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_第1頁
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_第2頁
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_第3頁
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_第4頁
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

——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第一節冒險的歸納—社會學的研究取向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第三節探索社會變遷的動力—沖突理論學派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符號互動論學派第五節

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交換理論學派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

1第一節冒險的歸納——社會學的研究取向

如果說經濟學經過新古典主義革命之后建立了相對統一的理論思路和研究范式的話,那么,和其他在工業社會的發展中出現的學科不同,社會學研究在更多方面表現的是米爾斯(C.WrightMills)的“社會學想象力”,其特征是在發端之時就出現了多元的理論思路和多元的研究范式,所有的甚至相互對立的研究范式在過去的近200年里不僅能夠和平相處,而且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第一節冒險的歸納——社會學的研究取向如果說2社會學的想象力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

社會學的想象力是一種心智的品質,這種品質可以幫助人們利用信息增進理性,從而使他們看清世事,即“個人只有通過置身于所處的時代之中,才能夠理解他們自己的經歷,并把握自身的命運,他只有變得知曉他所身處的環境中所有個人的生活機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機遇”。因此,具有社會學想象力的人能夠看清更廣闊的歷史舞臺,發現現代社會的構架,通過這種現象力,個體性的焦慮不安就被體現為明確的社會性困擾,公眾再不漠然,而是參與到這樣的公共論題中。社會學的想象力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3對喝咖啡這樣一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再普遍不過的行為,社會學能夠對它說什么呢?對喝咖啡這樣一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再普遍不4

第一,咖啡并不只是一種讓人精神煥發的東西。作為日常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咖啡還具有象征價值。有時候,與喝咖啡相關的儀式比喝(消費活動)更為重要。舉例來說,早上喝咖啡在許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標志著一天的開始。在白天,人們常常是與其他人一起喝咖啡,此時,喝咖啡就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社會儀式了。中國人的喝酒不也是這樣嗎?酒逢知己千杯少,說的就是喝酒與社會交往;第一,咖啡并不只是一種讓人精神煥發的東西5

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種毒品,對大腦有刺激性作用,許多人喝咖啡就是為了提神,熬過自己難熬的時光。不過,人們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情況就不同了,大多數社會并不容許人們吸毒。不過,也有些社會容許消費大麻甚至可卡因,但卻反對消費咖啡。為什么這樣呢?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種毒品6

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個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列復雜的社會與經濟關系中??Х壬a地大多數是貧窮國家,而消費地大多數在一些富裕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咖啡是僅次于石油的最有價值的商品,是許多國家最大的外匯來源。咖啡的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為許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也為國家之間的交往提供了機會。由于現代社會沒有一個社會能夠置身于桃花源中,研究這種全球化的貿易,也是社會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個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7第四,正因為如此,咖啡也變成了一種政治。由于咖啡的種植已經十分普及,已變得“品牌化”,而喝什么樣的咖啡就變成了消費者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譬如純天然的咖啡、無咖啡因的咖啡和“公平貿易”咖啡等等。可以到特色咖啡廳,也可以到“星巴克”連鎖店。喝咖啡的人們可聯合抵制來自某些國家的咖啡。對于這樣的現象,社會學家也有興趣,譬如全球化讓人們關注遙遠的事物。如何產生對新事物的認知?

第四,正因為如此,咖啡也變成了一種政治。8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動隱含了某種社會和經濟發展史。與人們熟悉的茶、香蕉、土豆和白糖一樣,咖啡成為一般消費品,也只是18世紀晚期以后的事。雖然咖啡源于中東,西方人對咖啡的消費是殖民擴張時期才開始的,那么西方人到底怎樣看待咖啡?過去和今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咖啡與世界貿易的發展有著怎樣的關系?

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動隱含了某種社會和經9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

1、發展歷史:

初步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初,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會學方法論的主流。功能分析被當代西方多數社會學者,公認為解釋社會研究材料最有效和最有前途的方法。同時,又是探索社會穩定的重要理論工具。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1、發展歷史:10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2、代表人物: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年-1979年)現代結構功能主義的創始人

主要著作:

《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

《關于行動的一般理論》(1951)

《經濟與社會》(1956)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2、代表人物:11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3、帕森斯的主要觀點:把人類社會同擁有各種器官的機體做比較,認為人類社會也有很多結構聯合在一起發生功能作用,以維持整個體系,如同人體中各種器官互相起作用借以維持人體一樣。如果要了解任何一定的結構,就一定要解釋這個結構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他的理論的中心點是社會體系的穩定、整合和均衡。他認為社會作為一種體系,同活的機體所具有的自我調節機制一樣,它自身也具有自我調節的機制。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3、帕森斯的主要觀點12

例如,社會內部有人遺棄兒童,不撫養他們,結果便會招致兒童犯罪人數的增加。

這樣一來,均衡模式便會“提醒”社會采取正確的措施,如增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發展社會的青少年中心等。由于有了足夠的社會調節,“受了傷的社會機體”自身會“痊愈”并重新恢復平衡。例如,社會內部有人遺棄兒童,不撫養他們,結13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4、對結構功能學派的評價

總起來看,帕森斯堅持一種社會進化趨同論,把現代化理解為西方化,把當代美國置于社會進化的頂端,這一立場遭到了許多人的批評。帕森斯在研究社會變遷時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概念具有一定特色。它避開了傳統因果決定論方法的不足,強調系統內部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強調子系統之間的邊界關系,從而為社會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角度。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4、對結構功能學派的14

一、帕森斯簡介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年-1979年)

主要著作:

《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

《關于行動的一般理論》(1951)

《經濟與社會》(1956)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一、帕森斯簡介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15二、社會系統

行動系統的四個子系統:

行動有機體系統個性體系文化體系社會體系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二、社會系統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16二、社會系統

社會行動的模式變項(patternvariables):

普遍主義—特殊主義;泛布性—專門性;情感性—情感中立性;自致性—先賦性;自我取向—群體取向;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二、社會系統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17三、功能系統1、功能與功能體系2、四種功能子系統:

適應功能;目標獲取功能、

整合功能

、

模式維護功能3、功能分化;4、功能對應;5、社會制度系統與功能系統的對應;6、功能交換;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三、功能系統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18適應(Adaptation),指從環境中獲得足夠的設備和工具,以及在整個系統中進行分配的活動;系統必須對環境所強加的行動的條件有一種順應,或者有積極的情境改造過程。目標獲取(Goalattainment),指確立目標的優先順序,并調動系統的資源來實現這些目標,以政治及其功能為中心。適應(Adaptation),指從環境中獲得足夠的設備和工具19整合(Integration),即協調系統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制度規范為中心;模式維護(Latentpattenmaintenance),指確保系統內行動者表現適當的特征,處理行動者內外部的緊張。這個子系統以價值為中心。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20ALIG

社會系統的功能要素ALIG社會系統的功能要素21

社會系統的AGIL結構AGIL社會系統的AGIL結構AGIL22

社會制度系統與功能系統的對應關系AGIL社會制度系統與功能系統的對應關系AGIL23社會系統的功能子系統之間的交換社會系統的功能子系統之間的交換24經濟綜合體AGIL經濟綜合體AGIL25討論以海爾為例來討論此經濟組織功能子系統討論以海爾為例來討論此經濟組織功能子系統26政治綜合體AGIL政治綜合體AGIL27討論以社會保障部門來討論政治組織功能子系統討論以社會保障部門來討論政治組織功能子系統28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一、“中層功能論”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一、“中層功能論”29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二、功能分析概念1、反功能

←功能一體性2、非功能

←功能普遍性3、功能替代

←功能不可缺少性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二、功能分析概念30三、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霍桑試驗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三、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31討論貧困有哪些負功能?貧困有哪些正功能?討論貧困有哪些負功能?32第三節探索社會變遷的動力—沖突理論學派

沖突理論是激烈批評結構功能論的有力對手。社會的基本狀態就是沖突。沖突論者也認為社會存在秩序,但秩序絕不是像功能主義者描述的那樣是社會的自然狀況,而是社會沖突的結果。第三節探索社會變遷的動力—沖突理論學派33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34第三節探索社會變遷的動力—沖突理論學派

沖突論者從馬克思那里繼承了關于階級對立的觀點,探討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權力、不平等和斗爭,尤其注重考察社會強勢與弱勢群體之間的緊張狀態,并試圖理解統治關系是如何被建立和維持的。第三節探索社會變遷的動力—沖突理論學派沖35達倫多夫(RalfDahrendorf)

社會的兩面性:秩序與沖突沖突也是社會的常態,變遷無時無處不在,沖突無時無處不在,這是因為每個社會都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壓制,形成這種格局的基礎是權力分配的不均和角色的強制性安排。達倫多夫(RalfDahrendorf)36柯林斯(RandallCollins)

考察統治與被統治之間關系的復雜多樣性《沖突社會學》:對交談與儀式、順從與風度的探討。

社會的結構是由一系列互動儀式的鏈條構成的,而互動儀式的基礎是人們的共識。問題是,共識總是暫時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竭力去左右甚至力圖支配他人對互動的定義以便在互動中最大限度地獲得優勢。這樣就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人處于被強制的地位,而每個人又試圖避免成為他人強制力量的對象,沖突便由此產生。那么,到底是什么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呢?在這里,柯林斯又回到了韋伯的論斷,認為財富、權力和聲望是決定一個人社會地位的三個基本因素。柯林斯(RandallCollins)37達倫多夫與柯林斯的比較

沖突論并不是一個統一的視角,而只是多種強調沖突視角的概括。達倫多夫和柯林斯對沖突就有不同的理解。達倫多夫關注的是制度性角色的強制安排和權力的分配不均,而柯林斯關注的是個體互動中的強制與反強制。達倫多夫與柯林斯的比較沖突論并不是一個統38科塞

沖突的正面功能:(1)對社會與群體具有內部整合功能;(2)對社會與群體具有穩定的功能;(3)對新群體與社會的形成具有促進功能;(4)對新規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發功能;(5)是一個社會中重要的平衡機制;科塞沖突的正面功能:39科塞

沖突的正面功能:(1)對社會與群體具有內部整合功能;(2)對社會與群體具有穩定的功能;(3)對新群體與社會的形成具有促進功能;(4)對新規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發功能;(5)是一個社會中重要的平衡機制;科塞沖突的正面功能:40科塞“社會安全閥”“沒有暴風雨,將會是一個多么污濁的天空”“壓倒駱駝的稻草”科塞“社會安全閥”41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符號互動論學派

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理論主張從語言和姿勢的溝通,特別是語言在形成心靈、自我和社會中作用的社會行為中去研究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42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43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符號互動論學派源于芝加哥學派的G·米德的學說,C·庫利和W·托馬斯

以H·布魯默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以M·庫恩偉代表的依阿華學派。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44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符號互動論學派

1、同低等動物不同,人類天賦就有思維能力;

2、思維能力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

3、人類在交往中學習到意義和符號,這些意義和符號可以使人類獨特地發揮他們的思維能力;

4、意義和符號可以使人進行獨特的行動和互動;

5、人們可以在行動和互動中,根據對情境的解釋來修正他們所使用的意義和符號;

6、人們之所以能夠做出修正和改變,部分是由于他們具有互動的能力,它可以考察行動的可能的進程、評估相對的利弊,然后做出抉擇;

7、行動和互動能交織一起的各種模式便構成了群體和社會。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45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符號互動論學派

符號互動論者強調社會是一種控制力量,人在社會中具有行動的自由,并總是處在創造、改變自己生活世界的過程中。因此,對社會現象的研究需要回到對互動的動機、目的以及賦予與理解符號意義的方式上,而且只有理解了這一過程,才能夠解釋更加宏觀的社會現象。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46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符號互動論學派評價:

符號互動論的研究始終局限在個體和小群體層次,基本上忽視社會宏觀因素及其與個體互動之間的關系。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47戈夫曼—印象管理

引用莎士比亞的臺詞,把人生比作一個舞臺,把社會比作劇場,每個人都有前臺表演和后臺的自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個體有意地提供和漫不經心地顯示一些符號,讓他人從中獲得對自己的印象。通過建構劇場、編織腳本和印象管理,在互動中符號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戈夫曼—印象管理引用莎士比亞的臺詞,把人48喬治·赫伯特·米德

米德既強調外在的客觀世界、客觀行為對社會學理論的重要性,也強調內在的個人對于客觀世界的解釋、主觀的行為對社會學理論的重要性。因此,米德的立場居于庫利的極端主觀主義與迪爾凱姆的極端客觀主義之間。喬治·赫伯特·米德米德既強調外在的客49喬治·赫伯特·米德

對“自我”的研究

自我是對社會客觀現實的內化和主觀解釋,自我的觀念是在社會互動中產生的。米德將自我視為一個過程或在一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他認為人們自己在同自己交往,他稱作“自我反省、反思的過程”。因此,可以說,自我是存在于自我觀察、反省的活動之中。而這種活動之所以可能,是由于有了最重要的符號系統——語言。喬治·赫伯特·米德對“自我”的研究50喬治·赫伯特·米德

對“自我”的研究

米德區分了“主體我”與“客體我”。

“主體我”(I)也稱作“自然我”,它是人的一種本能的沖動,未經過社會化的、自然形成的我。

“客體我”(me)亦稱“社會我”,客體我是經過社會化的我,是社會化的結果。喬治·赫伯特·米德對“自我”的研究51喬治·赫伯特·米德

兒童們自我的形成發展過程

嬉戲階段——兒童開始想象和扮演某個角色,如他們穿上大人的鞋、裝作大人的樣子,學著大人的口吻訓斥人等;

群體游戲階段——兒童們參加到了有組織的、復雜的活動中來,他們正式擔負了某種角色,還要了解他人的角色,以使自己成為群體活動中的一份子。在兒童自我發展的過程中,符號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喬治·赫伯特·米德兒童們自我的形成發展過程52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53第五節

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

——交換理論學派

交換理論強調對人類行為和心理動機的研究,批判只重視宏觀社會制度和結構或抽象社會的功能主義,倡導在個體層次上研究社會的基本現象,提出社會中的交換行為就是最好的研究對象。第五節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

54第五節

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

——交換理論學派

交換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行為,經濟學家們認為,在自由和競爭的市場中,人們總是在尋求物質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但是,社會學家們卻看到了社會交換中的非功利主義一面,在同樣的議題,比如價值、最優原則、投資、獎勵、代價、公平和正義等之下,社會學家們發展了兩種不同取向的交換分析策略:從個體層次出發來解釋個體的行為和從人際(微觀結構)層次出發來解釋宏觀社會結構。第五節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

55第五節

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

——交換理論學派交換理論主張社會結構的理論是建立在社會交換乃是社會生活的基本過程這一概念之上。交換理論主要是研究人的外顯行為,而人的主觀感覺和態度也只能通過人的行為才能確定。第五節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

56

霍曼斯深受心理學家B·斯金納著作的影響,他認為心理學的原理不但可以用來說明個人行為,而且也可以說明社會結構和社會變遷。他將斯金納的操作心理學與經濟學的成本、利潤和價值等概念結合起來,建立起其交換理論?;袈股钍苄睦韺W家B·斯金納著作的影響,他認57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58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

——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第一節冒險的歸納—社會學的研究取向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第三節探索社會變遷的動力—沖突理論學派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符號互動論學派第五節

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交換理論學派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

59第一節冒險的歸納——社會學的研究取向

如果說經濟學經過新古典主義革命之后建立了相對統一的理論思路和研究范式的話,那么,和其他在工業社會的發展中出現的學科不同,社會學研究在更多方面表現的是米爾斯(C.WrightMills)的“社會學想象力”,其特征是在發端之時就出現了多元的理論思路和多元的研究范式,所有的甚至相互對立的研究范式在過去的近200年里不僅能夠和平相處,而且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第一節冒險的歸納——社會學的研究取向如果說60社會學的想象力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

社會學的想象力是一種心智的品質,這種品質可以幫助人們利用信息增進理性,從而使他們看清世事,即“個人只有通過置身于所處的時代之中,才能夠理解他們自己的經歷,并把握自身的命運,他只有變得知曉他所身處的環境中所有個人的生活機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機遇”。因此,具有社會學想象力的人能夠看清更廣闊的歷史舞臺,發現現代社會的構架,通過這種現象力,個體性的焦慮不安就被體現為明確的社會性困擾,公眾再不漠然,而是參與到這樣的公共論題中。社會學的想象力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61對喝咖啡這樣一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再普遍不過的行為,社會學能夠對它說什么呢?對喝咖啡這樣一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再普遍不62

第一,咖啡并不只是一種讓人精神煥發的東西。作為日常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咖啡還具有象征價值。有時候,與喝咖啡相關的儀式比喝(消費活動)更為重要。舉例來說,早上喝咖啡在許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標志著一天的開始。在白天,人們常常是與其他人一起喝咖啡,此時,喝咖啡就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社會儀式了。中國人的喝酒不也是這樣嗎?酒逢知己千杯少,說的就是喝酒與社會交往;第一,咖啡并不只是一種讓人精神煥發的東西63

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種毒品,對大腦有刺激性作用,許多人喝咖啡就是為了提神,熬過自己難熬的時光。不過,人們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情況就不同了,大多數社會并不容許人們吸毒。不過,也有些社會容許消費大麻甚至可卡因,但卻反對消費咖啡。為什么這樣呢?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種毒品64

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個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列復雜的社會與經濟關系中??Х壬a地大多數是貧窮國家,而消費地大多數在一些富裕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咖啡是僅次于石油的最有價值的商品,是許多國家最大的外匯來源。咖啡的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為許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也為國家之間的交往提供了機會。由于現代社會沒有一個社會能夠置身于桃花源中,研究這種全球化的貿易,也是社會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個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65第四,正因為如此,咖啡也變成了一種政治。由于咖啡的種植已經十分普及,已變得“品牌化”,而喝什么樣的咖啡就變成了消費者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譬如純天然的咖啡、無咖啡因的咖啡和“公平貿易”咖啡等等。可以到特色咖啡廳,也可以到“星巴克”連鎖店。喝咖啡的人們可聯合抵制來自某些國家的咖啡。對于這樣的現象,社會學家也有興趣,譬如全球化讓人們關注遙遠的事物。如何產生對新事物的認知?

第四,正因為如此,咖啡也變成了一種政治。66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動隱含了某種社會和經濟發展史。與人們熟悉的茶、香蕉、土豆和白糖一樣,咖啡成為一般消費品,也只是18世紀晚期以后的事。雖然咖啡源于中東,西方人對咖啡的消費是殖民擴張時期才開始的,那么西方人到底怎樣看待咖啡?過去和今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咖啡與世界貿易的發展有著怎樣的關系?

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動隱含了某種社會和經67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

1、發展歷史:

初步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初,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會學方法論的主流。功能分析被當代西方多數社會學者,公認為解釋社會研究材料最有效和最有前途的方法。同時,又是探索社會穩定的重要理論工具。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1、發展歷史:68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2、代表人物: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年-1979年)現代結構功能主義的創始人

主要著作:

《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

《關于行動的一般理論》(1951)

《經濟與社會》(1956)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2、代表人物:69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3、帕森斯的主要觀點:把人類社會同擁有各種器官的機體做比較,認為人類社會也有很多結構聯合在一起發生功能作用,以維持整個體系,如同人體中各種器官互相起作用借以維持人體一樣。如果要了解任何一定的結構,就一定要解釋這個結構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他的理論的中心點是社會體系的穩定、整合和均衡。他認為社會作為一種體系,同活的機體所具有的自我調節機制一樣,它自身也具有自我調節的機制。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3、帕森斯的主要觀點70

例如,社會內部有人遺棄兒童,不撫養他們,結果便會招致兒童犯罪人數的增加。

這樣一來,均衡模式便會“提醒”社會采取正確的措施,如增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發展社會的青少年中心等。由于有了足夠的社會調節,“受了傷的社會機體”自身會“痊愈”并重新恢復平衡。例如,社會內部有人遺棄兒童,不撫養他們,結71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4、對結構功能學派的評價

總起來看,帕森斯堅持一種社會進化趨同論,把現代化理解為西方化,把當代美國置于社會進化的頂端,這一立場遭到了許多人的批評。帕森斯在研究社會變遷時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概念具有一定特色。它避開了傳統因果決定論方法的不足,強調系統內部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強調子系統之間的邊界關系,從而為社會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角度。第二節尋找社會均衡的杠桿—結構功能學派4、對結構功能學派的72

一、帕森斯簡介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年-1979年)

主要著作:

《社會行動的結構》(1937)

《關于行動的一般理論》(1951)

《經濟與社會》(1956)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一、帕森斯簡介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73二、社會系統

行動系統的四個子系統:

行動有機體系統個性體系文化體系社會體系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二、社會系統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74二、社會系統

社會行動的模式變項(patternvariables):

普遍主義—特殊主義;泛布性—專門性;情感性—情感中立性;自致性—先賦性;自我取向—群體取向;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二、社會系統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75三、功能系統1、功能與功能體系2、四種功能子系統:

適應功能;目標獲取功能、

整合功能

、

模式維護功能3、功能分化;4、功能對應;5、社會制度系統與功能系統的對應;6、功能交換;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三、功能系統帕森斯:社會系統的功能體系76適應(Adaptation),指從環境中獲得足夠的設備和工具,以及在整個系統中進行分配的活動;系統必須對環境所強加的行動的條件有一種順應,或者有積極的情境改造過程。目標獲取(Goalattainment),指確立目標的優先順序,并調動系統的資源來實現這些目標,以政治及其功能為中心。適應(Adaptation),指從環境中獲得足夠的設備和工具77整合(Integration),即協調系統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制度規范為中心;模式維護(Latentpattenmaintenance),指確保系統內行動者表現適當的特征,處理行動者內外部的緊張。這個子系統以價值為中心。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78ALIG

社會系統的功能要素ALIG社會系統的功能要素79

社會系統的AGIL結構AGIL社會系統的AGIL結構AGIL80

社會制度系統與功能系統的對應關系AGIL社會制度系統與功能系統的對應關系AGIL81社會系統的功能子系統之間的交換社會系統的功能子系統之間的交換82經濟綜合體AGIL經濟綜合體AGIL83討論以海爾為例來討論此經濟組織功能子系統討論以海爾為例來討論此經濟組織功能子系統84政治綜合體AGIL政治綜合體AGIL85討論以社會保障部門來討論政治組織功能子系統討論以社會保障部門來討論政治組織功能子系統86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一、“中層功能論”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一、“中層功能論”87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二、功能分析概念1、反功能

←功能一體性2、非功能

←功能普遍性3、功能替代

←功能不可缺少性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二、功能分析概念88三、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霍桑試驗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三、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默頓:中層功能分析范式89討論貧困有哪些負功能?貧困有哪些正功能?討論貧困有哪些負功能?90第三節探索社會變遷的動力—沖突理論學派

沖突理論是激烈批評結構功能論的有力對手。社會的基本狀態就是沖突。沖突論者也認為社會存在秩序,但秩序絕不是像功能主義者描述的那樣是社會的自然狀況,而是社會沖突的結果。第三節探索社會變遷的動力—沖突理論學派91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92第三節探索社會變遷的動力—沖突理論學派

沖突論者從馬克思那里繼承了關于階級對立的觀點,探討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權力、不平等和斗爭,尤其注重考察社會強勢與弱勢群體之間的緊張狀態,并試圖理解統治關系是如何被建立和維持的。第三節探索社會變遷的動力—沖突理論學派沖93達倫多夫(RalfDahrendorf)

社會的兩面性:秩序與沖突沖突也是社會的常態,變遷無時無處不在,沖突無時無處不在,這是因為每個社會都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壓制,形成這種格局的基礎是權力分配的不均和角色的強制性安排。達倫多夫(RalfDahrendorf)94柯林斯(RandallCollins)

考察統治與被統治之間關系的復雜多樣性《沖突社會學》:對交談與儀式、順從與風度的探討。

社會的結構是由一系列互動儀式的鏈條構成的,而互動儀式的基礎是人們的共識。問題是,共識總是暫時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竭力去左右甚至力圖支配他人對互動的定義以便在互動中最大限度地獲得優勢。這樣就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人處于被強制的地位,而每個人又試圖避免成為他人強制力量的對象,沖突便由此產生。那么,到底是什么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呢?在這里,柯林斯又回到了韋伯的論斷,認為財富、權力和聲望是決定一個人社會地位的三個基本因素??铝炙梗≧andallCollins)95達倫多夫與柯林斯的比較

沖突論并不是一個統一的視角,而只是多種強調沖突視角的概括。達倫多夫和柯林斯對沖突就有不同的理解。達倫多夫關注的是制度性角色的強制安排和權力的分配不均,而柯林斯關注的是個體互動中的強制與反強制。達倫多夫與柯林斯的比較沖突論并不是一個統96科塞

沖突的正面功能:(1)對社會與群體具有內部整合功能;(2)對社會與群體具有穩定的功能;(3)對新群體與社會的形成具有促進功能;(4)對新規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發功能;(5)是一個社會中重要的平衡機制;科塞沖突的正面功能:97科塞

沖突的正面功能:(1)對社會與群體具有內部整合功能;(2)對社會與群體具有穩定的功能;(3)對新群體與社會的形成具有促進功能;(4)對新規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發功能;(5)是一個社會中重要的平衡機制;科塞沖突的正面功能:98科塞“社會安全閥”“沒有暴風雨,將會是一個多么污濁的天空”“壓倒駱駝的稻草”科塞“社會安全閥”99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符號互動論學派

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理論主張從語言和姿勢的溝通,特別是語言在形成心靈、自我和社會中作用的社會行為中去研究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100第三章社會學的流派——經世致用之學的探尋課件101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符號互動論學派源于芝加哥學派的G·米德的學說,C·庫利和W·托馬斯

以H·布魯默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以M·庫恩偉代表的依阿華學派。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102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符號互動論學派

1、同低等動物不同,人類天賦就有思維能力;

2、思維能力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

3、人類在交往中學習到意義和符號,這些意義和符號可以使人類獨特地發揮他們的思維能力;

4、意義和符號可以使人進行獨特的行動和互動;

5、人們可以在行動和互動中,根據對情境的解釋來修正他們所使用的意義和符號;

6、人們之所以能夠做出修正和改變,部分是由于他們具有互動的能力,它可以考察行動的可能的進程、評估相對的利弊,然后做出抉擇;

7、行動和互動能交織一起的各種模式便構成了群體和社會。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103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符號互動論學派

符號互動論者強調社會是一種控制力量,人在社會中具有行動的自由,并總是處在創造、改變自己生活世界的過程中。因此,對社會現象的研究需要回到對互動的動機、目的以及賦予與理解符號意義的方式上,而且只有理解了這一過程,才能夠解釋更加宏觀的社會現象。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104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符號互動論學派評價:

符號互動論的研究始終局限在個體和小群體層次,基本上忽視社會宏觀因素及其與個體互動之間的關系。第四節人類行為與交往的解釋

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