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預習知識:肺系病證第一節 感冒【概說】一、概念:是感受觸冒風邪,邪犯衛表所致的外感疾病。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為特征。發病季節:四時皆有,尤以冬春兩季為多。稱謂:傷風,冒風,冒寒;重傷風,小傷寒,時行感冒。傷風感冒中癥情較輕,多為感受當令之氣者,或稱冒風。其中因感寒所致者又叫冒寒。重傷風病情較重,多為感受非時之邪者。其中因風寒致病之重者,又稱為小傷寒。時行感冒感受時行病毒,有較強的傳染性,并可引起廣泛流行者。二、沿革:1、《內經》中即已有外感風邪引起感冒的記載。《素問太陰陽明》篇說:“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素問骨空論》說:“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素問風論》:“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于風邪,主癥以寒熱、頭痛、身痛為主癥。2、《傷寒論》認識到感冒有中風、傷寒之別。太陽中風桂枝湯證;太陽傷寒麻黃湯證。3、《諸病源候論》起,又倡“時行之邪”致病之說。4、宋元以后,醫家提出了“感冒”病名,確立了治療大法,對虛體感冒補充了扶正達邪的原則。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齋直指方》,該書倡用參蘇飲治療: “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元《丹溪心法傷風》指出病位在肺,治療大法“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5、至明清,多將感冒與傷風互稱;并對虛人感冒有進一步的認識,提出扶正達邪的治療原則。《醫學心悟論汗法》:“凡一切陽虛者,皆宜補中發汗,一切陰虛者,皆宜養陰發汗。”三、討論范圍:以普通感冒(傷風)、流行性感冒(時行感冒)及其他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感冒證候者, 皆可參照本篇內容進行辨證論治。【病因病機】1、衛外功能減弱,外邪乘襲致病 (發病學):2、病邪侵犯肺衛,而以衛表不和為主 (病位):外邪侵犯肺衛的途徑有二: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內侵。3、病理屬性有寒熱兩大類別:4、病理變化:感受風寒濕邪風寒束表,皮毛閉塞,邪郁于肺,肺氣失宣;感受風熱暑燥風熱犯表,皮毛疏泄不暢,邪熱犯肺,肺失清肅;如挾有時行疫毒傳變迅速,病情多重,或變生它病。5、預后轉歸:一般感冒病邪輕淺,預后多良好,病程較短而易愈;老年、嬰幼兒、體弱患者以及時感重癥,可有傳變,或同時夾雜其它疾病。【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1、臨證以衛表及鼻咽癥狀為主,可見惡風或惡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適等,或有發熱。若風邪夾暑、夾濕、夾燥,還可見相關癥狀。2、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時期發病人數劇增,且病癥相似,多突然起病,惡寒、發熱(多為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為重。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時行感冒少數可傳變入里,變生他病。4、四季皆可發病,而以冬、春兩季為多。二、病證鑒別1、▲感冒與某些溫病早期的鑒別病名感冒風溫要點(溫病早期)臨床特征多無發熱或發熱不高,服寒戰發熱甚或高熱,汗后解表藥后,汗出身涼脈靜熱雖暫降,但脈數不靜,而漸愈,病程多不超過一身熱旋即復起,且常見傳周,多不傳變。變入里之候:神昏、譫妄、病發病特點
驚厥、出血等。機正氣不足,邪犯肺衛 正氣不足,疫毒內犯四季皆有,但冬、春多發,有季節性傳染性強,發病具相兼性、轉化性 急驟,病情重篤,癥狀相似。2、▲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的區別病全身癥狀傳變特點情普不重(初起一般多見鼻氣候變化時發病率塞、流涕、噴嚏、聲重、通較可以升高,但顯散惡風,繼則發熱、咳嗽、少有感輕發性,無明顯流行咽癢或痛、頭痛、身楚冒不適等性時可傳變(化顯著(常突然惡寒,甚行較則寒戰、高熱、周身酸熱入里,繼具有廣泛的傳染、感重發或合并它流行性痛)冒病)【辨證論治】一、▲邪在肺衛,辨證屬表實證1、區分風寒與風熱鑒別要點惡寒發兼癥汗舌脈病理變化類別風寒證
熱 液的輕重惡寒重,流清涕,痰吐無 舌苔薄白,脈風寒束表,肺衛發熱輕 稀薄色白,咽汗 浮緊 失宣,衛陽被不痛 郁,肌表皮毛閉塞風熱證
身熱較咽痛明顯,流汗舌苔薄黃,邊風熱犯表,肺衛甚,微惡黃涕,痰粘或少尖紅,脈浮數失和,營衛不風黃和,皮毛疏泄不暢2、辨不同兼邪#FormatImgID_16#惡寒發熱
兼癥
舌脈鑒別要點 的輕重類別暑燥濕
入夏時常發肌膚灼熱,汗少,口 舌苔薄白或熱,或午后熱渴引飲,食少,心煩,薄黃,舌質微甚,微惡風寒倦怠無力,咳嗽少痰,紅,脈細數惡寒,發熱 頭痛鼻塞,無汗,咽 舌干苔薄干唇燥,干咳痰少, 脈象浮弦痰質清稀。身熱不甚, 汗少而粘,頭痛如裹,舌苔白膩遷延纏綿, 肢體酸重疼痛,或胸 脈浮濡微惡風寒 膈悶脹,脘痞泛惡,口中粘膩,大便稀溏,面色淡黃二、治療要點解表達邪;治療遵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義,采取解表達邪的原則。三、證治分類:1、風寒束表證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痰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病機:風寒外束,衛陽被郁,腠理內閉,肺氣不宣。 治法:辛溫解表代表方: 荊防達表湯2、風熱犯表證身熱,微惡風,汗泄不暢,頭昏脹痛,目脹面赤 ;咳痰粘黃,咽痛口干,鼻流濁涕,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病機:風熱犯表,熱郁肌腠,衛表失和,肺失清肅。 治法:辛涼解表代表方:銀翹散、蔥豉桔梗湯加減。3、暑濕傷表證夏令感邪,身熱汗少,微惡風,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病機:暑濕傷表,表衛不和,肺氣不清。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代表方:新加香薷飲加減。附:虛體感冒:一、感冒特點:素體虧虛,衛外不固,反復感邪,纏綿難愈。二、機理:氣虛感冒:衛氣不固,外邪乘襲,氣虛托送無力,邪不易解。陰虛感冒:陰津素虧,外邪乘襲,津液不能作汗達邪 (多為風熱)。三、治療原則:當扶正達邪,在疏散藥中酌加補正之品。治療不可過于辛散,單純祛邪,強發其汗,耗氣傷津,重傷正氣。四、證治分類:1、氣虛感冒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 ;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復易感 ;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病機:素體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襲。 治法:益氣解表代表方:參蘇飲加減2、陰虛感冒身熱,微惡風寒,少汗,干咳少痰 ;頭昏,心煩,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病機: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表衛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治法:滋陰解表代表方:加減葳蕤湯化裁。第二節 咳嗽【概說】一、概念:是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而言,為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分別言之,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一般多為痰聲并見,難以截然分開,故以咳嗽并稱。二、沿革1、咳嗽病名最早見于《內經》,并有專篇論述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五臟六腑之咳“皆聚于胃,關于肺”,指出咳嗽病位在肺。2、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將咳嗽分為十種,除五臟咳外,尚有風咳、寒咳、膽咳、厥陰咳等。寒咳:外感寒邪所致的咳嗽3、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將咳嗽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4、清葉桂系統闡明了咳嗽的治療原則5、清喻昌《醫門法律》論述了燥的病機及其傷肺為病,創立溫潤、涼潤治咳之法。三、討論范圍:急慢性支氣管炎,部分支擴,慢性咽炎等。其他疾病如肺癰、肺痿、風溫、肺癆等兼見咳嗽者,可與本篇互參。久咳致喘者,多表現為寒飲伏肺或肺氣虛寒的證候,當參閱喘證、痰飲等篇。【病因病機】★“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1、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犯肺,常以風為先導,夾寒、夾熱、夾燥,表現為風寒、風熱、風燥相合為病,內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所致,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有肝火、痰濕、痰熱、肺虛等區別2、主要病機為邪犯于肺,肺氣上逆。3、咳嗽的病變主臟在肺,與肝、脾有關,久則及腎。【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表證。內傷咳嗽,常反復發作,病程長,多伴其它兼證。二、病證鑒別1、咳嗽特點的鑒別:包括時間、節律、性質、聲音以及加重的有關因素。2、咯痰特點的鑒別:包括咯痰色、質、量、味等3、咳嗽與咳喘的鑒別:咳嗽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不伴喘證;咳喘則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復發作,由咳致喘,臨床以咳喘并作為特點。【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1、辨外感內傷: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表證。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常反復發作,病程長,可伴它臟見證。2、辨證候虛實:外感咳嗽,一般均屬邪實,以風寒、風熱、風燥為主;內傷咳嗽多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其中痰濕、痰熱、肝火多為邪實正虛;肺陰虧耗咳嗽則屬正虛,或虛中夾實。注意分清標本主次緩急▲兩者相互關系如何?外感咳嗽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復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肺氣益傷,由邪實轉為正虛,成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久則肺臟虛損,陰傷氣耗,衛外不強,容易因感受外邪而引發或加重。由此可見,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之間常可互為因果,相互轉化兼夾二、治療原則:咳嗽的治療應分清邪正虛實。外感咳嗽,多為實證,應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質分風寒、風熱、風燥論治。內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標實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虛為主者,治以扶正補虛。同時,須按本虛標實的主次酌情兼顧。咳嗽的治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治療咳嗽,為什么不能見咳止咳 ?咳嗽是人體驅邪外達的一種病理表現,治療決不能單純見咳止咳,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處理,審證求因,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咳嗽的輕重雖然可以反映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況下,因正虛不能祛邪外達,咳雖輕微,但病情卻重,應仔細辨別,慎加處理。三、證治分類(一)外感咳嗽1、風寒襲肺證主癥: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咯痰稀薄色白兼癥: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脈: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病機:風寒襲肺,肺氣失宣。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湯+止嗽散加減。2、風熱犯肺證主癥: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黃,咳時汗出,兼癥: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楚,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脈: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病機:風熱犯肺,肺失清肅。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飲加減。3、風燥傷肺證主癥:干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 兼癥: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脈:舌質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病機:風燥傷肺,肺失清潤。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代表方:桑杏湯加減(二)內傷咳嗽1、痰濕蘊肺證主癥:咳嗽反復發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兼癥:每于早晨或食后則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舌脈:舌苔白膩,脈象濡滑。病機:脾濕生痰,上漬于肺,壅遏肺氣。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代表方:二陳平胃散+三子養親湯加減。2、痰熱郁肺證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粘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而粘,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病機:痰熱壅肺,肺失肅降。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代表方:清金化痰湯。 (清金化痰梔子芩,知丹貝母瓜蔞仁,桔梗桑白麥陳配,茯苓甘草共合斟 )3、肝火犯肺證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病機: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泄肝,順氣降火。代表方: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肺陰虧耗證主癥:干咳,咳聲短促,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兼癥: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盜汗,口干,日漸消瘦,神疲。舌脈: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病機:肺陰虧虛,虛熱內灼,肺失潤降。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代表方: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麥冬桑葉草,玉竹花粉扁豆好)哮病【概說】一、概念:哮病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發時喉中有哮鳴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二、沿革1、《內經》雖無哮病之名,但有關喘鳴的記載與本病相似。2、《金匱要略》對哮病的臨床表現及治療論述頗詳。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3、元朱丹溪首創哮喘病名,并闡明病理因素“專主于痰”,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治療原則。4、明虞《醫學正傳》對哮喘作了明確的區別。指出“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三、討論范圍:本節所論哮病為一種發作性疾病,屬于痰飲病的“伏飲”證,相當于西醫的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嗜酸性細胞增多癥(或其它急性肺部過敏性疾患 )引起的哮喘。【病因病機】1、病理因素以痰為主。臟腑陰陽失調,對津液的運化失常,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為哮病的夙根。朱丹溪云:“哮喘專主于痰”2、發作時的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感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引動停積之痰,而致痰鳴如吼,氣息喘促。3、病位主要在于肺系,關系到脾腎。4、★病理性質有寒熱虛實之不同,但可互相演變轉化。①發作期以邪實為主。病因于寒(素體陽虛,痰從寒化)寒痰冷哮;病因于熱(素體陽盛,痰從熱化)痰熱熱哮;“痰熱內郁,風寒外束”寒包熱哮;痰濁伏肺,肺氣壅實,風邪觸發風痰哮;反復發作,正氣耗傷或素體肺腎不足虛哮。②長期反復發作,寒痰傷及脾腎之陽,痰熱耗灼肺腎之陰,則可從實轉虛,在平時表現肺、脾、腎等臟氣虛弱之候。③大發作時正虛與邪實并見,肺腎同病,病及于心,甚則喘脫。【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1、呈反復發作性。發時常多突然,可見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喉中有明顯哮鳴音,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甚至面色蒼白,唇甲青紫,約數分鐘、數小時后緩解。2、平時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勞、納差。但病程日久,反復發作,導致正氣虧虛,可常有輕度哮鳴,甚至在大發作時持續難平,出現喘脫3、多與先天稟賦有關,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誘發。二、病證鑒別1、哮病與喘證的鑒別:兩者都有呼吸急促、困難的表現。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指聲響言,喉中哮鳴有聲,是一種反復發作的獨立性疾病 ;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2、▲哮病與支飲的鑒別支飲亦可表現痰鳴氣喘的癥狀, 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經久不愈, 逐漸加重而成咳喘,病勢時輕時重,發作與間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氣喘為主,與哮病之間歇發作,突然起病,迅速緩解,喉中哮鳴有聲,輕度咳嗽或不咳有明顯的差別。★【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發時以邪實為主:當分寒、熱、寒包熱、風痰、虛哮五類,注意是否兼有表證總屬邪實正虛未發以正虛為主:應辨陰陽之偏虛,肺、脾、腎三臟之所屬。病久每多虛實錯雜:當按病程新舊及全身癥狀辨別其主次二、治療原則:發時當治標,平時當治本。發作時攻邪治標,祛痰利氣,分清寒熱。寒痰宜溫化宣肺,熱痰宜清化肅肺,寒包熱宜溫清并用。反復日久,發時證虛邪實者,又當邪證兼顧,不可單純拘束于攻邪。若發生喘脫危侯,當給予扶正救脫。平時應扶正治本,陽虛宜溫補,陰虛宜滋養,分別采取補肺、健脾、益腎等方法。三、證治分類(一)發作期1、冷哮證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發,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病機:寒痰伏肺,遇感觸發,痰升氣阻,肺失宣暢。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代表方: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加減。2、熱哮證喉中痰鳴如吼,喘而氣粗息涌,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飲,汗出,面赤,或有身熱,甚至有好發于夏季者。舌苔黃膩、質紅,脈滑數或弦滑。病機:痰熱蘊肺,壅阻氣道,肺失清肅。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代表方:定喘湯、越婢加半夏湯加減。 (越婢甘麻石大棗生姜)3、寒包熱哮證喉中鳴息有聲,胸膈煩悶,呼吸急促,喘咳氣逆咯痰不爽,痰粘色黃,或黃白相兼,煩躁,發熱,惡寒,無汗,身痛,口干欲飲,大便偏干;舌苔白膩、罩黃,舌尖邊紅,脈弦緊。病機:痰熱壅肺,復感風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熱。代表方: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湯加減。(厚樸麻黃石膏半,杏仁五味細辛干)4、風痰哮證喉中痰涎壅盛,聲如拽鋸,或鳴聲如吹哨笛,喘急胸滿,但坐不得臥,咯痰粘膩難出,或為白色泡沫痰液,無明顯寒熱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來去,發前自覺鼻、咽、眼、耳發癢,噴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隨之迅即發作。舌苔厚濁,脈滑實。病機:痰濁伏肺,風邪引觸,肺氣郁閉,升降失司。 治法:祛風滌痰,降氣平喘。代表方:三子養親湯加味。5、虛哮喉中哮鳴如鼾,聲低,氣短息促,動則喘甚,發作頻繁,甚則持續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無力,痰涎清稀或質粘起沫,面色蒼白或顴紅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煩熱。舌質淡或偏紅,或紫黯,脈沉細或細數病機:哮病久發,痰氣瘀阻,肺腎兩虛,攝納失常。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化痰。代表方:平喘固本湯加減。(平喘固本黨參味,胡桃蟲草臍帶配,沉磁橘夏款冬蘇,肺腎雙療此方施)附:喘脫危證哮病反復久發,喘息鼻,張口抬肩,氣短息促,煩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脈細數不清,或浮大無根,舌質青黯,苔膩或滑。病機:痰濁壅盛,上蒙清竅,肺腎兩虧,氣陰耗傷,心腎陽衰。治法:補肺納腎,扶正固脫。代表方: 回陽急救湯、生脈飲加減。(二)緩解期1、肺脾氣虛證氣短聲低,喉中時有輕度哮鳴。痰多質稀,色白,自汗,怕風,常易感冒,倦怠無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弱。病機:哮病日久,肺虛不能主氣,脾虛健運無權,氣不化津,痰飲蘊肺,肺氣上逆。治法:健脾益氣,補土生金。 代表方:六君子湯2、肺腎兩虛證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咯痰質粘起沫,腦轉耳鳴,腰酸腿軟,心慌,不耐勞累。或五心煩熱,顴紅,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苔淡白、質胖,脈沉細。病機:哮病久發,精氣虧乏,肺腎攝納失常,氣不歸元,津凝為痰。治法:補肺益腎。 代表方: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 (金水六君煎=四君子湯+當歸,熟地)喘證【概說】一、概念:喘即氣喘,喘息,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特征的病證。▲輕者僅表現為呼吸困難,不能平臥 ;重者稍動則喘息不已,甚則張口抬肩,鼻翼扇動 ;嚴重者,喘促持續不解,煩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脈浮大無根,甚則發為喘脫。二、沿革1、喘證得名稱、癥狀表現和病因病機最早見于《內經》2、《金匱要略》有“上氣”專篇并列證治。“上氣”即指氣喘、肩息、不能平臥的證候。3、金元以后充實了內傷致喘的論說,辨證則以虛實為綱,《景岳全書喘促》篇把喘證歸納為虛實兩大類:“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指出喘證的辨證綱領。《類證治裁喘證》認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的治療原則。《臨證指南醫案》:“在肺為實,在腎為虛”。這些論點對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三。討論范圍:臨床上如急、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臟病、肺結核、矽肺以及癔病等發生呼吸困難時,均可按照本篇辨證治療。【病因病機】喘證的成因雖然很多,但概要而言,不外外感與內傷兩方面,外感為六淫侵襲;內傷可由飲食不當、情志所傷、勞欲久病所致。有邪者為實,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無邪者屬虛,因肺不主氣,腎不納氣所致。1、病位主要在肺和腎,涉及肝脾。 “肺為氣之本,腎為氣之根”2、▲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醫學心悟喘》:“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內傷之喘,未有不由于腎者。”由于致喘原因不一,故其病理性質有虛實不同。①實喘在肺:為外邪、痰濁、肝郁氣逆、邪壅肺氣、宣降不利所致。②虛喘責之肺腎兩臟:因精氣不足,氣陰虧耗,而致肺腎出納失常,且尤以腎虛為主。③實喘病久傷正,由肺及腎 ;或虛喘復感外邪,或夾痰濁,則病情虛實錯雜,每多表現為邪氣 (外邪、痰濁)壅阻于肺氣(上盛),腎氣虧于下(下虛)的上盛下虛證。臨床表現既有喘咳氣急、痰多、胸中窒悶等痰氣壅肺的證候,又見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等腎不納氣的征象。治當化痰降逆,溫腎納氣。方用蘇子降氣湯加減▲什么是喘證的“上盛下虛證” ?試述其病機及證治。3、重證每多影響到心。【診查要點】一、診斷依據1、以喘促短氣,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煸動,不能平臥,口唇發紺為特征。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二、病證鑒別▲喘證與氣短的鑒別共同點:呼吸異常。氣息短促,胸悶不暢。區別:喘證:呼吸困難,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甚者不能平臥,實證氣粗聲高,虛證氣弱聲低。短氣:即少氣,主要表現呼吸淺促,或短氣不足以息,似喘而無聲,亦不抬肩,但臥為快。聯系:氣短不若喘證呼吸困難之甚。但短氣進一步加重,亦可呈虛喘表現。【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1、首辨虛實臨床實喘虛喘表現呼吸深長有余,呼出為快,短促難續,深吸為快,氣粗氣怯聲音高大,伴有痰鳴咳嗽低微,少有痰鳴咳嗽伴見面紅身熱,痰多粘稠,痰液清稀,畏風,潮熱,癥便秘,苔膩神疲,苔少脈象數而有力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勢驟急徐緩,時輕時重,遇勞即甚2、實喘當辨外感內傷: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證。內傷起病緩,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無表證。3、虛喘應辨病變臟器:肺虛、腎虛、心氣、心陽虛衰。二、★治療原則:喘證的治療應分清虛實邪正。實喘治肺,以祛邪利氣為主,區別寒、熱、痰、氣的不同,分別采取溫化宣肺、清化肅肺、化痰理氣的方法。虛喘以培補攝納為主,或補肺,或健脾,或補腎,陽虛則溫補之,陰虛則滋養之。至于虛實夾雜,寒熱互見者,又當根據具體情況分清主次,權衡標本,辨證選方用藥。此外,由于喘證多繼發于各種急慢性疾病中, 所以還應注意積極治療原發病, 不能見喘治喘。三、證治分類。(一)實喘:1、風寒襲肺證喘咳氣急,胸部脹悶,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初起多兼惡寒,頭痛,無汗,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浮緊。病機:風寒上受,內舍于肺,邪實氣壅,肺氣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平喘。代表方:麻黃湯+華蓋散加減。2、表寒肺熱證喘逆上氣、息粗、鼻煽、胸部脹痛,咳痰稠粘不爽,形寒、發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罩黃,舌邊紅,脈浮數(滑)病機:寒邪束表,熱郁于肺,肺氣上逆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代表方:麻杏石甘湯加減。3、痰熱郁肺證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稠粘色黃,或夾有血色,伴有胸中煩熱,身熱、有汗,渴喜熱飲、咽干、面紅,尿赤澀,大便或秘,舌苔黃膩,脈滑數。病機:邪熱壅肺,蒸液成痰,痰熱壅滯,肺失清肅 治法:清熱化痰,宣肺平喘代表方:桑白皮湯加減。(桑白皮湯痰熱了,芩連山梔將火掃; 蘇子杏仁降肺逆,貝母半夏用之巧。 )4、痰濁阻肺證喘而胸滿悶窒,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嘔惡,納呆,口粘不渴,舌苔白膩,脈滑 (濡)病機:中陽不運,積濕生痰,痰濁壅肺,肺失肅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代表方:二陳湯+三子養親湯加減。5、肺氣郁痹每因情志刺激而發病,發病較突然 ;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聲不著,平素多憂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脈弦病機:肝郁氣逆,上沖犯肺,肺氣不降。 治法:開郁降氣平喘。代表方:五磨飲子加減。(四磨飲治七情侵,人參烏藥沉香檳; 四味濃磨煎溫服,破氣降逆喘自平。 去參加入木香枳,五磨理氣力非輕。)(二)虛喘1、肺氣虛耗證喘促短氣,動則加重,言語無力,咳聲低弱,自汗畏風,舌淡紅,脈象軟弱 ;咽喉不利,煩熱口干,面部潮紅,舌紅苔剝,脈細數。病機:肺氣虛弱,氣失所主,或肺陰虧虛,虛火上炎,肺失清肅治法:補肺益氣養陰。代表方:生脈散+補肺湯加減(補肺湯:補肺味參芪,熟地菀桑皮。)2、腎虛不納證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動則喘息尤甚,形瘦神憊,氣不得續,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潤滑,脈微細或沉弱,或見喘咳,面紅煩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紅少津,脈細數病機:肺病及腎,肺腎俱虛,氣失攝納。 治法:補腎納氣。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參蛤散加減。3、正虛喘脫證喘逆劇甚,張口抬肩,鼻扇氣促,端坐不能平臥,稍動則咳喘欲絕,或有痰鳴,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病機:肺氣欲絕,心腎陽虛 治法:扶陽固脫,震懾腎氣代表方:參附湯送服黑錫丹肺脹【概說】一、概念: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導致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的一種病證。二、沿革1、早在《內經》中就有關于肺脹病名的記載,指出病因病機及證候表現。2、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有“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3、元代朱丹溪提出肺脹與痰瘀互結,阻礙肺氣有關。4、清代張璐《張氏醫通》認為肺脹以實證居多。【病因病機】1、★病位首先在肺,繼則影響肺、腎,后期病及于心因肺主氣,開竅于鼻,外合皮毛,主表衛外,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導致肺氣宣降不利,上逆而為咳,升降失常則為喘,久則肺虛,主氣功能失常。脾土生肺金,若肺病及脾,子盜母氣,脾失健運,則可導致肺脾兩虛。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傷及腎,腎氣衰憊,攝納無權,則氣短不續,動則益甚。且腎主水,腎陽衰微,則氣不化水,水邪泛溢則腫,上凌心肺則喘咳心悸。肺與心脈相通,肺氣輔佐心臟運行血脈,肺虛治節失職,則血行澀滯,循環不利,血瘀肺脈,肺氣更加壅塞,造成氣虛血滯,血滯氣郁,由肺及心的惡性后果,臨床可見心悸、紫紺、水腫、舌質暗紫等癥。心陽根于命門真火,腎陽不振,進一步導致心腎陽衰,可呈現喘脫危候。2、肺脹的主要病理因素為痰濁、水飲和瘀血,三者之間常相互影響轉化,兼見為病。如痰從寒化則成飲;飲溢肌表則為水;痰濁久留,肺氣郁滯,心脈失暢則血郁為瘀 ;瘀阻血脈,“血不利則為水”。但一般早期以痰濁為主,漸而痰瘀并見,終至痰濁、血瘀、水飲錯雜為患。3、★病理性質多屬標實本虛肺脹總屬標實本虛,但有偏實偏虛的不同。一般感邪發作時偏于標實,病理因素主要為痰濁、水飲和瘀血且三者之間常相互影響轉化,兼見為病。平時偏于本虛,早期由肺而及脾、腎,多屬氣虛、氣陰兩虛;晚期以肺、腎、心為主,氣虛及陽,或陰陽兩虛,但純屬陰虛者罕見。正虛與邪實每多互為因果。如陽虛衛外不固,易感外邪,痰飲難蠲;陰虛則外邪、痰濁易從熱化,故虛實諸候常夾雜出現,每致愈發愈頻,甚則持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炎黃職業技術學院《海洋化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品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市級名校2025年初三第四次調研診斷考試數學試題理試題含解析
- 吉林職業技術學院《土壤科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工商學院《舞蹈與形體》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攀枝花學院《高速鐵路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植物保健與和諧植保》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二零二五版外籍工作人員聘用合同范例
- 二零二五版個人房產抵押合同書范文
- 范文房產抵押擔保合同模板二零二五年
- 供應商的準入管理
-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高考模擬(調研卷)(四)數學試題
- 2025年新高考歷史模擬試卷2(含答案解析)
- 新媒體技術應用 課件 5.1.1易企秀如何制作H5
- 如何正確佩戴安全帽
- 【高考真題】2022年新高考物理真題試卷-河北卷(含答案)
- 社保系統保密培訓
- 急診一科一品一特色護理
- 物流行業招聘流程及人員配置
- 液化氣充裝站建站可行性研究報告
- 電力安全工作規程(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