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皰疹病毒谷版_第1頁
第38章皰疹病毒谷版_第2頁
第38章皰疹病毒谷版_第3頁
第38章皰疹病毒谷版_第4頁
第38章皰疹病毒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類皰疹病毒微生物教研室hhv共同特性

1.病毒呈球形,核心為雙股線形dna組成,蛋白衣殼為20面體立體對稱。

2.除ebv及hhv-6和hhv-7型外,均能在人2倍體細胞內復制,產生明顯的cpe,并有核內嗜酸包涵體。病毒可通過細胞間橋直接擴散,導致病變的發展。可以形成多核巨細胞。

3.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后,可引起多種感染類型:人類皰疹病毒(hhv)的種類及其所致的主要疾病病毒所致主要疾病hsv-1(hhv-1)hsv-2(hhv-2vzv(hhv-3ebv(hhv-4

cmv(hhv-5hhv-6hhv-7hhv-8齦口炎、咽炎、唇皰疹、角膜結膜炎、皰疹性腦炎、甲溝炎生殖器皰疹、新生兒皰疹水痘-帶狀皰疹、肺炎、腦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多克隆b淋巴細胞淋巴瘤、x染色體相關性淋巴細胞綜合征、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巨細胞包涵體病、輸血后單核細胞增多癥、先天性畸形、肝炎、間質性肺炎幼兒急疹未確定kaposi肉瘤(?)

①顯性感染②潛伏感染:

③整合感染:

④先天性感染:感染類型第一節單純皰疹病毒

單純皰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是皰疹病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在感染急性期發生水皰性皮疹即所謂單純皰疹(herpessimplex)而得名。hsv基因型:雙股線狀dnahsv血清型:hsv-1和hsv-2包膜hsv的胞膜糖蛋白有11種,分別是gb-e、gg-j、gl-ngg:型特異性抗原,為hsv-1所特有。據此可將兩型hsv加以區別。gd:引發中和抗體的能力最強。生物學性狀生物學性狀hsv培養特性

hsv可在多種細胞中增殖,常用原代新生兔腎、人胚肺、人胚腎、人羊膜等細胞培養。病毒感染細胞后,cpe發展迅速和產生嗜酸性核內包涵體。

hsv對動物的感染范圍較廣。常用的實驗動物有家兔、豚鼠、小鼠等。致病性與免疫性人群中hsv感染較為普遍。傳染源:病人及健康病毒攜帶者傳播途徑:病毒經呼吸道、生殖器粘膜及破損皮膚、眼結膜侵入體內。直接密切接觸和兩性接觸傳播。

致病性致病性與免疫性hsv的感染可表現為:1、原發感染

2、潛伏與再發感染3、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兒感染

4、hsv-2與子宮頸癌的關系

致病性原發感染

hsv-1:齦口炎、咽炎、唇皰疹、角膜結膜炎、皰疹性腦炎、甲溝炎hsv-2:生殖器皰疹、新生兒皰疹致病性與免疫性致病性與免疫性潛伏與再發感染hsv原發感染后特異性免疫清除大部分病毒,但少數病毒與機體處于相對平衡狀態:hsv-1潛伏于三叉神經節和頸上神經節hsv-2潛伏于骶神經節各種非特異性刺激潛伏的病毒被激活重新增殖借助于神經軸突通過軸漿下行到感覺神經末梢支配的上皮細胞內繼續增殖復發性局部皰疹。hsv再次復發往往是在同一部位。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兒感染

妊娠期婦女感染引起胎兒畸形、智力低下、流產等。分娩時胎兒通過有皰疹病毒的產道也可受到hsv感染,而發生新生兒皰疹。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病毒的分離與鑒定:分離hsv較易成功。觀察cpe。快速診斷電鏡直接檢查免疫熒光技術、核酸雜交或pcr方法血清學診斷:可用于hsv血清學診斷的試驗有cf試驗、ifa、nt試驗及elisa等。

尚無特殊方法。因hsv與癌癥的發生可能有關,故一般不主張使用活疫苗或含有皰疹病毒dna的疫苗。用gpd制備亞單位疫苗正在研究中。孕婦可進行剖腹產或對新生兒注射丙種球蛋白做應急預防。

5-碘脫氧尿嘧啶核苷(皰疹凈)、阿糖胞苷(ara-a)等治療皰疹性角結膜炎有較好療效。

防治原則第二節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在兒童初次感染時引起水痘。恢復后病毒潛伏在體內,少數人在青春期或成年后復發則表現為帶狀皰疹,故稱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vzv的基本生物學性狀與hsv相似,只有一個血清型。病毒只在人或猴成纖維細胞中增殖,緩慢地引起局灶性cpe。受感染的細胞可產生嗜酸性核內包涵體和形成多核巨細胞。

生物學性狀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皮膚是vzv的主要靶細胞。

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傳播途徑:病毒借飛沫經呼吸道或接觸傳播。入侵病毒先在局部淋巴結增殖后,進入血流到達網狀內皮系統組織大量增殖,病毒再次入血形成第2次病毒血癥,隨血流散布到全身。致病性與免疫性

小兒水痘:好發年齡為3~9歲,多在冬春季流行。皮疹分布呈向心性,成人水痘:20%~30%并發肺炎。一般病情重,病死率亦高。孕婦水痘:表現亦較嚴重,并可引起胎兒畸形、流產或死產。致病性與免疫性水痘兒童期患水痘康復后,體內存在的病毒不能全部被清除,少量病毒可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的感覺神經節中。以后機體免疫力下降時,潛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神經軸突到達所支配的皮膚細胞內增殖,發生皰疹,排列呈帶狀,故稱帶狀皰疹。本病多見于成年人,一年四季皆可發生,散發,不引起流行。

致病性與免疫性帶狀皰疹兒童患水痘后,機體產生持久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極少再患水痘。但體內所產生的病毒中和抗體,不能有效地清除神經節中的病毒,故不能阻止帶狀皰疹的發生。致病性與免疫性水痘和帶狀皰疹的臨床表現都較典型,一般不依賴實驗室診斷。必要時可從皰疹基底部細胞取材涂片染色,檢查核內嗜酸性包涵體,亦可用單克隆抗體免疫熒光法檢查vzv抗原,有助于快速診斷。

微生物學檢查法

對免疫低下兒童接種vzv的減毒活疫苗,認為有防止或限制水痘感染的作用。帶狀皰疹免疫球蛋白(vzig)可用于預防高危病人水痘的感染。臨床試用無環鳥苷、阿糖腺苷及干擾素可緩解水痘和帶狀皰疹的局部癥狀。防治原則第三節巨細胞病毒

由于感染的細胞腫大并具有巨大的核內包涵體故而命名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

cmv是巨細胞包涵體病的病原體。

cmv多為潛伏感染也可顯性感染

還可發生垂直傳播

cmv具有典型的皰疹病毒的形態結構。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圍和細胞范圍均狹窄,種屬特異性高

復制周期長,增殖緩慢,其特點是細胞變圓、膨脹、核變大、形成巨大細胞,核內出現周圍繞有一輪“暈”的大型嗜酸性包涵體。生物學性狀潛伏部位:唾液腺、乳腺、腎臟、白細胞及其他腺體傳染源:患者及無癥狀的隱性感染者。傳播途徑:密切接觸,通過口-口或手-口傳播。還可通過輸血和器官移植等多種途徑傳播。致病性與免疫性致病性與免疫性1、先天性感染:cmv是torch綜合征的重要成員,由cmv引起的先天性畸形遠多于風疹病毒。2、新生兒感染:指經產道感染或出生后數周由母體的病毒(尿或乳汁中的病毒)或護理人員排出的病毒所引起的感染。3、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易發生肺炎、視網膜炎、食管炎、結腸炎和腦膜腦炎。4、輸血感染:發生輸血后的單核細胞增多癥、肝炎等病癥。5、細胞轉化與致癌潛能:cmv的dna片段在體外可以轉化地鼠胚及人胚成纖維細胞。提示cmv具有致癌潛能。

(一)病毒的分離與鑒定:標本按常規處理后接種于人胚成纖維細胞典型cpe姬姆薩染色巨大細胞中有無包涵體。結合用單克隆抗體免疫熒光染色檢測cmv的早期抗原,可于培養后第2天得到陽性結果。

(二)血清學診斷:elisa

(三)檢測病毒dna:dna探針做核酸雜交法pcr檢測cmv的dna微生物學檢查法

嬰兒室發現cmv感染時患兒應予隔離以防交叉感染。孕婦要避免接觸cmv感染者。已有減毒活疫苗(towwne疫苗)問世,但因cmv活疫苗有潛伏-再活化的特點及疑有致癌隱患,目前傾向于研制具有抗原性的亞單位疫苗。最近應用丙氧鳥苷治療周邊性視網膜炎.丙氧鳥苷并用高滴度的抗cmv免疫球蛋白,治療骨髓移植引起的cmv肺炎有效。防治原則第四節eb病毒

ebv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體,又因與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的發病有關,故受到重視。

ebv形態結構與皰疹病毒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尚不能用常規方法培養。一般用人臍血淋巴細胞或用含ebv基因組的類淋巴母細胞培養ebv。ebv是一種嗜b細胞的人皰疹病毒。過去認為只有b細胞表面有ebv受體。但最近發現ebv也可感染上皮細胞。ebv在b細胞中少數引起顯性感染,多數引起潛伏感染,極個別受ebv感染的b細胞可發生惡性轉化。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傳染源:ebv抗體陽性仍排毒者、隱性感染者和病人。傳播途徑:唾液感染,輸血也偶可傳播,但未發現有垂直感染。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mononucleosis):一種急性的全身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預后一般良好。

2.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

(burkitt′slymphoma)某些溫熱帶地區,呈地方性流行。多見于6歲左右兒童,好發部位為顏面、腭部。

3.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我國廣東省發病率最高。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

由于ebv難以分離培養,故一般用血清學方法作輔助診斷:

1、免疫酶染色法及免疫熒光法用于檢測ebv的vca-iga抗體或ea-iga抗體。對鼻咽癌有輔助診斷意義。

2、異嗜性抗體凝集試驗主要用于輔助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原位核酸雜交法抗體免疫熒光法微生物學檢查法

國內試驗研制的ebv疫苗,用以預防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并考慮用于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免疫預防。從有ebv增殖性感染的淋巴母細胞中提取ebv膜抗原的gp340成分能誘生nt抗體,并能保護動物抵御由接種ebv所誘生的淋巴瘤。因此,gp340是一種有希望的ebv的亞單位疫苗。最近國內應用痘苗病毒做載體,構建能表達ebv膜抗原的基因工程疫苗。此疫苗的免疫保護效果正在觀察中。防治原則第五節其他人類皰疹病毒

一、人皰疹病毒6型健康帶毒者是主要的傳染源,可能的傳播途徑有子宮內感染、母乳和分娩時來自母體分泌的病毒感染,出生后的唾液飛沫傳播。原發感染多見于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感染后大多無臨床癥狀,少數可引起幼兒急疹。。在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體內潛伏感染的hhv-6常可被激活而發展為持續的急性感染。如骨髓移植病人發生的間質性肺炎。hhv-6感染還可能與慢性疲勞綜合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有關。二、人類皰疹病毒7型

人皰疹病毒7型(hhv-7)是由frenkel

等于1990年從一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經促有絲分裂劑活化的cd4+t細胞分離到的一種新型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