、按切病人的脈搏、皮膚、四肢、胸腹以及身體其他部位,來了解具體病情,并判斷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體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切診又可分為脈診和按診。脈診,是指通過按切脈搏來診察病情。按診,是通過觸摸,按壓皮膚、四肢、胸腹及其他部位,來確定病情2、八綱是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對于各種疾病情況,都可以用八綱來歸納和區分。所以,八綱是各種辯證的總綱和基礎,同時,他也指明了總的治療方向。在診斷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表里寒熱虛實陰陽等八綱彼此之間不是互相分割的,他們是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相互轉化。只有將他們結合起來,才能全面、詳細的了解病情,正確預測疾病。(1)表里:廣義的表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比如,五臟六腑與身體軀殼就是表;但脹與腑相對而言,脹是里,而腑是表。而從狹義上來說的表里,則指身體的皮毛、肌膚、、經絡等發生病變,就屬于表;五臟六腑、骨髓等發生病變,就屬于里。通過表里,可以判斷疾病的位置是發生在體內還是體表;病情的程度是深還是淺。而只是了解了病位和病勢之后,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2)寒熱;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陰陽協調的整體,而一旦陰陽發生偏盛或偏衰,都會引起相應的癥狀:人體陰盛或陽衰,就會表現為寒證;人體內陽盛或陰衰,就會表現為熱證。因此,通過寒熱兩證,可以判斷疾病的性質.但是,在判斷寒熱時,需要注意的是,應當根據四診結合和整體審查后得出的綜合癥狀,來進行判斷。(3)虛實:根據正氣\邪氣的盛衰,可以將病證分為虛證和實證。虛證,是指人體由于正氣不足而表現出的各種病證;實證,是指人體由于感受外邪或體內淤積了一些病理產物而出現的各種病證.通過虛實兩證,可以辨別人體內正邪盛衰的情況,從而相應的加以治療.(4)陰陽:陰證,是指一切符合陰的一般屬性的證候;陽證,是指一切符合陽的一般屬性的證候.通過陰陽,可以判斷疾病的類別。對應一切疾病,都可以根據其證候所表現出的不同的病理性質,劃分為陰陽兩證.陰陽二綱是八綱之中的總綱,對于其他六綱有概括和統領的作用,所以,有有人將陰陽二綱單獨放在其余六綱之上,將八綱稱為二綱六要.可見其在疾病辯證和診斷中的重要作用.3\辯證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對病情進行整體審查,并將通過四診得到的病情資料,用八綱來進行初步分析,然后再進一步對病情的本質作綜合的分析,并判斷其證候及相應的疾病,從而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的一個辯證思維的過程.要了解辯證的含義,首先應當弄清"癥”\證"\”病"的概念癥,是指醫生通過四診,八綱,辯證結合病人自身感受的病情,所得到的綜合結果,他由一組相關的癥狀構成,能夠反映疾病發生和變化過程的病理本質,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出發病原因,發病位置,疾病性質以及嚴重程度.病,是指在病因的影響下,人體內正氣邪氣發生爭斗,從而使陰陽失調,并表現出一個逐漸發展的病理變化過程.同一個病在不同的階段,可以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證和若干不同的癥狀,所以,清代徐靈胎說:病之總者謂之病,而一病總有數證.因此,在治療時,必須通過辯證,才能對病情作出判斷和診治.在辯證的具體方法上,中醫在從古到今的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和創造了病因辯證\八綱辯證\氣血津液辯證\臟腑辯證\六經辯證\衛氣營血辯證\經絡辯證和三焦辯證等辯證方法.三八綱辯證及內容八綱辯證,是指通過四診了解到病人的具體情況后,對其進行綜合的分析,確定疾病的陰陽屬性\病變位置的深淺\疾病性質的寒熱以及正氣邪氣的強弱等情況。并將其相應地歸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之中。八綱辯證是中醫各種辯證的總綱,是辯證治療的核心理論。它可以用來分析各種疾病的一些共同特點,適用于臨床各科疾病的辯證,因此,也是各科辯證的基礎.由于疾病的發展變化,往往是十分復雜而多變的,各種病證往往夾雜在一起,交相出現:在一定條件下,還會互相轉化.所以,在八綱辯證中,八綱是一個彼此聯系\不開分割的有機整體,在使用期進行辯證時,決不能把各種證候截然分開,而應將它們結合起來;全面的探究疾病的真相具體的來說,八綱辯證可以分為表里辯證\寒熱辯證\虛實辯證\陰陽辯證等.1表里辯證這里說說的表和里,并不是絕對的,而是一組相對的概念。一般說說的表里,表指的是人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等,而里指的是人體的骨髓和五臟六腑。但皮膚與筋骨相對而言,皮膚是表,而筋骨就是里;而是人體軀殼與五臟六腑相對而言,人體軀殼就是表,五臟六腑就是里;當五臟六腑與人體經絡相對而言的時候,人體經絡就是表,五臟六腑就是里;當五臟與六腑相對而言,六腑就是表,五臟就是里.通過表里辯證,可以辨別發病位置的內外\深淺,以及病勢程度的加重或減輕.具體的來說,本類證候又可分為表證\里證和半表半里證。(1)表證:是指由于外界的六淫邪氣通過皮毛\口鼻等渠道入侵人體,從而引發身體出現的較為輕淺的證候.表證具有發病急促\病程較短的特點,一般多久于外感疾病的初期階段.(2)里證:是指由于人體內的臟腑\氣血\骨髓發生病變,而使身體產生的證候.里證具有病情較重且病程較長,常出現或寒或熱的癥狀的特點.其發病原因比較復雜,總的來說,主要有三種原因①外邪直接入侵人體的五臟六腑;②外邪入侵人體后,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從而侵入人體內部的五臟六腑;③由于飲食勞倦,情志內傷等原因,使五臟六腑受到直接的損傷.(3)半表半里證:是指外邪入侵人體后,從體表向內傳播,但還沒有進入臟腑\氣血\骨髓等內部;或是里邪向外傳播,但還沒有達到體表,從而使正氣和邪氣在人體表里之間搏斗,從而引發人體出現一系列證候.半表半里具有發病急促,病程較長的特點,一般是由于邪犯少陽而引發.對于表征,里證,半表半里,可以從病程\寒熱癥狀,內臟證候,脈象,舌象等變化,來進行辨別。表證的病程較長,發病時會同時出現發熱\惡寒癥狀,且內部臟腑無明顯的證候,通常會出現頭痛\身痛\鼻塞\噴嚏等癥狀,多為浮脈,而舌象表現較少.里證的病程較長,發病時會出現發熱但不惡寒或惡寒不發熱癥狀,且內部臟腑會出現嘔吐\咳喘\心慌\腹瀉\腹痛等明顯癥狀,一般.一般為沉脈或其他脈象,舌象變化較多半表半里的病程較長,發病時身體明顯出現寒熱往來癥狀,且內部臟腑會出現胸脅脹滿等明顯癥狀,一般為弦脈,舌象變化較多2寒熱辯證這里所說的寒和熱,并不是惡寒和發熱等疾病的表面現象,而是對疾病本質的判斷.寒證是身體陰盛或陽虛的表現;熱證是身體陽盛陰虛的表現.寒熱兩證不僅在八綱中起著辨別疾病性質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治療上也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對應寒證,應使用熱劑治療;對應熱證,應使用寒劑治療。如果在治療時不注意辨別寒熱,就有可能會導致治療錯誤而引發不良后果.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寒熱辯證時,必須結合四診,對疾病作綜合\全面而仔細的判斷后,方作出最后的診斷。具體來說,本類證候又可分為寒證和熱證兩證.(1)寒證:是指的是由于身體感受到外界的陰寒邪氣,或飲食生冷,使體內陰寒過多;或是因為久病內傷,耗傷了體內的陽氣,而表現出的證候.寒證又可分為表寒\里寒\虛寒\實寒幾類.寒證一般為面色發白,全身惡寒喜熱,倦臥厭動,手足發冷,口發淡但不感到口渴,小便請長,大便不形成痰涕唾沫等都清稀色白,舌淡\苔白且潤滑,脈象為遲脈或緊脈等(2)熱證:是指由于身體感受外界的火熱之邪,或是寒邪化熱侵入體內,而使體內陽熱亢盛;或是因為七情過于激烈而郁積生熱;或是由于飲食不調,而積蓄生熱;或是久病后或房室過勞后損傷陰精,使陰虛陽盛,而使人體表現出的證候.同寒證一樣,熱證又可分為表熱\里熱\虛熱\實熱幾類.熱證一般表現為面色及雙眼發紅,全身發熱喜冷,煩躁不安,口渴且喜喝冷飲,小便短且赤,大便發干且秘結,痰\涕發黃且粘稠,出現嘔血\鼻血等癥狀,舌紅\苔發黃且干燥,脈象為數脈。3虛實辯證虛實兩綱,在八綱中用來辨別正邪的盛衰情況的。通過虛實辯證,就可以分析出病變過程中,人體內正氣強弱情況和邪氣的盛衰情況,從而為治療提供有力的依據;對于虛證,應當用補藥滋補身體來加以治療;而對于實證,應當用功藥直接作用加以治療。具體來說,本類證候可以為虛證和實證。(1)虛證:是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調,或是由于疾病損耗,而表現出的證候.其中,引發虛證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后天失調,比如,飲食失調,思慮過多,悲傷過度,勞累過度,房事不節,大吐大泄,全身大汗,出現失精等,都可能會引發虛證.根據人體正氣的不局,虛證可又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精虧,津虛以及臟腑虛損等.其中,最常見的陰虛和陰虛.在癥狀上,各類虛證都有不同的表現。以陰虛和陽虛為例,二者的癥狀就極為不同陰虛證一般病程較長且病勢緩慢,癥狀上表現為身形消瘦,面部發紅發熱,盜汗,咽口發干,手口和手足都感到煩熱,小便短且黃,大便發干結秘結,舌發紅且少津少苔,脈象為細數.陽虛證一般多發于久病不愈,身體較弱者,病勢通常比較緩慢,在癥狀上表現為常常怕冷,面色發白,手足發涼,口發淡且不渴或是雖口渴但喜飲熱飲,自汗,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長,舌淡且胖,舌苔白滑,脈象為沉遲或細數無力,有時還會出現全身乏力,精神疲倦,呼吸氣短氣虛證候.(2)實證:是指由于外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疫癘\蟲毒等入侵人體,或是由于內臟功能失調,發生病變,從而使痰\飲\瘀血\水\濕\宿食等病理產物停留蓄積在體內,而形成的各種證候。在癥狀上,實證表現為為發熱惡熱,面紅耳赤,胸悶煩躁,譫語,咳喘有力,痰鳴喉中,腹部脹痛且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結,里急后重,舌發紅發赤,舌苔厚膩,脈象實或弦滑有力4陰陽辯證陰陽二綱在八綱中位于總綱的地位,是辯證歸類的最基本綱領,對其他各綱有統領作用.對于一切疾病,都可以將其的最基本劃分到陰或陽的范圍中,因此,陰陽辯證可以用來確定疾病的性質和臨床的證候,對于臨床治療非常的重要具體來說,陰陽辯證主要有陰虛證,陽虛證,陽盛證,陰盛證,亡陽陰證,亡陽證等。在癥狀上,每一證候的表現都有所不同,以陰虛證和陽虛證為例,二者的癥狀就極不相同(1)陰虛證:是指由于過服溫燥食品,或因熱病后期或雜病傷陰,或因房勞或情志損傷,使體內的精血\津液等陰液減少,所表現出的虛熱證候.陰虛證的病程通常較長,且病勢比較緩慢,在癥狀上,表現為顴紅,口咽干燥,心前區及手足心都感到煩熱,盜汗,身形消瘦,小便短而黃,大便干燥秘結,舌發紅且少津少苔,明顯細數.(2)陽虛證:是指由于過食清涼苦寒食品,或寒邪入侵,或久病不愈,或年老腎虧,而引起的體內陽氣減少,所表現出的虛寒證候。陽虛證最常見于久病不愈,身體虛弱者,其病勢比較緩慢.在癥狀上,有全身怕冷,手足發涼,面色發白,口不渴或口渴喜喝熱飲,無汗或自汗,尿少水腫或小便清長,大便不成形,舌淡而胖,舌苔發白且潤滑,脈象細數無力或沉遲.四。病因辯證極內容病因辯證,是指通過分析患者的發病情況和癥狀、體征,并結合各種病因的特點,來判斷引發疾病的原因,從而為治療提供有力依據的標準方法。病因辯證主要是從辨別病因的角度來確定證候.所以,他是各種疾病辯證的基礎,在整個辯證體系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歷代醫家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總結,病因辯證已經發展為包含六淫、七情、飲食勞傷和外傷在內的一個有機的辯證體系。1、六淫、疫癘辯證六淫和疫癘都會引發外感疾病。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正常的氣候變化。但是,當這六種氣候出現異常變化時,就會引發疾病,所以,中醫將其稱作六淫.疫癘,則是一類傳染性極強的疾病由于六淫是因氣候的變化引起,因此,在發病時具有較強的季節性。比如,寒病多發于寒冷的冬季,而暑病多發于炎熱的夏季。而且,由于氣候變化屬于外部環境因素,因此,六淫在致病時,身體最先往往表現出表證,病勢變化后才會漸漸出現里證。此為,六淫有時還會互相混合致病,在一定條件下,還能相互轉化。比如,風寒二淫常?;祀s致病,而風寒有時還會轉化為燥熱之淫。(1)風證:風邪屬于陽邪,是百病之長,其性輕揚且善變,常常侵犯人體的頭部、體表、肺臟等部位;且風證在發病時非常迅速,發病部位也經常變化,還常常會出現抽搐、震顫等動搖不定的癥狀.具體來說,風證主要有頭痛、發熱、惡風、咳嗽、鼻塞或流涕,出汗、皮膚瘙癢、口眼斜、身體痙攣或抽搐、手足麻木、苔白且薄、脈象浮緩等癥狀。(2)寒證:寒邪屬于陰邪,其性清冷且凝滯,容易損傷陽氣,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疼痛.寒證有表寒證和里寒證兩類,寒邪侵犯人體表面,則引發表寒證;侵犯五臟六腑,則引發里寒證。在癥狀上,寒證表現為頭痛、身痛、發熱、惡寒、鼻塞、咳喘、嘔吐、腹痛、腹瀉、手足發冷、關節疼痛且難以屈伸、舌苔白且變薄或變厚、脈象浮緊或沉緊。(3)暑證:暑邪屬于陽邪,其性炎熱且升散,容易耗傷津氣并侵犯心臟;此外,暑邪還常常和濕邪混合,共同致病.暑證一般有傷暑和中暑兩種,傷暑的癥狀有出汗、惡熱、口渴、全身無力、腹脹、腹瀉、便不成形、舌紅、舌苔白或黃、脈象虛數;中暑則會出現突然發熱、不停出汗、口渴欲飲、呼吸急促、突然暈倒甚至昏迷抽搐、舌紅絳且干燥、脈象濡數等癥狀(3)濕疹:濕邪屬于陰邪,黏滯且重濁,容易損傷陽氣、阻礙氣機;在發病時,病程較長且難以治愈.濕邪多發于長夏季節或潮濕的環境之中。濕邪常常侵犯損傷脾陽,并與風、寒、暑等邪合并,引發風濕、寒濕或暑濕等,侵犯人體的皮膚、肌肉、筋骨等各個部位。濕證一般可以分為傷濕、冒濕和濕痹等。傷濕的癥狀有頭脹頭痛、發熱惡寒、胸悶惡心、口不覺渴、食欲下降、全身困重、身體酸軟疲倦、小便清長、舌苔白且薄滑、脈象緩或濡;冒濕則會出現頭如褁了厚布一樣沉重、周身酸軟不適、身體疲倦、脈象濡弱等癥狀;濕痹的癥狀則有全身關節難以屈伸、腫痛發酸且沉重.(5)燥證:燥邪容易損傷津液并傷及肺部,秋季時天氣干燥,所以比較容易引發燥邪。燥證一般可以分為溫燥和涼燥。溫燥多發于初秋時節,其癥狀有全身發熱、口渴、出汗、咽干舌燥、咳逆胸痛等,嚴重時還會出現血痰、呼氣時鼻子發干、舌苔發黃、脈象浮數等癥狀;涼燥則會出現全身惡寒,頭部微痛、無汗、咽喉發癢、鼻塞、咳嗽、舌苔發干、脈為浮象等癥狀(6)火證:火邪屬于陽邪,其性炎熱向上,容易耗傷津氣、生風動血。火邪與熱邪屬同一類,但程度不同,熱邪較輕而火邪較重.火證的癥狀通常有全身發熱、口渴、出汗、面色發紅、雙眼發赤、便秘、斑疹、精神煩躁、神志不清、譫語、抽搐、嘔血、鼻出血、舌色紅絳、脈象洪數或細數。(7)疫癘:中醫所說的疫癘,又叫瘟病,是一種用于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外感傳染性疾病。他發病較為急劇,病情非常險惡,傳播較為迅速,流傳范圍較廣,病死率高,是一種危害程度相當嚴重的疾病。在類別上,疫癘又可分為瘟疫、疫疹和疫黃。瘟疫證,是指由于感染疫毒,火熱熾盛而引發的一種證候。在癥狀上,一般表現為先惡寒怕冷,而后身體發熱,體內外都感到發熱卻不怕寒冷,每日下午3-5點尤其熱得厲害,頭痛且頭出大汗,身體疼痛,臉色晦暗滯垢如同被煙熏過,心情煩躁,嚴重的還會出現神志不清,譫語,舌苔發白如同上面撲了粉,脈象為數。疫疹證:是指由于感染燥擾疫毒,并且毒熱積聚體內,而引起發疹的一種證候。在癥狀上,如果熱毒向外發散,一般表現為全身發熱,頭痛得像裂開了一樣,皮膚上出現一些紅色、赤色或黑色、紫色的斑疹,脈象為數;如果面部、勃頸、肩部、手部的皮膚出現紅疹,然后紅疹變成水庖并隨即壞死,變成黑色,則可以判斷患者染上了炭疽;如果患者伴有咽喉腫痛,舌頭鮮紅且上面有大紅點,則可判斷患者染上了爛喉痧。而如果疫毒深伏體內,不能向外散發,則為悶疫,往往會表現出面色發青、手足發冷、頭出大汗且痛得像裂開了一樣、神志昏亂、腸絞痛、想吐缺吐不出來,想拉卻又拉不出來,脈細數沉伏等癥狀。疫黃證,是指疫毒挾帶濕熱之邪入侵人體,而引起人體突然發黃的證候.在癥狀上表現為先全身發熱且怕冷,然后全身、耳朵、眼白、齒垢都突然變為黃色,嚴重的還會出現手足逆冷、神志不清、譫語、眼神呆滯、遺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縮,循衣摸床等2、七情辯證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七情之所以會致病,主要是由于人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精神上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從而在情緒上過度興奮或過度抑制,進而傷及內臟,使之發生病變。七情證候在內傷雜病中都可能會出現,主要表現為陰陽氣血的變化以及五臟的證候。(1)喜傷:過度喜悅,則會傷心肝,從而使人心神不定,或引起舉止失常、語無倫次等癥狀。(2)怒傷:過度發怒,則會損傷肝臟,使氣血逆亂,從而表現出面色發紅,雙目圓瞪、嘔血,神志不清甚至昏厥等癥狀(3)憂傷:過度憂慮,則會損傷肺脾,使氣機阻塞,從而表現出全身無力,精神疲倦,食欲下降,情緒抑郁,悶悶不樂等癥狀(4)思傷:過度思慮,則會損傷脾臟,阻塞氣機,從而表現出身形消瘦、心慌、失眠、健忘等癥狀。(5)悲傷:過度悲哀,則會損傷肺臟,導致氣消,從而表現出缺乏神氣,面色慘淡等癥狀(6)恐傷:過度恐懼,則會損傷腎臟,使腎氣虧虛,從而表現出恐懼警惕,心神不寧,就好像會被人逮捕一樣的癥狀。(7)驚傷:過度驚嚇,則會損傷心神,使氣機紊亂,從而表現出心神不寧,精神錯亂、語無倫次、舉止失常等癥狀。3、飲食勞傷辯證是指由于飲食、勞倦和房事所傷,而引發的證候.具體來說,可以分為飲食所傷、勞逸所傷和房事所傷。(1)飲食所傷:主要由于飲食不當、暴食暴飲,誤食毒物或消化不良等原因所引起,會傷及胃部的,會出現胃痛胃脹,食欲下降,胃反酸水,舌苔厚膩,脈象滑而有力等癥狀;傷及腸部的,則會出現腹痛、腹瀉癥狀;誤食有毒食物的,一般會出現惡心嘔吐、腹部絞痛,上吐下瀉癥狀。(2)勞逸所傷:主要由于過分勞累損傷元氣,或過分安逸使氣血運行受阻而引發的證候。如果過度勞累損傷元氣,則會出現全身疲倦,手足無力,懶言嗜臥,食欲下降,脈象緩大或細等癥狀;如果過度安逸,使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暢,則會出現手足發軟無力,身體發胖,行動不便,氣短心慌,稍稍一動則喘等癥狀。(3)房事所傷:主要由于房事過度損傷精氣,而引發的一種證候.如果房事過度引起陽虛,一般會出現咳嗽、咯血、心慌、盜汗、骨蒸潮熱等癥狀;如果引起陽虛,則會出現四肢發冷,腰膝酸軟,夢遺滑精,陽痿早泄等癥狀。4、外傷辯證是指由于身體外部受到創傷,而引起的局部癥狀或整體證候。主要可分為跌仆所傷、金刃所傷和蟲獸損傷.(1)跌仆所傷:是指由于跌仆,擊打、閃電、從高處墜落或運動不得所造成的損傷。通常傷處會出現疼痛、發腫、破裂、出血、骨折等癥狀;此外,從高處墜落或受擠壓,還會出現嘔血、下血癥狀;腦部骨折還可能會出現頭暈、眼神呆滯,失語甚至暈厥等癥狀(2)金刃所傷:是指由于金屬利器損傷身體,而造成的創傷.一般傷口出會出現疼痛、紅腫、皮膚破損、出血、骨折等癥狀;出血過多的,還會出現疼痛、紅腫、皮膚破損、出血、骨折等癥狀;出血過多的,還會出現臉色發白、頭暈眼黑等癥狀;如果傷口感染風邪的,還會出現面如苦笑、牙關緊閉,筋惕、寒熱、肌肉陣陣抽搐等癥狀(3)蟲獸所傷:是指由于蟲獸等動物傷人,而造成的創傷。通常,狗咬、蛇咬、蜂蜇蟲蟄等,都可能會使人受傷。狂犬咬傷一般會出現傷處紅腫、破損、出血、并怕光、畏聲、怕水等癥狀;毒蟲所傷則會出現疼痛、紅腫、發麻或發疹等癥狀,嚴重的還會引起頭暈、胸悶、手足疼痛或發麻等癥狀。五、氣血津液辯證內容氣血津液辯證,是指用臟腑學說中的相關理論,來分析氣、血、津液發生的病變,從而確定其證候的一種辯證。由于氣血津液的病變,往往與臟腑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運用氣血津液辯證時,應當結合臟腑辯證來進行.1、氣候辯證氣病在臨床上非常多見,但最常見的主要有氣虛證、氣陷證、氣脫證、氣滯證、氣逆證以及氣閉證(1)氣虛證:是指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久病不愈,過度勞累,年老體弱等原因,導致元氣不足或臟腑組織功能減退,而表現出的虛弱證候。心、肝、脾、胃、腎等都會單獨或同時發生氣虛證。本證一般會出現少氣懶言,頭暈眼花,自汗,全身乏力,精神疲憊,舌淡苔白,脈象虛弱無力等癥狀;陽虛證還會出現手足發冷、全身畏寒,舌淡而胖,舌苔白滑,脈象沉遲無力等癥狀。(2)氣陷證:又稱脾虛氣陷證或中氣下陷證,是指由于氣虛無力上升,反而下降,從而使內臟位置下垂,所表現的虛弱證候。其癥狀有疲倦少氣,頭暈眼花,長期泄瀉,腹脹腹墜,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舌淡、苔白、脈象弱等(3)氣脫證,是指氣虛證過度嚴重時,引發的一種危重證候。癥狀有臉色蒼白,呼吸微弱,不停出汗,大小便失禁,突然暈倒,脈象微弱欲絕或浮大無根等(4)氣滯證:是指由于病邪內阻,情志郁結,飲食失當,感受外邪,陽氣虛弱,陰寒凝滯等原因,時氣機阻滯,無法順暢運行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脹痛、悶痛,脈弦等,且情緒郁結時癥狀加重,失氣、噯氣后疼痛緩解.(5)氣逆證: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濁阻滯,食積于胃以及過度發怒等原因,使氣機升降失常并反逆向上,而表現的證候。常見的氣逆證有肺氣上逆,肝氣上逆,胃氣上逆等。肺氣上逆會出現咳嗽、喘息癥狀,胃氣上逆會出現噯氣、呃逆、惡心、嘔吐等癥狀;肝氣上逆會出現頭痛頭暈、嘔血、昏厥等癥狀(6)氣閉證:是指由于外感邪氣、昏迷、卒中、驚風或七情過度,而使體內氣機阻塞不通所表現的證候。其癥狀有呼吸氣粗,牙關緊閉,兩手緊握,大小便不通,神志模糊,突然暈倒,脈象弦數或滑數有力或深伏難見2、血病辯證血病,是指由于外邪入侵,臟腑功能失調,從而使的功能失常,而引發的證候。常見的血病證候一般有血虛證,血瘀證。血熱證和血寒證。(1)血虛證:是指由于失血過多,營養不良,胃腸功能減退,腸內有寄生蟲,大病久病,思慮過度,瘀血阻塞脈絡等原因,使血液虧虛,臟腑失養,而表現的全身虛弱的證候。其癥狀有頭暈眼花,失眠心慌,手足發麻,臉色晦暗無光且發白或萎黃,嘴唇淡白,手腳指趾發白,舌淡苔白,脈象微弱無力等.女子還會出現月經推遲或閉經,經血色淡且量少等癥狀。(2)血瘀證:是指由于氣滯、氣虛、血寒,而使血脈瘀滯,或是由于血熱或濕熱,痰火阻遏經脈,或是外傷等原因,使體內瘀血阻滯,而引發的證候。其癥狀為:血瘀處疼痛如刀割針刺,且按之疼痛加重,夜間疼痛劇烈,面色黧黑,嘴唇、指甲等發暗發紫,皮下有紫斑,體表有青紫色腫塊或腹內有硬塊,出血時血流不止且夾有血塊,、顏色紫暗,腹部青筋外露,腿部青筋脹痛,舌色發紫或上有瘀斑瘀點,脈象細澀.此外,女子還會出現痛經、閉經等癥狀。(3)血熱證:是指由于情志郁結,過度嗜酒,過食辛辣,過于惱怒或房室過度等原因,使臟腑內血熱熾盛,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為咯血、嘔血、鼻衄、尿血等,以及舌色紅絳,口渴心煩,脈象弦數有力等癥狀(4)血寒證:是指由于感受寒邪,使體內局部脈絡寒凝血瘀,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為膚色紫暗,全身發冷,手足冷痛,喜暖惡寒,暖時痛減,小腹冷痛,舌色淡而暗,舌苔發白,脈象沉遲而澀。此外,女子會出現月經推遲,經血紫暗夾帶血塊等癥狀3、氣血同病辨證氣血同病,是指由于氣血之間相互影響,使得氣血同時發生病變。常見的氣血同病為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等(1)氣滯血瘀證:是指外邪入侵,情志抑郁或跌仆外傷等原因,使氣機阻滯并導致血液淤積,所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為情緒急躁易怒,胸脹胸悶,疼痛放射,脅下有痞塊,刺痛拒按,舌色紫暗或上有紫斑,脈象為澀。此外女子還會出現痛經或閉經,經血紫暗且夾帶血塊等癥狀(2)氣虛血瘀證:是指由于久病不愈,年老體弱,卒中癱瘓等原因,使氣虛無力運血,從而導致血瘀所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為臉色晦暗或發白,少氣懶言,全身疲倦,胸脅處常有刺痛,且痛處拒按,舌色淡發暗或上有紫斑,脈象沉澀。(3)氣血兩虛證:是指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勞倦過度,飲食失調,失血過多,久病不愈等原因,使體內氣虛不能生血或血虛不能化氣,從而造成身體同時氣虛、血虛.其癥狀為身形消瘦,面色發白或萎黃,嘴唇發白及指趾甲發白,頭暈眼花,失眠心慌,自汗,全身無力,少氣懶言,舌質淡嫩,脈象細弱等(3)氣不攝血證:是指由于久病不愈,慢性失血等原因,使氣虛過度而不能統攝血液,而出現的失血證候.其癥狀為全身疲倦,手足乏力,臉色晦暗無光且發白,呼吸氣短,嘔血,便血、皮膚下有瘀斑,舌色發淡,脈象細弱。女子還會出現月經過多或崩漏等癥狀(5)氣隨血脫證:是指由于肝、肺和胃等內臟因宿疾而突然大出血,或是由于外傷,婦女分娩引起大出血,從而引發氣脫的證候.其癥狀為臉色發白,全身大汗,手足厥冷,昏厥、舌淡、脈象浮大而散或細弱欲絕。4、津液辯證津液,是指人體內正常的水液。常見的津液病證主要是津液不足證和水液停聚證津液不足證,是指由于飲食過少,久病后長期食少,脾胃虛弱,出汗過多,吐瀉過度,熱盛耗傷津液等原因,使體內津液減少,導致全身或部分器官潤養不足,而發生的一種內燥證候。其癥狀有嘴唇干裂,口干咽燥,皮膚枯槁干燥,口渴欲飲,眼窩深陷,小便色黃且短少,大便干燥秘結,舌色發紅,脈象細數等(1)痰飲:痰飲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使水液代謝發生障礙,從而停聚水泛等原因,使粘稠的水液停滯在體內,而引起的病證。其癥狀有頭暈眼花,胸悶、惡心、嘔吐痰涎、食欲缺乏,咳喘、咳痰、喉中痰鳴,手足麻木,半身不遂,神志癲狂,皮下結節,痰核、喉中似有異物,苔呈黃膩或白膩狀,脈滑。(2)飲證:是指由于外邪入侵,飲食不慎等原因,使臟腑功能衰退,從而使清稀的水飲停留在體內,而引發的病證。飲證又可分為三種:飲停于肺證、飲停腸胃證和飲停胸脅證飲停于肺證有胸悶氣短、心慌、雙足水腫、氣喘、咳嗽、痰液較多且色白清稀,喉中痰鳴,只能倚息而不能平臥,舌淡、苔白而滑等飲停腸胃證的癥狀有頭暈眼花、嘔吐清水、腹脹脹滿、腸胃中有水聲,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脈象沉滑等飲停胸脅證的癥狀有呼吸氣短,頭暈眼花,胸脹胸悶且疼痛,而且呼吸、咳喘及身體轉側時疼痛加劇。(2)水腫:是指由于水液停聚體內,而引起面部、胸腹、手足甚至全身水腫證候。水腫又可分為陽水和陰水.①陽水:是指由于外感風邪或水濕浸注等原因,引起的實、熱性質的水腫.其癥狀表現為頭面先水腫,然后全身水腫,來勢迅猛,皮膚薄且光亮,小便短赤,惡風惡寒,全身發熱,舌紅或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或浮數的風水搏證;或表現為全身困倦,身體沉重,小便短小、胸悶、惡心欲吐,食欲減少,舌苔白膩,脈沉的濕邪困脾證。②陰水:是指由于久病體弱,過于勞倦,房事過度等原因,,引起的水腫。其癥狀為面色發白,全身尤其是雙腿水腫,腹脹腹悶,食欲缺乏,身體困倦,精神疲憊,小便短赤,大便不成形,舌淡而苔白滑,脈沉。病情嚴重的還會出現臉色發灰,全身怕冷,手診發冷,腰膝酸軟,舌淡胖而苔白滑,脈象沉遲無力等癥狀。六、五臟不足及內容五臟辯證,是指將通過四診收集到的癥狀、體征等病情資料,結合五臟生理功能和病變特點,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判斷發生病變的臟器部位、發白原因、病變性質及正邪盛衰情況,并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依據的一種辯證方法。五臟辯證和六腑辯證是整個辯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辯證的基本方法.具體的來說,五臟是指心臟、肝臟、脾臟、腎臟五個臟器,因此,五臟辯證的內容主要包括心病辨證、肝病辯證、脾病辨證、肺病辯證和腎病辯證.1、心病辯證,主要有以下幾種(1)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是指由于久病不愈,年老、體弱等原因,引起心氣不足,全身無力,精神疲倦,且以上癥狀活動后會加劇;心氣虛還會出現自汗,面色發白、、舌淡、舌苔發白,脈象虛弱或數而無力,也有可能出現結脈或代脈等癥狀;心陽虛還會出現心痛、面色發白或晦暗,周身畏寒,手足發冷,舌淡且胖、苔白而滑,脈象微細等癥狀;心陽暴脫開可伴有呼吸細微,手足冰涼,面色蒼白,嘴唇發青發紫,忽然全身冷汗,神志不清昏迷等癥狀(2)心血虛、心陰虛。是指由于久病不愈,過于勞心,情緒郁結,失血過量,脾虛、肝腎虧虛或熱病后期等,使心血不足,心陰受損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為失眠、多夢、心慌;心血虛還伴有面色發白或發黃,嘴唇、舌頭、指趾甲發淡發白、健忘、頭暈,脈象微弱無力等癥狀;心陰虛還伴有顴骨發紅,盜汗,煩躁,五心煩熱,下午時全身潮熱,舌色發紅,舌上少津,脈細數等癥狀此為,心病辯證還有心火亢盛,心脈痹阻,痰迷心竅,痰火憂心等2、肝病辯證(1)肝血虛、肝陰虛.是指由于久病不愈,失血過多,脾胃虛弱,情志郁結等,使肝臟血液不足,陰液虧少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頭暈眼花,耳鳴,低視力甚至夜盲等。肝血虛還伴有多夢,視力減退,臉色發白且無光,指甲發暗無光,舌色發淡,舌苔發白,脈細,有的患者還會出現全身麻木,關節運動不便,手足顫動,肌肉抽搐跳動,女子還伴有月經顏色變淡,經量減少甚至閉經等癥狀;肝陰虛還伴有耳鳴如蟬叫,口渴咽干,雙眼干澀,面部烘熱或面顴紅,盜汗,潮熱,五心煩熱,手足顫動加劇,脅肋隱有火燒一般的疼痛,舌色發紅,舌上少津,脈象細數且弦(2)肝氣郁結.是指由于精神突然遭到刺激,情志郁結等,使肝的疏泄功能發生異常,肝氣郁滯所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為胸或小腹部脹悶,且有竄痛,喜太息,情緒壓抑,容易發怒,咽喉部感到有異物,脖子上也出現囊狀瘤子(即甲狀腺腫大)或瘕塊,舌苔白且薄,脈弦,有的也呈澀脈;女子還會出現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痛經甚至閉經等,且病情還會隨著情緒起伏而發生變化。此外、肝病辯證還有肝火熾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寒凝肝脈等。3、脾病辨證(1)脾氣虛、脾陽虛、脾虛氣陷、脾不統血。是指由于飲食不當、過度勞倦,久病不愈或腎陽虛等,使脾氣虧少或下陷,甚至不能統攝血液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臉色發黃或發白,精神疲憊,身體乏倦,呼吸氣少,懶于說話,食欲缺乏,腹部發脹,且進食后脹感加劇,大便稀薄不成形,舌色發淡,舌苔發白等。脾氣虛還伴有身體消瘦或水腫,脈象緩弱等癥狀;脾陽虛還伴有手足發冷,口淡不渴,身體困重或水腫,小便短少,女子白帶量多且色白清稀,舌淡發胖或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象沉遲無力等癥狀;脾虛氣陷還伴有腹部如有重物般墜脹,常有便意,肛門重墜甚至脫肛,子宮下垂,小便混濁,脈象虛弱等癥狀;脾不統血還伴有鼻出血,牙齒出血,肌肉出血,便血尿血等癥狀,女子還常月經量過多,甚至崩漏等癥狀,脈象細弱無力.(2)寒濕困脾:甚至飲食不當,過食生冷,氣候陰雨,居處較為潮濕,淋雨,淌水等,使脾內寒濕內盛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主要有腹脹、腹痛、全身困重或水腫,面色發暗發黃,全身及五官發黃,食欲不佳,口淡缺不感到口渴,惡心欲吐,小便短少,大便不成形,舌淡發胖,苔呈白膩狀,脈象沉遲無力或緩弱。此外,脾病辨證還有濕熱蘊脾證4、肺病辨證(1)肺氣虛:是指由于久咳不愈或脾虛,使肺的功能降低而表現出的證候.其主要癥狀有全身乏力,精神疲倦,咳嗽氣短,聲音低微,痰清且稀,怕風,自汗,容易患上感冒,臉色發白,舌色發淡,舌苔發白,脈象虛弱(2)肺陰虛。是指由于久咳不愈、癆蟲傷肺,燥熱侵肺或熱病后期等,使肺津減少、肺生虛熱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身形消瘦、顴紅、盜汗、聲音嘶啞、口渴咽燥、干咳無痰或少痰,且痰質黏稠,難以咳出,甚至咳出血痰,五心煩熱,下午時身體潮熱,舌色發紅,舌上少津,脈象細數等。此外,肺病辯證還有風寒犯肺,風熱犯肺,寒邪客肺,痰濕阻肺,肺熱熾盛,痰熱壅肺等。5、腎病辯證(1)腎陽虛。是指由于久病不愈,年老腎虛,身體虛弱,房事過度等,使腎臟陽氣虛弱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頭暈眼花,全身無力,精神疲倦,臉色發白或發黑,腰膝酸軟且發冷,全身發冷,尤其是腿部冰涼,舌色較淡,舌苔發白,脈象沉細虛弱。此外,有的患者還伴有半夜腹瀉不停,便中帶有食物殘渣癥狀;有的伴有小便清長且次數頻繁,夜尿頻多等癥狀,腹不脹滿,咳喘心慌等癥狀;男子還會出現精冷、陽痿、早泄癥狀;女子則伴有性欲下降,子宮發寒甚至不孕癥狀。(2)腎陰虛。是指由于先天不足,久病不愈,飲食過溫過燥,房事過度等.使腎臟陰液虧少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頭暈眼花,牙齒松動,頭發脫落,健忘,失眠,盜汗,潮紅,小便發黃,大便干燥,身形消瘦,五心煩熱,口干咽燥,顴紅,舌色發紅,舌上津少,舌苔較少甚至沒有舌苔,脈象細數等.男子還伴有遺精、早泄癥狀,女子則伴有月經量少甚至閉經,或是崩漏癥狀。此外,腎病辯證還有腎精不足,腎氣不固,腎不納氣等。七、六腑辯證及內容六腑辯證,是根據六腑的生理功能,病變特點,來分析疾病的證候,從而判斷病變部位,病變原因、病變性質等的一種辯證方法。由于五臟與六腑之間存在表里關系,所以,通常都將六腑辯證歸納在五臟辯證中闡述,本書單列一節。具體來說,六腑是指小腸、大腸、膽、胃、膀胱、三焦等六個臟器,1、小腸病辨證主要是小腸實熱證。小腸實熱,是指由于心熱下移,使里熱熾盛于小腸之內,所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口渴,心煩,失眠不寐,口舌生瘡,尿道如火燒般的疼痛,小便澀且赤,甚至尿中帶血,舌色發紅,舌苔發黃,脈數等2、大腸辯證(1)大腸濕熱。是指由于飲食不潔或外感邪氣,使腸道受到濕熱之邪的侵襲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腹痛、腹瀉且有膿血瀉出,里急后重;或腹瀉暴下,瀉出物穢臭發黃,舌色發紅,苔呈黃膩狀,脈象滑數,有的也呈濡數。此外,有的還伴有口渴欲飲,肛門灼熱,小便短少且發赤等癥狀;有的還伴有發熱怕冷,或發熱不冷等癥狀。(2)大腸津虧。是指由于久病不愈,身體虛弱,熱病后期,大量失血等,使大腸內津液虧少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口渴咽干,大便干燥秘結,不易排出,進場三五天甚至更多天才大便一次,舌色發紅,且舌上津少,脈象細澀等;有的患者還伴有頭暈,口臭等癥狀。此外,大便病辨證還有蟲積腸道,腸熱腑實,大腸虛寒等證候3、膽病辨證主要是膽郁痰擾證。膽郁痰擾,是指由于情緒郁結,使痰熱擾亂心膽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頭暈,眼花,耳鳴,口苦,嘔吐,胸脅悶脹,心慌,失眠,多夢,且睡不安穩,容易驚醒,煩躁,膽怯,易受驚嚇,喜太息,舌色紅,苔黃膩,脈弦數等。4、胃病辨證(1)胃陰虛.是指由于胃病長久不愈,過食辛辣,熱病后期,情緒郁結等原因,使胃內陰液虧少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口干咽燥,胃部隱痛有灼痛,雖感饑餓卻食欲缺乏,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秘結,舌色發紅,其上少苔或無苔,口中津少,脈象細數;有的患者則出現呃逆干嘔,胃脘不適等癥狀(2)胃寒。是指由于過食生冷,脘腹受涼,過度勞倦后又遭寒邪入侵等,使胃內陰寒凝滯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口淡無味,但不感口渴,胃部劇烈冷痛,且遇暖后疼痛減輕,遇冷時疼痛加重,惡心、嘔吐、且吐出后疼痛減輕,舌色發淡,舌苔白滑,脈遲,有的也呈脈弦;此外,有的患者還伴有口泛清水,胃內有水聲等癥狀;有的則伴有飯后疼痛略減,全身乏力,精神疲倦,手足發涼等癥狀此外,胃病辨證還有胃熱,食滯胃脘,血瘀胃脘等證候5、膀胱病辨證主要是膀胱濕熱證.膀胱濕熱,是指由于飲食不當或外感濕熱之邪,使膀胱內濕熱郁結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小腹發悶發脹,尿道火燒般疼痛,尿頻尿急且黃短少,舌色發紅,苔呈黃膩狀,脈象滑數等;有的患者還伴有尿中帶血,或尿中含有砂石,或出現發熱,腰部脹痛等癥狀6、三焦病辨證三焦病辨證主要是針對外感溫熱病,由于此類辨證涉及到一些經絡辯證的內容,故將在經絡辯證中詳細闡述。八、臟腑兼病辨證及內容1、心腎不交是指由于久病,清稀郁結,思慮過多,房事過度,外感熱病等,使心腎出現陰虛陽亢,水火既濟失調的證候。其癥狀有頭暈,耳鳴,口干,咽燥,健忘,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腰酸,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等。有的患者還會出現盜汗,潮熱,或腰膝酸軟發冷等癥狀。2、心肺氣虛是指由于先天不足,久咳不愈,年高體弱,過度勞累等使心肺同時氣虛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咳嗽、哮喘,呼吸氣短,胸悶,心慌,且活動后以上癥狀加重,頭暈。自汗,面色發白,痰質清稀,語聲低微,全身無力,精神疲倦,舌色發淡,舌苔發白,脈象沉弱,有的也可見結帶脈3、心脾兩虛是指由于久病不愈,飲食不當,思慮過度,慢性出血等,使心血減少,脾氣虧虛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臉色發黃或發白,嘴唇發白,指趾甲暗淡無光,頭暈,心慌,失眠,多夢,健忘,食欲缺乏,全身無力,精神疲倦,腹脹腹瀉,便不成形,舌嫩色淡,脈象細弱無力等;有的患者還會出現皮下出血;女子則伴月經色淡,經量減少甚至閉經等癥狀。4、肝腎陰虛是指由于久病不愈,情志郁結,房事過度等,使肝腎兩臟內陰液虧少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口渴,咽干,頭暈,眼花,耳鳴,失眠,多夢,盜汗,加健忘,脅部疼痛,腰膝酸軟,顴紅,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數等;男子還會出現遺精,女子則伴有月經減少的真正。5、肝胃不和是指由于寒邪入侵肝胃或情志郁結,使肝、胃兩臟功能失調而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呃逆,噯氣,食欲缺乏,喜太息,舌苔薄且發黃或發白,脈象代數,有的也呈弦脈;或是出現頭痛,且遇暖后疼痛減輕,遇寒后疼痛加重,嘔吐唾沫口水,全身發冷,手足冰涼,舌色發淡,舌苔白且滑,脈象沉弦緊。此外,臟腑兼辯證還有心肝陽虛,心腎陰虛,肝火犯肺,肝脾不調,肝郁脾虛,脾腎陽虛,肺腎陰虛脾肺氣虛,肺腎陰虛等證候九、衛氣營血辯證及內容衛氣營血辯證,是清代葉天士所創立的,將外感溫熱病按照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分為衛分證、七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從而顯示病情的深淺輕重以及傳變規律的一種病癥方法.1、衛分證是指由于溫熱病邪入侵體表,使肺衛功能失調,所表現出的外感溫熱變初期證候。其癥狀有全身發熱,輕微惡寒,舌邊尖處發紅,脈象浮數等;此外,一般還伴有口干,咳嗽,頭痛,咽喉紅腫疼痛等癥狀2、氣分證是指溫熱病邪內侵臟腑,所表現出的里實熱證候。其癥狀有全身發熱,且怕熱不怕冷,口渴,小便發赤,舌色發紅,舌苔發黃,脈為數象。有的還伴有胸部疼痛,咳嗽哮喘,痰黏稠且黃等癥狀;有的則伴有心情煩躁,坐臥不安等癥狀;有的伴有口大渴,心情煩悶,喘氣急促舌苔發黃等癥狀;有的則伴有精神狂亂,譫語,胸部脹滿,腹瀉浠水等癥狀3、營分證是指溫熱病邪入侵營分,并擾亂心神所表現出的重病證候。其癥狀有全身熱燙(且夜晚加重).口不覺渴,心煩失眠,嚴重的還會出現神志不清,譫語,皮膚上隱有斑疹,舌色深紅,舌上無苔,脈象細數等4、血分證是指溫熱病邪入侵陰血所表現出的深重證候。其癥狀有:出現營分證癥狀,并兼有精神煩躁不安甚至發狂,皮膚上有明顯的紫黑色斑疹,并有嘔血、鼻出血、便血、尿血等癥狀,舌色暗紅,脈象細數;有的還伴有勃頸發硬,身體抽搐,手足發冷,雙目上翻,牙關緊閉,脈象弦數等癥狀?;蚴浅霈F身形消瘦,精神疲倦,耳聾,嗜睡,身體持續低熱,且傍晚發熱,清晨發冷,五心煩熱,脈細而虛弱癥狀。5、衛氣營血證的轉變衛氣營血四證還會發生順傳或逆傳的傳變.順傳,是指病邪入侵衛分后,再傳入氣分,然后傳人營分,最好傳人血分的由表及里,病情逐漸加重的變化過程。逆傳,是指病邪入侵衛分后,直接越過氣分而傳人營分、血分。十、三焦辯證及內容三焦辯證,是指清代吳鞠通依據《黃帝內經》,用上、中、下三焦理論,來對外感溫熱病進行分析的一種辯證方法1、上焦病證是指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被溫熱之邪入侵,所表現出的溫病初期證候。其癥狀有咳嗽,口渴或不渴,自汗,全身發熱(下午加重),輕微惡寒,舌邊尖處發紅,脈象浮數,也可呈兩寸口獨大脈象;有的則出現神志不清,譫語,手足發軟,口齒不清。2、中焦病證是指脾胃二經被溫熱之邪侵襲,所表現出的溫病中期證候。其癥狀有口干口渴,嘴唇開裂,面部發紅,身體發熱,呼吸氣粗,腹部脹滿,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干燥發黃或發黑,脈象沉澀有力;有的則出現頭部發脹,面色淡黃,身體發沉,胸部發悶,身體虛熱,小便不利,便秘或腹瀉,舌苔呈黃膩狀,脈象細且濡數3、下焦病證是指由于肝腎陰經被溫熱之邪侵襲所表現出的溫病末期證候。其癥狀有口干舌燥,耳聾,面色發紅,身體發熱,五心煩,精神疲倦,脈象虛大;有的則出現精神疲倦,心慌不安,手診微顫甚至站立不穩,舌色發紅,舌苔較少,脈象虛弱等癥狀.4、三焦病證的傳變三焦病證也可發生順傳或逆傳變。順傳,是指病邪入侵上焦后,在侵入中焦,最后進入下焦的由上到下,病情逐漸加重的變化過程。逆傳,是指病邪侵入上焦肺經后,直接傳人手厥陰心包經。十一、中醫其他診斷方法(一)經絡辯證經絡辯證,是指依據人體經絡學說來分析病情,從而確定發生病變的經絡、臟腑極其病因、病性、病機的一種辯證方法.經絡辯證包括十二經絡辯證和奇經八脈辯證1、十二經絡辯證是指手三陽、手三陰、足三陽、足三陰極其所屬臟腑發生的病變。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手少陰心經病證。其癥狀有口渴咽干,雙眼發黃,上肢疼痛,手心發熱發痛,脅肋疼痛,心前區疼痛等(2)手太陰肺經病證。其癥狀有胸脹胸悶,肺部發脹,咳喘自汗,呼吸氣短,肩背疼痛或發寒,肩膀、肩頸及手臂內側疼痛等(3)手厥陰心包經病證。其癥狀有面色發紅,雙眼發黃,胸脅脹滿,腋下發腫,手足抽搐,手心發熱,心頸心痛,心慌不安等。(4)手少陽三焦經病證。其癥狀有耳聾。臉頰疼痛,雙眼及眼眶疼痛,咽喉腫痛,耳后,肩膀,手臂等都發痛,胸脅發痛,手指活動不便,全身出汗等(5)手太陽小腸經病證。其病癥有雙眼發黃,耳聾、、臉頰發腫,下頜腫痛,頭頸部轉動不便,肩部僵硬,脖子,肩膀及手臂疼痛等(6)手陽明大腸經病證。其癥狀有口渴口干,雙眼發黃,鼻塞,鼻出血,牙齒疼痛,喉嚨疼痛,脖頸發腫,手臂外側疼痛,手指活動不便等。(7)足少陰腎經病證.其癥狀有臉色暗黑,口熱口渴,舌燥咽干,咽喉腫痛,痰中帶血,呼吸不暢,嚴重氣喘,背部。臀部疼痛,心煩心痛,時常心慌恐懼,全身無力,倦怠嗜睡,足心發熱發痛等.(8)足太陰脾經病證.其癥狀有胃痛,舌頭僵硬,消化不良,飯后嘔吐,腹脹氣滯,腹瀉,大便不成形,心煩心痛,身體發沉,下肢腫脹,足趾活動不便,體液代謝失常.(9)足厥陰肝經病證.其癥狀有咽喉發干,胸部脹滿,呃逆嘔吐,腰痛且俯仰困難,小便失常等;女子還可伴有小腹發腫癥狀.(10)足少陽膽經病證.其癥狀有臉色晦暗,全身皮膚暗淡無光,口苦,喜歡嘆息,頭部,下頜,胸脅等處疼痛等,身體翻轉困難,肩頸腫痛,腋下發腫,全身關節疼痛,足趾活動不便等(11)足太陽膀胱經病證。其癥狀有頭痛、背痛、鼻塞、雙目外凸,脖頸發硬,腰部劇烈疼痛,身體時寒時熱,下肢關節發硬,足趾活動不便等(12)足陽明胃經病證。其癥狀有全身發熱,嘴歪,牙痛,鼻塞,鼻出血,咽喉疼痛,脖頸發腫,膝蓋腫痛,下肢疼痛,足趾活動不便等。2、奇經八脈病證奇經八脈,是指沖、任、督、帶、陽維、陰維、陽蹺、陰蹺等八條經脈。這八脈不僅聯系十二經脈,而且調節著人體全身的氣血陰陽,因此極為重要。八脈之中,任脈總管全身之陰,督脈總管全身之陽,因此最為重要任脈的病證主要有:男子出現腹股溝凸起或陰囊腫大癥狀;女子出現帶下及小腹內有結塊等癥狀。督脈病證的主要癥狀有頭暈或背部發硬等。此外,本類病證還有沖脈病證、帶脈病證、陽維陰維病證,陽蹺陰蹺病證等(二)六經辯證主要1、太陽病證主要包括太陽經證和太陽腑證。太陽經證,是指風寒之邪侵襲體表,所表現出的初起傷寒病證候,又可分為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太陽腑證,是指太陽經證加重后,病邪內犯膀胱,所表現出的證候,又可分為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太陽中風證,是指太陽經脈被風邪侵襲所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頭痛、怕風,全身發熱,自汗,脈象浮緩等,有的還會出現干嘔、鼻鳴等癥狀太陽傷寒證,是指太陽經脈被寒邪侵襲所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頭痛、脖頸頭痛,全身疼痛,發熱,怕冷,無汗,呼吸氣喘,脈象浮緊等太陽蓄水證,是指病邪侵犯膀胱,使水液停積所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發熱,怕冷,口渴,且飲水后口渴不能緩解,或喝水后即嘔吐,小腹脹滿,小便失常,脈為浮象,有的也呈數脈太陽蓄血證,是指由于熱邪入侵,使小腹內血瘀淤積所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精神錯亂,健忘發狂,小腹脹滿,小便赤黃,大便發黑,脈象沉澀,有的也呈沉結脈2、陽明病證主要包括陽明經證和陽明腑證陽明經證,是指熱邪彌漫全身,并充滿陽明經,所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臉色發紅,全身高熱,大汗淋漓,大渴,呼吸氣粗,心煩不安,舌苔干燥發黃,脈象洪大等陽明腑證,是指熱邪充斥于陽明經之內,并內侵腸道,使腸內干燥秘結所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手心足心出汗,腹脹腹痛,且不能觸摸,大便干燥難以排出,午后身體發熱,甚至失眠不睡,精神失常,舌苔較厚且干燥發黃,有的舌苔還會出現凸起的紅點,嚴重的還會出現舌苔發黑且干燥開裂癥狀,脈象沉實,也可呈滑數脈。3、少陽病證是指病邪侵犯少陽膽腑所表現出的證候。其癥狀有頭暈目眩,口苦咽干,胸部脹滿,心煩,嘔吐,食欲不佳,身體時寒時熱,脈為弦象等4、太陰病證是指由于脾陽虧虛,內生寒濕,所表現出的虛寒證候.其癥狀有腹部脹滿,有時腹痛,手足不暖,消化不良,嘔吐且不感口渴,舌苔呈白膩狀,脈象沉緩無力等5、少陰病證主要包括少陰熱化證和少陰寒化證.少陰熱化證,是指由于陽亢陰虛,而使少陰產生虛熱的證候。其癥狀有口干咽燥,心中煩躁,失眠不睡,舌尖發紅,脈象細數等.少陰寒化證,是指由于少陰陽氣虧虛,而使少陰產生虛寒的證候.其癥狀有手足冰涼,畏寒,食少嘔吐,便中帶有食物殘渣,嗜睡,脈象微細;有的則出現臉色發紅,身體發熱,不懼寒冷,脈象微弱無力等癥狀6、厥陰病證是指由于風寒之邪厥陰,少陰病加重后傳入厥陰或少陽病誤治后轉入厥陰等原因,引起厥陰出現寒熱交錯,陰陽對立的一種證候。其癥狀有胸悶氣堵,胸口疼痛發熱,口渴且飲水后不能緩解,饑餓膽沒有食欲,進食后即口吐蛔蟲等癥狀7、六經辯證轉變六經發生病變時,往往會互相影響,從而發生傳經、直中、合病、并病等傳變。傳經,是指病邪有外向里逐漸傳播,并從某一經的病證轉化為另一經的病證。直中,是指病邪不從三陽經開始傳入,而直接入侵三陰經。合病,是指兩經到三經同時發生病變。并病,是指一經病證還沒治愈,別的經又出現病證。十二、中醫診斷學發作簡史在我國歷史上,中醫診斷的理論和方法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公元前5世紀,著名的醫學界扁鵲就非常擅長于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后代的醫學家更是在各自的臨床實踐中,從不同的方面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診斷學的理論和方法。下面就以各個時期的醫學經典著作作為代表,予以簡述(一)秦漢時期1、《黃帝內經》成書于公元前3世紀的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它奠定了中醫四診學說和辯證論治的基礎。該書認為,在診斷疾病時,應使用四診的方法,并結合氣候、水土、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性情愛好等致病的內外原因,對病情進行全面綜合分析,才能得出的診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