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詞-副詞課件_第1頁
虛詞-副詞課件_第2頁
虛詞-副詞課件_第3頁
虛詞-副詞課件_第4頁
虛詞-副詞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虛詞-副詞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狀語的虛詞,它雖然有一定的詞匯意義,但不能表示具體事物、動作行為或性質狀態,而只能表示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的時間、程度、范圍、肯定、否定或情態、語氣。在句中它一般是修飾動詞性詞語或形容詞性詞語的;不過,在古代漢語中,副詞還能在判斷句中修飾名詞性謂語,現代漢語少見。虛詞-副詞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狀語的虛詞,1一、概念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狀語的虛詞,它雖然有一定的詞匯意義,但不能表示具體事物、動作行為或性質狀態,而只能表示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的時間、程度、范圍、肯定、否定或情態、語氣。在句中它一般是修飾動詞性詞語或形容詞性詞語的;不過,在古代漢語中,副詞還能在判斷句中修飾名詞性謂語,現代漢語少見。①梁父即楚將項燕。②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④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⑤此皆古之良馬也。一、概念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狀語的虛①梁父即楚將項燕。2二、類別副詞按照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可以分成八類:時間副詞范圍副詞程度副詞情態副詞語氣副詞否定副詞指代性副詞謙敬副詞二、類別時間副詞3一、時間副詞這類副詞用在動詞性詞語前面,表示情況出現和動作進行的時間。按照時間可分為五小類:(一)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在過去的時間,有向(鄉),既、已、業、嘗、曾等①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明白你的意思)。(《莊子·庚桑楚》)

②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論語·顏淵》)③既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④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世家》)⑤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同上)⑥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一、時間副詞這類副詞用在動詞性詞語②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4時間副詞

(二)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的時間,有"方、正、

適、會"等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②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戰國策·趙策》)③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史記·商君列傳》)時間副詞(二)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的時間,有"方5時間副詞

(三)表示動作行為將要進行的時間,有、"行、將、且“等,例如:①行略定秦地。(《史記·項羽本紀》)②不速死,司寇將至。(《左傳·昭公二年》)③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史記·李將軍列傳》).以上副詞在用例中都是表示動作行為將要進行或情況將要出現的,意思相當於“將要、快要、就要”。時間副詞(三)表示動作行為將要進行以上副詞在用例中都6時間副詞

(四)表示動作行為時間的久暫,有“俄、暫、姑、常、雅、素”等。其中,“俄、暫”是表示時間短暫的,相當於“一會兒”、“不久“。今天的”暫“指暫時如此,將來不如此,古代不含有同將來的對比。·“常、雅、素”是表示時間長久的,“常”相當於經常、時常,“雅、素”相當於平素、一向。①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②駕鶴上漢,驂鸞騰天。暫游萬里,少別千年。(江淹〈別賦》)③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④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列子》)⑤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史記·高祖本紀》)⑥楚左尹項伯……素善留侯張良。(《史記·項羽本紀》)時間副詞(四)表示動作行為時間的久①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7二、范圍副詞范圍副詞是用來表示動作行為施行者的范圍、動作行為所涉及的范圍或者其他事物的數量范圍的。可以分為兩小類:

(一)表示總括,包括無遺或很少例外的副詞,有“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等。①天子致胙[zuò祭祀時供的肉]於孝公,諸侯畢賀。②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③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④至於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與元九書》)二、范圍副詞范圍副詞是用來表示動作①天子致胙[zuò祭祀時8二、范圍副詞

(二)表示范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詞,有“但(直)、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等。這些副詞都有只、僅僅的意思,“但、特、只、直、止、第、獨、徒“等古音相近,所以意義也相通。“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另有新義。①蘇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還,直為典屬國。②此特匹夫之勇耳。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④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⑤郭南門之外甚眾牛車,僅可以行耳。(《韓非子》)⑥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⑦凡枉贈答詩僅百篇。二、范圍副詞(二)表示范圍小或有限制或②此特匹夫之勇耳。9三、程度副詞程度副詞是表示行為、性狀、數量多少的程度的,可分三類:(一)表示程度高的副詞,有“最、至、極、絕,大、太,殊、特、尤,良、甚”等。①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②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六朝前,“甚”是形容詞,后來才由形容詞變為程度副詞。③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④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⑤苛政暴吏,甚於虎也。⑥好讀書,不求甚解。⑦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三、程度副詞程度副詞是表示行為、性六朝前,“甚”是形容詞10程度副詞

(二)表示程度不深、輕微的副詞,有“少、略、微、稍、頗“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先秦表示這類意思一般用“少”,漢代以後才用“略、微、頗“,唐宋以後”稍“才由表逐漸意義的情態副詞分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①太后之色少解。②戰少利,陳余復請兵。③請略陳固陋。④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⑤至于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⑥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程度副詞(二)表示程度不深、輕微①太后之色少解。11程度副詞(三)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礎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彌、茲(滋)“等,相當於“更、越、更加”。一般是用在形容詞或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前面起修飾作用的。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荀·勸學》)②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③是故得地而權彌輕,兼人而兵俞弱。《荀子·議兵》④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墨·非攻》現代漢語的“加”單獨用只作動詞,不作副詞,這是古今不同之處。“俞"通"愈",也是更加的意思。程度副詞(三)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礎③是故得地而權彌輕,兼人12四、情態副詞(一)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常用的有“俱、并,閑(間)、微、竊、故、固”等。“俱、并”表示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件事,“閑、微、竊“表示秘密地、暗中做某件事,“故”表示故意特意,“固”表示堅決地做某件事。①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史記·項羽本紀》②賢者與民并耕而食。(《孟子·許行》)③良亡,間行歸漢王。(《史記·留侯世家》)④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史記·信陵君列傳》)⑤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四、情態副詞(一)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①欲呼張良與俱去,曰13情態副詞(二)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或進行的速度,常用的有“暫、遽、卒(猝),立、即、旋,稍、漸”等。速度必然與時間有聯系,因此有的語法著作把這些詞歸在時間副詞中。有學者認為前面談到的表時間久暫的副詞同這些詞有一定區別。前者偏重在表時間的久暫,這些詞偏重在動作進行的狀態,因此歸作情態副詞①廣暫騰而上胡兒馬。②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③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史記·項羽本紀》)④其後秦稍蠶食魏。⑤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⑥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史記·李將軍列傳》)情態副詞(二)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或進①廣暫騰而上胡兒馬。14情態副詞

(三)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頻率,常用的有“數、亟、累、屢、仍、輒,每、復“等。其中“數、亟、累、屢、仍”表示動作多次出現;“輒”表示同一動作行為的多次重復,相當於往往,總是;“每”表示反復出現的情況或動作中的任何一次;“復,,表示重復進行同一動作。①亟請於武公,公弗許。②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③晉仍無道而鮮胄。“頻繁”④壽星仍出,淵耀光明。⑤大將軍將六將軍仍再出擊胡。情態副詞(三)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頻15五、語氣副詞用在謂語前面表示說話人的各種語氣,對謂語仍起修飾作用的副詞,叫語氣副詞。按照不同的語氣,可分五小類:

(一)表示確認的語氣,常用的副詞有"乃、即、必、定、誠、言、果"等:這類副詞多用於判斷句或表示說理的敘述句。"乃、即"相當於"就是","必、定"相當於"一定","誠、信"相當於實在、的確","果"相當於"果真"。①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鐵歸來,者也。“②孟子曰:“子誠齊人也”《孟子·公孫丑上》③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上例的副詞都是表示明確認定的語氣的,其中“乃、即”還帶有申辯排他性的意味。五、語氣副詞用在謂語前面表示說話人的各種語氣,對謂語仍16語氣副詞

(二)表示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常用的有"其、蓋、殆"等,相當於"大概(是)、恐怕(是)"。①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②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將伐顓臾》)③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史記:伯夷列傳》)④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詩經·七月》)"其、殆,,表委婉的,測度語氣。"蓋"大多用在句首,也可用在句中的謂語前面。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測性的論斷語氣,又帶有提示的語氣。語氣副詞(二)表示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常用的有"其17語氣副詞

(三)表示意外的驚異語氣,常用的有"曾",相當於"竟然",多與否定副詞"不"連用。①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誰說黃河寬廣,竟連一條小船也容不下。)②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戰國策·趟策》)

(四)表示祈使語氣,常用的有"其"。其本是表委婉測度語氣的副詞,用在祈使句中,就帶有了希望、請求、勸勉的意思,因而成了表祈使語氣,可譯為"希望、還是"等。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一定要)②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③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語氣副詞(三)表示意外的驚異語氣,常用的有"曾",相當於"18語氣副詞

(五)表示反詰的語氣,常用的有"豈、其、庸、巨(詎)、寧"等,意思相當於"難道、哪裹、怎么",有時不能譯出。①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②若闕地及泉,隨而相見,其誰曰不然?③此天所置,庸可殺乎?(《史記·晉世家》)④沛公不先破關中,公巨能入乎?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語氣副詞(五)表示反詰的語氣,常用的有"豈、其、庸、巨(詎19六、否定副詞表示對情況、行為或性狀的否定的副詞,叫否定副詞。古漢語中,常用的否定副詞有“不、弗、毋(無)、勿、未、非、否、微"等。在先秦,凡是用了否定副詞“不、毋、未”和表否定的無定代詞“莫”的句子,動詞所帶的代詞賓語一般要放在動詞前面。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較寬,既可以否定動作行為,又可以否定事物的性狀。作用同現代漢語一致。六、否定副詞表示對情況、行為或性狀的否定的副詞,叫否定副詞20否定副詞①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②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弗”在秦漢以前使用范圍相當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動詞的前面,而且這樣的及物動詞一旦受“弗”修飾,後面也就不再出現賓語,較少例外。①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輿,則請除之。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③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

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否定副詞①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①欲與大叔,臣請事之;21否定副詞

"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意思是"不要"。"毋"也寫作"無"。①大毋侵小。(《左傳·襄公十五年》)②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史記·項羽本紀》)③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鄭伯克段于鄢》)④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同上)⑤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孟子·寡人之於國也》)⑥齊侯勿許。(《左傳·襄公三年》)否定副詞"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意思22否定副詞“未”字是表示情況還沒有出現或動作還沒有進行,是對已然的否定,相當於今天的副詞“沒有"。例如:①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非”先秦又寫作“匪”是比較特殊的否定副詞,一般用於名詞性謂語前面,用以否定主語和謂語的肯定關系,表示否定判斷。“非”有時也可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表示對行為和性質的否認。①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②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③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論語·雍也》)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⑤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否定副詞“未”字是表示情況還沒有出現“非”有時也可用于敘述句23否定副詞

“微”可以用在單句中表示否定,與“非”相當;又可表示假設性的否定,相當於“若不是“;還可同副詞”獨“結合,表示“不但如此“。例如:①微我無酒,以遨以游。(不是我想喝沒好酒,姑且散心去邀游)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④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否”的用法特殊。它不作謂語的修飾成分,而是與謂語并用,構成肯定和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單用,構成獨詞句,對所說事實進行否定。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②聽則進,否則退。③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否定副詞“微”可以用在單句中表示否“否”的用法特殊。它不作24七、指代性的副詞"相"和"見"“相”和“見”是兩個特殊的副詞,它們用在及物動詞前面作狀語,動詞後面的賓語不再出現,“相”“見”起了指代賓語的作用。副詞“相”是相互的意思,原表示互指,即主語不是單一的,雙方既施行同一動作,又都受對方動作的支配或影響;後來“相”由這種雙方互相發出動作又互相接受動作的互指關系轉變為表示一方發出動作,另一方接受動作的偏指關系。“相”即指代動作受事者一方,不包括動作施事者(主語)。七、指代性的副詞"相"和"見"“相”和“見”是兩個特殊的副後25例證①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②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③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④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⑤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⑥稍出近之,慭憗然莫相知。⑦有此琵琶,今以相與。例證①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26見的用法“見”原是助動詞,用在動詞前面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受事者;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演變為副詞,用在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動作行為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作“我”,或“自己”。①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②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生孩六月,慈父見背。④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為不益,乃增無憂也。⑤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司馬光,字君實)見的用法“見”原是助動詞,用在動詞前面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受事者27八、謙敬副詞古人在交際活動中,常在動詞前用一些詞語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或自謙,這些詞原來多為動詞或形容詞,現在虛化為副詞,叫謙敬副詞。試比較動詞"請"和副詞“請"的用法:①請京,使居之。②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例①的“請”是動詞;例②是:楚王在墨子一一破了公輸般的攻城設想以後被折服了,表示自己不攻打宋國了。這裹的“請”是對墨子表示敬意的,屬表敬副詞。八、謙敬副詞古人在交際活動中,常①請京,使居之。28

(一)表敬類這類副詞有“請、敬、謹、幸、惠、辱、垂、蒙“等,例如:①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②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棲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③先生幸告之以便計,請奉教。(《史記·滑稽列傳》)(多虧先生拿這個好主意告訴我,請允許我接受指教。)(一)表敬類這類副詞有“請、敬、謹、②張良入謝,曰:“沛公29

(二)表謙類這類副詞表示自己謙卑,常用的有“敢、竊、忝、伏”等。例如:①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②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我聽說官吏議論要驅逐一切來秦國任職的六國人,我個人認為過分了。)③臣忝當大任,義在安國。

(忝,表示有愧於承擔某事。)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我伏在地上想,圣朝是以孝道治理天下,凡是舊臣,仍然得到憐憫撫育。)(二)表謙類這類副詞表示自己謙卑,常③臣忝當大任,義在安30思考練習一、古代漢語副詞同現代漢語副詞在語法功能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甚麼?二、在下列句中填入適當的否定副詞。

(1)風之積也()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逍遙游》)(2)清風徐來,水波()興。(蘇軾《前赤壁賦》)

(3)故()登高山,()知天之高也;()臨深溪,()

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4)雖有嘉肴,()食,()知其旨也。(《禮記·學記》)(5)公曰:"衣食所安,()敢專也。"對曰:"小惠未徧,民()從也。"思考練習一、古代漢語副詞同現代漢語副詞在語法功能上的相同點和31思考與練習

(6)碩鼠碩鼠,()食我黍。(《詩經·魏風·碩鼠》)(7)()友不如己者,過則()憚改。(《論語·子罕》)(8)己所不欲,()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9)距關,()內諸侯。(《史記·項羽本紀》)三、根據本節常識,列表說明古代漢語副詞的類別,各自的語法功能和表達的語義。思考與練習(6)碩鼠碩鼠,()食我黍。(《詩經·魏風·32虛詞-副詞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狀語的虛詞,它雖然有一定的詞匯意義,但不能表示具體事物、動作行為或性質狀態,而只能表示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的時間、程度、范圍、肯定、否定或情態、語氣。在句中它一般是修飾動詞性詞語或形容詞性詞語的;不過,在古代漢語中,副詞還能在判斷句中修飾名詞性謂語,現代漢語少見。虛詞-副詞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狀語的虛詞,33一、概念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狀語的虛詞,它雖然有一定的詞匯意義,但不能表示具體事物、動作行為或性質狀態,而只能表示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的時間、程度、范圍、肯定、否定或情態、語氣。在句中它一般是修飾動詞性詞語或形容詞性詞語的;不過,在古代漢語中,副詞還能在判斷句中修飾名詞性謂語,現代漢語少見。①梁父即楚將項燕。②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④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⑤此皆古之良馬也。一、概念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狀語的虛①梁父即楚將項燕。34二、類別副詞按照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可以分成八類:時間副詞范圍副詞程度副詞情態副詞語氣副詞否定副詞指代性副詞謙敬副詞二、類別時間副詞35一、時間副詞這類副詞用在動詞性詞語前面,表示情況出現和動作進行的時間。按照時間可分為五小類:(一)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在過去的時間,有向(鄉),既、已、業、嘗、曾等①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明白你的意思)。(《莊子·庚桑楚》)

②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論語·顏淵》)③既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④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世家》)⑤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同上)⑥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一、時間副詞這類副詞用在動詞性詞語②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36時間副詞

(二)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的時間,有"方、正、

適、會"等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②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戰國策·趙策》)③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史記·商君列傳》)時間副詞(二)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的時間,有"方37時間副詞

(三)表示動作行為將要進行的時間,有、"行、將、且“等,例如:①行略定秦地。(《史記·項羽本紀》)②不速死,司寇將至。(《左傳·昭公二年》)③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史記·李將軍列傳》).以上副詞在用例中都是表示動作行為將要進行或情況將要出現的,意思相當於“將要、快要、就要”。時間副詞(三)表示動作行為將要進行以上副詞在用例中都38時間副詞

(四)表示動作行為時間的久暫,有“俄、暫、姑、常、雅、素”等。其中,“俄、暫”是表示時間短暫的,相當於“一會兒”、“不久“。今天的”暫“指暫時如此,將來不如此,古代不含有同將來的對比。·“常、雅、素”是表示時間長久的,“常”相當於經常、時常,“雅、素”相當於平素、一向。①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②駕鶴上漢,驂鸞騰天。暫游萬里,少別千年。(江淹〈別賦》)③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④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列子》)⑤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史記·高祖本紀》)⑥楚左尹項伯……素善留侯張良。(《史記·項羽本紀》)時間副詞(四)表示動作行為時間的久①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39二、范圍副詞范圍副詞是用來表示動作行為施行者的范圍、動作行為所涉及的范圍或者其他事物的數量范圍的。可以分為兩小類:

(一)表示總括,包括無遺或很少例外的副詞,有“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等。①天子致胙[zuò祭祀時供的肉]於孝公,諸侯畢賀。②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③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④至於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與元九書》)二、范圍副詞范圍副詞是用來表示動作①天子致胙[zuò祭祀時40二、范圍副詞

(二)表示范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詞,有“但(直)、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等。這些副詞都有只、僅僅的意思,“但、特、只、直、止、第、獨、徒“等古音相近,所以意義也相通。“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另有新義。①蘇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還,直為典屬國。②此特匹夫之勇耳。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④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⑤郭南門之外甚眾牛車,僅可以行耳。(《韓非子》)⑥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⑦凡枉贈答詩僅百篇。二、范圍副詞(二)表示范圍小或有限制或②此特匹夫之勇耳。41三、程度副詞程度副詞是表示行為、性狀、數量多少的程度的,可分三類:(一)表示程度高的副詞,有“最、至、極、絕,大、太,殊、特、尤,良、甚”等。①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②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六朝前,“甚”是形容詞,后來才由形容詞變為程度副詞。③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④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⑤苛政暴吏,甚於虎也。⑥好讀書,不求甚解。⑦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三、程度副詞程度副詞是表示行為、性六朝前,“甚”是形容詞42程度副詞

(二)表示程度不深、輕微的副詞,有“少、略、微、稍、頗“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先秦表示這類意思一般用“少”,漢代以後才用“略、微、頗“,唐宋以後”稍“才由表逐漸意義的情態副詞分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①太后之色少解。②戰少利,陳余復請兵。③請略陳固陋。④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⑤至于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⑥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程度副詞(二)表示程度不深、輕微①太后之色少解。43程度副詞(三)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礎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彌、茲(滋)“等,相當於“更、越、更加”。一般是用在形容詞或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前面起修飾作用的。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荀·勸學》)②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③是故得地而權彌輕,兼人而兵俞弱。《荀子·議兵》④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墨·非攻》現代漢語的“加”單獨用只作動詞,不作副詞,這是古今不同之處。“俞"通"愈",也是更加的意思。程度副詞(三)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礎③是故得地而權彌輕,兼人44四、情態副詞(一)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常用的有“俱、并,閑(間)、微、竊、故、固”等。“俱、并”表示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件事,“閑、微、竊“表示秘密地、暗中做某件事,“故”表示故意特意,“固”表示堅決地做某件事。①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史記·項羽本紀》②賢者與民并耕而食。(《孟子·許行》)③良亡,間行歸漢王。(《史記·留侯世家》)④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史記·信陵君列傳》)⑤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四、情態副詞(一)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①欲呼張良與俱去,曰45情態副詞(二)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或進行的速度,常用的有“暫、遽、卒(猝),立、即、旋,稍、漸”等。速度必然與時間有聯系,因此有的語法著作把這些詞歸在時間副詞中。有學者認為前面談到的表時間久暫的副詞同這些詞有一定區別。前者偏重在表時間的久暫,這些詞偏重在動作進行的狀態,因此歸作情態副詞①廣暫騰而上胡兒馬。②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③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史記·項羽本紀》)④其後秦稍蠶食魏。⑤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⑥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史記·李將軍列傳》)情態副詞(二)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或進①廣暫騰而上胡兒馬。46情態副詞

(三)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頻率,常用的有“數、亟、累、屢、仍、輒,每、復“等。其中“數、亟、累、屢、仍”表示動作多次出現;“輒”表示同一動作行為的多次重復,相當於往往,總是;“每”表示反復出現的情況或動作中的任何一次;“復,,表示重復進行同一動作。①亟請於武公,公弗許。②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③晉仍無道而鮮胄。“頻繁”④壽星仍出,淵耀光明。⑤大將軍將六將軍仍再出擊胡。情態副詞(三)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頻47五、語氣副詞用在謂語前面表示說話人的各種語氣,對謂語仍起修飾作用的副詞,叫語氣副詞。按照不同的語氣,可分五小類:

(一)表示確認的語氣,常用的副詞有"乃、即、必、定、誠、言、果"等:這類副詞多用於判斷句或表示說理的敘述句。"乃、即"相當於"就是","必、定"相當於"一定","誠、信"相當於實在、的確","果"相當於"果真"。①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鐵歸來,者也。“②孟子曰:“子誠齊人也”《孟子·公孫丑上》③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上例的副詞都是表示明確認定的語氣的,其中“乃、即”還帶有申辯排他性的意味。五、語氣副詞用在謂語前面表示說話人的各種語氣,對謂語仍48語氣副詞

(二)表示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常用的有"其、蓋、殆"等,相當於"大概(是)、恐怕(是)"。①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②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將伐顓臾》)③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史記:伯夷列傳》)④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詩經·七月》)"其、殆,,表委婉的,測度語氣。"蓋"大多用在句首,也可用在句中的謂語前面。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測性的論斷語氣,又帶有提示的語氣。語氣副詞(二)表示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常用的有"其49語氣副詞

(三)表示意外的驚異語氣,常用的有"曾",相當於"竟然",多與否定副詞"不"連用。①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誰說黃河寬廣,竟連一條小船也容不下。)②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戰國策·趟策》)

(四)表示祈使語氣,常用的有"其"。其本是表委婉測度語氣的副詞,用在祈使句中,就帶有了希望、請求、勸勉的意思,因而成了表祈使語氣,可譯為"希望、還是"等。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一定要)②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③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語氣副詞(三)表示意外的驚異語氣,常用的有"曾",相當於"50語氣副詞

(五)表示反詰的語氣,常用的有"豈、其、庸、巨(詎)、寧"等,意思相當於"難道、哪裹、怎么",有時不能譯出。①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②若闕地及泉,隨而相見,其誰曰不然?③此天所置,庸可殺乎?(《史記·晉世家》)④沛公不先破關中,公巨能入乎?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語氣副詞(五)表示反詰的語氣,常用的有"豈、其、庸、巨(詎51六、否定副詞表示對情況、行為或性狀的否定的副詞,叫否定副詞。古漢語中,常用的否定副詞有“不、弗、毋(無)、勿、未、非、否、微"等。在先秦,凡是用了否定副詞“不、毋、未”和表否定的無定代詞“莫”的句子,動詞所帶的代詞賓語一般要放在動詞前面。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較寬,既可以否定動作行為,又可以否定事物的性狀。作用同現代漢語一致。六、否定副詞表示對情況、行為或性狀的否定的副詞,叫否定副詞52否定副詞①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②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弗”在秦漢以前使用范圍相當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動詞的前面,而且這樣的及物動詞一旦受“弗”修飾,後面也就不再出現賓語,較少例外。①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輿,則請除之。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③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

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否定副詞①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①欲與大叔,臣請事之;53否定副詞

"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意思是"不要"。"毋"也寫作"無"。①大毋侵小。(《左傳·襄公十五年》)②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史記·項羽本紀》)③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鄭伯克段于鄢》)④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同上)⑤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孟子·寡人之於國也》)⑥齊侯勿許。(《左傳·襄公三年》)否定副詞"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意思54否定副詞“未”字是表示情況還沒有出現或動作還沒有進行,是對已然的否定,相當於今天的副詞“沒有"。例如:①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非”先秦又寫作“匪”是比較特殊的否定副詞,一般用於名詞性謂語前面,用以否定主語和謂語的肯定關系,表示否定判斷。“非”有時也可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表示對行為和性質的否認。①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②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③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論語·雍也》)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⑤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否定副詞“未”字是表示情況還沒有出現“非”有時也可用于敘述句55否定副詞

“微”可以用在單句中表示否定,與“非”相當;又可表示假設性的否定,相當於“若不是“;還可同副詞”獨“結合,表示“不但如此“。例如:①微我無酒,以遨以游。(不是我想喝沒好酒,姑且散心去邀游)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④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否”的用法特殊。它不作謂語的修飾成分,而是與謂語并用,構成肯定和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單用,構成獨詞句,對所說事實進行否定。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②聽則進,否則退。③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否定副詞“微”可以用在單句中表示否“否”的用法特殊。它不作56七、指代性的副詞"相"和"見"“相”和“見”是兩個特殊的副詞,它們用在及物動詞前面作狀語,動詞後面的賓語不再出現,“相”“見”起了指代賓語的作用。副詞“相”是相互的意思,原表示互指,即主語不是單一的,雙方既施行同一動作,又都受對方動作的支配或影響;後來“相”由這種雙方互相發出動作又互相接受動作的互指關系轉變為表示一方發出動作,另一方接受動作的偏指關系。“相”即指代動作受事者一方,不包括動作施事者(主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