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龍陽鎮中心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山東省棗莊市龍陽鎮中心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山東省棗莊市龍陽鎮中心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山東省棗莊市龍陽鎮中心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山東省棗莊市龍陽鎮中心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棗莊市龍陽鎮中心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文學類文本閱讀(20分)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題。擇死與擇生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積淀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同是中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為什么屈原與司馬遷,一個要死,一個卻忍辱茍活?這個問題從兒時就困惑著我。后世一直將屈原定位為“愛國詩人”,值得商榷。我以為,這忽視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這個偏差或許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為楚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誠和報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獻身是別無選擇的,后者卻是投機的。屈原身為三閭大夫,是楚國的決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國蒙受亡國的事實。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令“國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詩人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傳人”。但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政治家面對失敗時惟一的堅持。他是把對政治的責任放在“詩人”之上的。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詩人的事業,可以不與某一個具體的朝廷和君王相聯系、相始終。屈原的這種始終精神,是他作為政治家面對不可挽救的狂瀾的惟一堅持。“人生自古誰無死?”“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之于生死,中國自古已有確認之標志。雖然“哀莫哀生別離,樂莫樂心相知”,已將生樂死苦、留戀人世的滋味體會盡致,但是,主動迎接死亡,“在不可選擇中進行選擇”的精神依然確立。中國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時候,很重視死之權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選擇死亡,將死看作一種意志與尊嚴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會等到敵國軍隊進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認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獨立的死。頭戴巍峨之冠,身著蘭草香服,時而悲吟,時而高歌,徜徉在汨羅江畔,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赴死。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詩人”的,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幟鮮明,詩人卻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們何不理解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后,緊緊地擁抱著詩的理想而去的。這死,亦是一種決裂,與以往從事的“政治”的決裂,與終生所愛的詩章同歸。這是歷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結局。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當死臨到司馬遷頭上時。他選擇生。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接受宮刑。司馬遷出于公心,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假如就為此而死,亦不失為直諫烈臣;但司馬遷認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卻不是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記,為中國撰寫第一部大型紀傳體通史。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卻執意要做民間第一史家。當時雖沒有明文不準平民“寫史”,但司馬遷此舉引起了當朝的監視與懷恨。他選擇受刑忍辱,棄政從文,從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舉,這是勇敢與崇高的跨越。他不愧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錮人臣的君臣倫理觀念決裂的杰出代表!棄一帝而得天下千秋,偉哉,司馬遷!屈原擇死,史遷擇生,都是崇高的。他們擇死與擇生的思考世代延傳;這種思考,構成了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隆起的脊梁。12.第1段,“這中國式的生命”,在文中有何特定的含義,請用簡明的語言加以闡釋。(4分)答:

▲▲13.仔細閱讀第2段中畫橫線的三句話。請結合每句話的內容與表達特點具體說明它們之間的聯系。(6分)答:▲▲14.解釋下列語句的含義。(4分)(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答:▲

(2)(司馬遷)從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答:▲

15.有條理地陳述“屈原擇死”與“司馬遷擇生”的崇高意義。(6分)(1)屈原擇死:▲(2)司馬遷擇生:▲(3)他們的擇死與擇生:▲參考答案:12略2.論別人

朱自清有自己才有別人,也有別人才有自己。人人都懂這個道理,可是許多人不能行這個道理。本來自己以外都是別人,可是有相干的,有不相干的。可以說是“我的”那些,如我的父母妻子,我的朋友等,是相干的別人,其余的是不相干的別人。相干的別人和自己合成家族親友;不相干的別人和自己合成社會國家。自己也許愿意只顧自己,但是自己和別人是相對的存在,離開別人就無所謂自己,所以他得顧到家族親友,而社會國家更要他顧到那些不相干的別人。所以“自了漢”不是好漢,“自顧自”不是好話,“自私自利”,“不顧別人死活”,“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更都不是好人。所以孔子之道只是個忠恕:忠是己之所欲,以施于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件事的兩面,所以說“一以貫之”。孔子之道,只是教人為別人著想。可是儒家有“親親之殺”的話,為別人著想也有個層次。家族第一,親戚第二,朋友第三,不相干的別人挨邊兒。幾千年來顧家族是義務,顧別人多多少少只是義氣;義務是分內,義氣是分外。可是義務似乎太重了,別人壓住了自己。這才來了五四時代。這是個自我解放的時代,個人從家族的壓迫下掙出來,開始獨立在社會上。于是乎自己第一,高于一切,對于別人,幾乎什么義務也沒有了似的。可是又都要改造社會,改造國家,甚至于改造世界,說這些是自己的責任。雖然是責任,卻是無限的責任,愛盡不盡,愛盡多少盡多少;反正社會國家世界都可以只是些抽象名詞,不像一家老小在張著嘴等著你。所以自己顧自己,在實際上第一,兼顧社會國家世界,在名義上第一。這算是義務。顧到別人,無論相干的不相干的,都只是義氣,而且是客氣。這些解放了的,以及生得晚沒有趕上那種壓迫的人,既然自己高于一切,別人自當不在眼下,而居然顧到別人,自當算是客氣。其實在這些天之驕子各自的眼里,別人都似乎為自己活著,都得來供養自己才是道理。“我愛我”成為風氣,處處為自己著想,說是“真”;為別人著想倒說是“假”,是“虛偽”。可是這兒“假”倒有些可愛,“真”倒有些可怕似的。為別人著想其實也只是從自己推到別人,或將自己當作別人,和為自己著想并無根本的差異。不過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確需要相當的勉強,不像“我愛我”那樣出于自然。所謂“假”和“真”大概是這種意思。這種“真”未必就好,這種“假”也未必就是不好。讀小說看戲,往往會為書中人戲中人捏一把汗,掉眼淚,所謂替古人擔憂。這也是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可是因為人和地只在書中戲中,并非實有,沒有利害可計較,失去相干的和不相干的那分別,所以“推”“設”起來,也覺自然而然。作小說的演戲的就不能如此,得觀察、揣摩、體貼別人的口氣,身份,心理,才能達到“逼真”的地步。特別是演戲,若不能忘記自己,那非糟不可。這個得勉強自己,訓練自己;訓練越好,越“逼真”,越美,越能感染讀者和觀眾。如果“真”是“自然”,小說的讀者,戲劇的觀眾那樣為別人著想,似乎不能說是“假”。小說的作者,戲劇的演員的觀察,揣摩,體貼,似乎“假”,可是他們能以達到“逼真”的地步,所求的還是“真”。在文藝里為別人著想是“真”,在實生活里卻說是“假”,“虛偽”,似乎是利害的計較使然;利害的計較是骨子,“真”,“假”,“虛偽”只是好看的門面罷了。計較利害過了分,真是像法朗士說的“關閉在自己的牢獄里”;老那么關閉著,非死不可。這些人幸而還能讀小說看戲,該仔細吟味,從那里學習學習怎樣為別人著想。五四以來,集團生活發展。這個那個集團和家族一樣是具體的,不像社會國家有時可以只是些抽象名詞。集團生活將原不相干的別人變成相干的別人,要求你也訓練你顧到別人,至少是那廣大的相干的別人。集團的約束力似乎一直在增強中,自己不得不為別人著想。那自己第一,自己高于一切的信念似乎漸漸低下頭去了。可是來了抗戰的大時代。抗戰的力量無疑的出于二十年來集團生活的發展。可是抗戰以來,集團生活發展的太快了,這兒那兒不免有多少還不能夠得著均衡的地方。個人就又出了頭,自己就又可以高于一切;現在卻不說什么“真”和“假”了,只憑著神圣的抗戰的名字做那些自私自利的事,名義上是顧別人,實際上只顧自己。自己高于一切,自己的集團或機關也就高于一切;自己肥,自己機關肥,別人瘦,別人機關瘦,樂自己的,管不著!——瘦癟了,餓死了,活該!相信最后的勝利到來的時候,別人總會壓下那些猖獗的卑污的自己的。這些年自己實在太猖獗了,總盼望壓下它的頭去。自然,一個勁兒顧別人也不一定好。仗義忘身,急人之急,確是英雄好漢,但是難得見。常見的不是敷衍妥協的鄉愿,就是卑屈甚至諂媚的可憐蟲,這些人只是將自己丟進了垃圾堆里!可是,有人說得好,人生是個比例問題。目下自己正在張牙舞爪的,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先來多想想別人罷!1942年8月16日作。

(原載《文聚》)16.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4分)A.文章引用孔子之道是為了論證“有別人才有自己”的道理。B.儒家有“親親之殺”的話,表明人為自己著想是有一定道理的。C.五四時代很多天之驕子眼里只有自己而沒有別人。D.五四時代順應人的需要,是因“義務太重,別人壓住自己”而產生的時代。E.抗戰以來,自私自利的傾向又很猖獗,這是非常危險的。17.理解下面兩個句子在文中的含義。(6分,每句3分)①顧到別人,無論相干的不相干的,都只是義氣,而且是客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目下自己正在張牙舞爪的,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先來多想想別人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文中多次寫到“真”“假”,作者是怎樣將它們與文章主旨聯系起來的?請簡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作者引用法朗士說的“關閉在自己的牢獄里”來形象指出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危害,并強調,“老那么關閉著,非死不可。”請結合所讀所感對這句話及本文的現實意義進行探究。(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6.B、D。B項,“親親之殺”不是表明為自己著想,而是指“為別人著想也有個層次”;D項,五四時代顯然不是個人主義抬頭的產物,作者說“這才來了五四時代”,是對個人主義的嘲諷。17.①個人主義的人,總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別人的利益不放在眼里。偶爾能想到別人,那已經算很不容易了。②眼下個人主義傾向十分嚴重的人,應該對癥下藥,及時改掉這種壞毛病,多替別人著想。18.作者首先指出社會風氣中的“真”與“假”,即人們處處為自己著想,這是“真”;把為別人著想說成是“假”或“虛偽”。(1分)然后以讀小說看戲為例指出一種特別的現象,“在文藝里為別人著想”是一種“真”,而“在實生活里”卻成為“假”。(2分)經過這一分析,作者一語中的:利害的計較是骨子。這就揭示人們都在為自己著想,而不愿為別人著想。(1分)19.總為自己考慮,不為別人著想,就是把自己關閉在無形的牢獄,最終只會讓自己走向失敗甚至滅亡。(1分)如果只為自己考慮,一個班級就沒有凝聚力,一個城市就沒有創造力,一個社會就缺少向心力。如果那樣,每個人都處在一盤散沙之中,怎么會有發展和前途呢?(5分)(要有具體的聯系舉例,酌情給分)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我的悲哀的面孔[德]海因里希·伯爾我站在港口看海鷗時,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這個區巡邏的一名警察的注意。我注視著鷗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塊面包,把它掰成碎塊,來喂海鷗。可是,我同它們一樣饑餓,一樣疲乏。不過,我心中雖然悲楚,卻仍感到快樂,因為站在那兒,放眼群鷗,默默飲悲,確乎美不可言。突然,一位警官的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一個聲音說:“跟我走!”同時,這只手使勁地扳我的肩膀。我穩穩站定,甩掉那只手,鎮靜地說:“你發瘋了。”“同志,”一直還看不見的那個人對我說,“你當心點兒。”“先生。”我答道。“這里沒有什么先生,”他怒氣沖天地呵斥道,“我們都是同志。”此時,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從側面打量我,嚴肅得像一頭牛。“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論理論。“理由很充分,”他說,“你的悲哀的面孔。”我笑了。“你別笑!”他當真發火了。方才我還以為,或許沒有小偷或逃犯好讓他逮捕,他因此感到百無聊賴。可是,此刻我看出這是千真萬確的:他要逮捕我。“跟我走!”“為什么?”我鎮靜地問。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經被套上一條細鐵鏈。就在這一瞬間,我知道,我又完蛋了。“為什么?”我又問道。“有條法令是——要高高興興的。”“我蠻高興的!”我喊叫起來。“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搖了搖頭。“這條法律可是新的!”我說。“它已經存在三十六個小時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時生效的。”“我真的不知道有這條法律。”“逃避懲罰是徒勞的。這條法律是前天頒布的,通過所有的擴音器播送。所有的報刊上都發表了。帝國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統統撒了傳單。”他牽著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氣寒冷,才感到委實饑餓難當。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沒刮胡子,衣衫襤褸,才想起有法律規定:人人都要干干凈凈的,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興興的模樣。我被推到他前面走著,像一個被證實了盜竊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蕩蕩的,警察局不遠。我已料到他們很快又會找理由逮捕我,不過話雖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無不貼上那種歡樂表情,因為有命令——要高高興興的。我們很快到了警局。此時汽笛長鳴,鳴笛表示離下班還有十分鐘,這是肯定的,因為按照當時國家元首提出的“幸福與肥皂”的口號,每個人下班前都必須洗澡十分鐘。我們穿過警局空空蕩蕩的過道,接著,一扇門自動打開,因為在此期間,門衛已向里頭通報我們來了。在那些日子里,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規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規定——人人都要干干凈凈的,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興興的模樣。因而一個被捕者的到來,便是一件大事。我們走進一間房間,靜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臉越發消瘦了。我又累又餓,那種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跡此時煙消云散,因為,我知道,我完蛋了。數秒鐘之后,一個穿一身預審員的淺褐色制服的高個子,一聲不吭地走進來坐了下來,兩眼緊盯著我。“職業?”“普通同志。”我答道。“被捕前是干什么的?”“囚犯。”兩個人互相看了一眼。“什么時候?從哪里放出來的?”“昨天,十二號監獄,十三號牢房。”“當時的罪行?”“高興的面孔。”兩個人互相看了一眼。“講明白!”預審員說。“當時,”我說,“我的高興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國要悲哀,因為那天是首長去世的日子。”“刑期多久?”“五年。”“表現?”“不好。”“原因?”“服勞役太少。”預審員站起身子,狠狠地給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間。接著是審訊員,審訊官,初審法官,終審法官,他們一一進來,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間。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們判了我十年徒刑,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興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轍。如果在“幸福與肥皂”的口號下,我能熬過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辦法什么面孔也別再要了……(潘子立譯,有刪改)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A.“不過,我心中雖然悲楚,卻仍感到快樂”話中有話,既寫出了“我”悲喜交集的復雜表情,又為后文“我”的被捕做了鋪墊。B.“我”假裝不知道“要高高興興的”這條法令,百般抵賴,想要尋求逃脫的機會,因為“我”是一個慣犯,有和警察打交道的經驗。C.警察看到“我”在港口的樣子,就注意到“我”有違反法律的行為,還表情嚴肅、怒氣沖沖地逮捕了“我”,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警察的專橫與粗野。D.小說中“幸福與肥皂”的口號下人們的表現,是小說中隱約可見的敘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會背景。5.“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6.小說為什么以“我真得想辦法什么面孔也別再要了……”為結尾?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參考答案:4.B

5.①講述故事:小說是以“我”的心理活動貫穿全文的,通過對“我”在事件中的不同心理活動的細致表述,集中體現了“我”的遭遇的荒唐、可笑。②推動情節:“我”的遭遇是故事的主要情節,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節得以發展。③襯托人物:小說中“我”的無辜與弱小,更加襯托出警察及政府高壓統治的無理與強暴,寄托了作者對“我”深切的同情。

6.①藝術結構上,通過“我”不想要什么面孔這一戲劇性情節,增強了小說的諷刺力量,耐人尋味;②人物形象上,直接吐露出“我”的內心充滿悲涼,“面孔”是無法選擇的,卻因此獲罪,足見“我”的痛苦之深,寫出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無所適從的境遇;③思想內容上,揭示了悲劇產生的根源是“我”的面孔,表現了“我”兩次被判刑的荒唐,批判了高壓統治對弱小者的傷害,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主要集中對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內容的考核,答題時要求明確具體的考核的要點,然后結合文章內容判斷正誤,本題B項“‘我’假裝不知道‘要高高興興的’這條法令”屬無中生有。文中“我”不知道法令的原因是“我”昨天剛從牢里被釋放出來。另外,“‘我’是一個慣犯”在文中沒有依據。故選B。【5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賞析小說人物形象的能力,題干是“‘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本題考查人物的作用,解答時主要從對情節(推動情節)、人物(襯托人物)、以及人稱的作用(講述故事)幾個方面來分析。從文中看,“我”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一般考慮其對情節是否有推動作用、是否是貫穿全文的線索、表現人物的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小說中的“我”是講述故事的,小說是以“我”的心理活動貫穿全文的,通過對“我”在事件中的不同心理活動的細致表述,集中體現了“我”因為“高興的面孔”和“悲傷的面孔”而兩次被捕的遭遇的荒唐、可笑。文中主要情節是“我”的遭遇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節得以發展。小說中的“我”是無辜與弱小的,文中“預審員站起身子,狠狠地給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間。接著是審訊員,審訊官,初審法官,終審法官,他們一一進來,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間。”表現了警察及政府高壓統治的無理與強暴,寄托了作者對“我”深切的同情。【6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題干是“小說為什么以“我真得想辦法什么面孔也別再要了……”為結尾?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本題主要探究小說結尾,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思考作答:①是否使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是否使得情節更加完整,使得敘事更加合理②是否刻畫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③是否揭示了主題或深化了主旨④是否使環境更加典型⑤是否使用了寫作手法⑥是否符合讀者的閱讀心理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本文以“我真得想辦法什么面孔也別再要了…”為結尾,通過“我”兩次被判刑的荒唐,批判了高壓統治對弱小者的傷害,增強了小說的諷刺力量,寫出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無所適從的境遇,揭示了悲劇產生的根源,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從人物形象角度考慮,直接吐露出“我”的內心充滿悲涼,文中寫了“我”因為“高興的面孔”和“悲傷的面孔”而兩次被捕的荒唐、可笑的遭遇。“面孔”是無法選擇的,卻因此獲罪,足見“我”的痛苦之深,寫出了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無所適從的境遇。【點睛】現代文答題基本知識:1.閱讀:注意整體閱讀,注意抓三個方面:一是要有文體特征意識;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識(邊讀邊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三是要有尋找中心句意識(每段的中心句,特別是文章的開頭,結尾,過渡句以及標題)2.審題:從題干中求啟示,尋求解題的突破口,確保準確答題.題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題區域;暗示答題思路;暗示答題方法。審題時注意:是否選準題眼(答題重點);是否選全要點(要答幾個方面);是否選準角度(以誰為陳述主體);是否選好恰當的句式(要與設問的句式一致)。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文言文閱讀(17分)閱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文后各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節選自《莊子·逍遙游》)

5.下列對句子中加點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朝菌不知晦朔

(陰歷每月的第一天)

B.窮發之北,有冥海者

(毛發,文中指草木)

C.此亦飛之至也

(最高限度)

D.而御六氣之辯

(通“辨”,區別)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小年不及大年

B.

眾人匹之

C.

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

D.雖然,猶有未樹也

7.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A.于B.且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夫列子御風而行

奚以知其然也C.而

D.以旬有五日而后反

去以六月息者也8.翻譯文中劃線句子。(8分)(1)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4分)

(2)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4分)

參考答案:5.D.辯:通“變”。6.A.(B:“眾人”今指“大家。指一定范圍內所有的人。”,此處意為“一般人”;C:“羊角”此處意為“旋風。”;D:雖然,此處意為“雖然這樣”。)7.D.(A:介詞,對于/介詞,比;B:表遞進關系,況且/副詞,將要;C:表修飾/表承接)8.①善行能聯合一鄉的人,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滿意,能力使一國的人信任的人②況且世人都稱贊他,他卻不因此而奮勉;世人都非議,他卻不因此而沮喪

略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小石城山記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其一少北而東少:稍B.有積石橫當其垠垠:邊,界C.環之可上環:盤旋攀登D.其疏數偃仰數:數字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A.

類智者所施設也

B.

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

古之學者必有師

又怪其不為之中州

C.

環之可上

D.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益奇而堅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B.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

C.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D.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8.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文章以凝練而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觀景物,抒發了對永州山水的無比熱愛之情,同時也反映作者對皇帝的反叛之心,對歸隱生活的向往。B.“永州八記”生動表述了作者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C.文章第二段以議論為主,字里行間,隱隱含有對當時最高統治者昏聵不明的強烈譏諷。D.文章的前半段描寫小石城山的奇異景色,后半段即景議論,將個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①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3分)

②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4分)

(2)作者從哪三個方面描寫了山石的瑰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參考答案:5.D(做題時需要根據上下文,并結合語境來確定字詞義項,力求做到“信達雅”。數:密集。)6.A(A項兩個“者”都是“……的人”。B項第一個“其”是“其中的”;第二個“其”是代詞,代造物者。C項第一個“之”是助詞,可不譯;第二個“之”是結構助詞,相當于“的”。D項第一個“而”轉折連詞,卻;第二個“而”并列連詞,并且。)7.B(根據句意和語氣來判斷。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8.A(這篇文章沒有反映作者對皇帝的反叛之心,沒有對歸隱生活的向往。這屬于無中生有。)9.(1)①把(用)一塊小石子丟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②永州天地靈氣不造作偉人,卻獨造作這山石。(2)一是土堡的形狀;二是山洞的深幽;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或答一是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二是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三是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參考譯文: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沿著它走過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條稍微偏北而后向東,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像門的洞。從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①作吏部侍郎,侯②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一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后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后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③。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涂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于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后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己酉夏五月,至池陽,侯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燦燦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去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選自《〈金石錄〉后序》,有刪改)【注】《金石錄》,宋趙明誠所撰。該書著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研究專著之一。本文節選自李清照為該書所做的序言。①相:這里指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時為吏部侍郎。②侯:侯,古時士大夫平輩之間的尊稱。此指作者的丈夫趙明誠。③槧:古代用木削成以備書寫的版本,引申為刻本。4.下面一段文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B.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C.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D.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5.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說明趙氏夫婦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一組是(

)(3分)①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③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④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⑤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涂改⑥遇書史百家字不闕、本不訛謬者,輒市之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節選的序文部分,集中筆墨詳細敘述了李清照夫婦二人收藏金石書畫等的聚散經過,表現了他們高雅的情趣以及在時局動蕩中無能為力的悲痛。B.趙明誠當太學生時就酷愛碑文,做官后,更是立下了即使節衣縮食,也要游遍遼遠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來的志向。C.夫婦二人志趣相投,或共同校勘書籍,或相對惋惜無錢購買珍品,或以飲茶先后為賭注考察記憶力。點滴小事,看似瑣屑,卻頗有情致。D.危急時趙明誠要求妻子親自抱著所說的宗廟祭器,并與之共存亡,這讓李清照心里很不好受,也讓人看到了他的愛物成癡。7.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5分)(2)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5分)參考答案:4.A5.A(③寫夫妻的生活情趣;④⑤寫“收書既成”后閱讀時如何小心謹慎。)6.D(李清照心里很不好受并不是因為趙明誠的話。)7.(1)收書的任務既已完成,就在歸來堂中建起書庫,把大櫥編上了甲乙丙丁的號碼,中間放上書冊。(“既”“起”“簿”“置”各1分,句意1分)(2)一時間四顧茫然,只見滿箱滿籠都是書籍,一邊戀戀不舍,一邊悵惘不已,心知這些東西一定不會成為自己的東西了。(“盈溢”“且”“必”“為”各1分,句意1分)文言文譯文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我才嫁給趙氏。當時先父在做禮部員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禮部侍郎,我夫明誠年方二十一歲,正在太學做學生。趙、李兩家本是寒族,向來清貧儉樸。每月初一、十五,明誠都請假出去,把衣服押在當鋪里,取五百銅錢,走進大相國寺,購買碑文和果實。回到家中,我們面對面地坐著,一邊展玩碑文,一邊咀嚼果實,自己覺得很象遠古時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樣自由和快樂。后二年,明誠出仕做官,便立下節衣縮食,游遍遼遠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來的志愿。日積月累,資料越積越多。丞相在政府工作,親戚故舊中也有人在秘書省的,常常有《詩經》以外的佚詩、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從魯國孔子舊壁中、汲郡魏安釐(厘)王墓中發掘出來的古文經傳和竹簡文字,于是就盡力抄寫,漸漸感到趣味無窮,以至欲罷不能。后來偶而看到古今名人的書畫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還是脫下衣服把它買下來。曾記得崇寧年間,有一個人拿來一幅南唐徐熙所畫的《牡丹圖》,要二十萬錢才肯賣。當時就是貴家子弟,要籌備二十萬銅錢,談何容易啊!我們把它留了兩夜,終于因為想不出法子而還給了他。我們夫婦倆為此惋惜悵惘了好幾天。后來我們回青州故鄉閑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有了富裕。明誠又接連做了萊州和淄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來,從事書籍的刻寫。每得一本,我們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題上書名。得到書畫和彝、鼎等古代酒器,也摩挲把玩或攤開來欣賞,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以燒完一枝蠟燭為準。因此所收藏的古籍,都能做到紙札精致,字畫完整,超過許多收藏家。我天性博聞強記,每次吃完飯,和明誠坐在歸來堂上烹茶,指著堆積的書史,說某一典故出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猜中與否決定勝負,作為飲茶的先后。猜中了,便舉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懷中,起來時反而飲不到一口。甘心在這個環境中過一輩子了!所以我們雖處于憂患貧窮之中,而胸中的志愿從沒有屈服過。收書的任務既已完成,就在歸來堂中建起書庫,把大櫥編上了甲乙丙丁的號碼,中間放上書冊。如需講讀,就拿來鑰匙開櫥,在簿子上登記,然后取出所要的書籍。我有時把書籍損壞或弄臟了一點,他定要給以批評,并責令揩完涂改,不再象過去那樣平易和藹了。收藏書籍本為尋求適意,如今反而弄得一場不愉快。我性子實在忍耐不住,就想辦法不吃第二道葷菜,不穿第二件繡有文彩的衣裳,頭上沒有明珠翡翠的首飾,室內沒有鍍金刺繡的家具。遇到諸子百家的書籍,只要字不殘缺、版本不假的,就馬上買下,儲存起來作為副本。向來家傳的《周易》和《左傳》,原有兩個版本源流,文字最為完備。于是羅列在幾案上,堆積在枕席間,我們意會心謀,目往神授,這種樂趣遠遠超過聲色狗馬之上。到了欽宗靖康元年,明誠做了淄州太守,聽說金軍進犯京師汴梁。一時間四顧茫然,只見滿箱滿籠都是書籍,一邊戀戀不舍,一邊悵惘不已,心知這些東西必將不為己有了。高宗建炎元年三月間,我的婆婆太夫人郭氏死于建康,明誠奔喪南來。多余的物品既不能全部載去,便先把書籍中重而且大的印本去掉,又把藏畫中重復的幾幅去掉,又把古器中沒有款識的去掉。后來又去掉書籍中的國子監刻本、畫卷中的平平之作及古器中又重又大的幾件。經多次削減,還裝了十五車書籍。乙酉年夏五月,到池陽,皇帝有旨任命他知湖州,需上殿朝見。于是我們把家暫時安置在池陽,他一人奉旨入朝。六月十三日,開始挑起行李,舍舟登岸。坐在岸上,他穿著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額的頭巾,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來,向船上告別。此刻我的情緒很不好,大喊道:“假如聽說城里局勢緊急,怎么辦呀?”他伸出兩個手指,遠遠地答應道:“跟隨眾人吧。實在萬不得已,先丟掉包裹箱籠,再丟掉衣服被褥,再丟掉書冊卷軸,再丟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廟祭器和禮樂之器,必須抱著背著,與自身共存亡,別忘了!”說罷策馬而去。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意境和意象一樣,是我國抒情文學創作中總結出來的審美范疇,也是傳統文藝理論和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的審美特征。

, ,而是在為“情思”尋找和創造合適的載體。透過載體,所抒發的是情感,是心靈——作品發言人(如游子、思婦等)的心靈和作家的心靈。①在意象和意境中,當然要描繪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人物形象②當然,在這種主客觀的統一關系中,也有側重,即矛盾的主導方面是主觀,是主體的心靈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靈幻化出來的④因而都是主客觀的統一:情與景、心與物、意與象、意與境的統一⑤這就是,它們都是作家根據抒情傳意的需要而從生活中選擇、提煉出來的⑥但這些都不是作家著意表現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為它們本身留影造像A.②①⑥⑤③④

B.⑤③①⑥④②C.②①③④⑥⑤

D.⑤③④②①⑥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語言表達連貫和文章邏輯順序安排,需要通讀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容。連貫類題目做題時要注意把握基本內容,初步分層歸類,先在小范圍內排序,然后再考查層次間的銜接,這其中應先找出關聯詞、代詞以及表時間、地點的詞語,然后據此進行句間連綴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礎之上,再通讀語段,檢查確定。考點: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8.閱讀下面的圖表,回答問題。高三學生對高考前三個月練好字的信心(1)圖表反映了什么問題?(2)請分析出現這種問題可能存在原因。參考答案:(1)大部分高三學生對高考前三個月練好字信心不足。(2)短時間內要練好字,難度大;現有練字的方法收效不大;高考前學習任務重,沒有時間練字。【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圖文轉換能力。圖文轉換的題目主要有徽標、解說圖片、描述圖片、分析統計圖表和漫畫等,此題屬于表文轉換題,圖文轉換,要求考生將圖表中的信息轉換成語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許我們進行想象甚至虛構。這類題答題思路是:先看標題,再看畫面,不放過圖中的文字,然后看圖中內容,明確圖中寓意指向,最后聯想現實,概括答題。本題,圖表得標題是“高三學生對高考前三個月練好字的信心”,圖標顯示40.9%的學生對對高考前三個月練好字沒有信心或信心不大,24.40%的學生對高考前三個月練好字有些信心,17.50%的學生對高考前三個月練好字很有信心,17.20%的學生對高考前三個月練好字不清楚。根據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高三學生對高考前三個月練好字信心不足。讓后根據概括出的問題分析出現這種問題,比如高考前三個月學習任務重,沒時間練字;三個月時間太短,想練好字難度太大;還有練字方法,練好字是日積月累,長時間的事情等等方面陳述學生對高考前三個月練好字信心不足可能存在的原因,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即可。9.下面是關于“匠人與大師”的一段文字。請根據上下文,補寫劃線處的內容。要求內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語句通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在社會上常聽到稱某人為“大師”,有時是尊敬,有時是吹捧。又常不滿于某件作品,說有“匠氣”。①?匠人在重復,大師在創造。一個匠人比如木匠,他總在重復做著一種式樣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②。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只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縫更嚴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還是一個木匠。大師則絕不重復,他設計了一種家具,下一個肯定又是一個新樣子。判斷他的高下是③。匠人總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兒做得更多、更快、更絕;大師則早就不稀罕這玩意,而在不斷構思新東西。

參考答案:示例:①匠人與大師到底有何區別呢

②他的熟練程度和技術精度③有沒有突破和創新(每句2分,共6分;意思正確即可)

略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1)同樣是那種離子式的

,碰上一些個急匆匆來回亂竄的個體,這才略停一停,碰碰觸角,交換一點點信息。(2)本報這次開展的討論,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稿件之多,范圍之廣,

之強烈,出乎意料。(3)這正是經驗豐富的主教練在戰術安排上

之處:下半場比賽中想方設法消耗對方主力隊員的體力,終于扭轉劣勢,贏得比賽。A振動

反應

老謀深算B.震動

反應

深謀遠慮C.振動

反映

深謀遠慮D.震動

反映

老謀深算參考答案:A本題主要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此類試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