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古詩文積累和閱讀之文言文閱讀考點精析_第1頁
初中語文-古詩文積累和閱讀之文言文閱讀考點精析_第2頁
初中語文-古詩文積累和閱讀之文言文閱讀考點精析_第3頁
初中語文-古詩文積累和閱讀之文言文閱讀考點精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第33期第2版 古詩文積累和閱讀之文言文閱讀考點精析【考點探究】文言文閱讀作為中考第二部分古詩文積累的第二題型是最新中考考試大綱確定的范圍,也是中考固定的考試內容。歷來這部分主要以課外文言文素材作為考試材料,篇幅一般在200字左右,難度符合考試大綱要求,題型以主觀題為主,題目為5道,分值10分。主要考查學生朗讀能力、字詞句理解能力、信息捕捉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與鑒賞能力等基本文言文閱讀能力。整體考查要求從基礎知識到能力提升,從而評價學生對古文的閱讀水平,以此提高古文化素養。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綜觀歷年中考文言文閱讀的常見題型,主要考點具體如下:1 句讀停頓:能正確朗

2、讀文言句子,掌握一定的斷句技巧。2 字詞理解:常用實詞的積累,以及常見的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除些之外,常見的虛詞用法與意義也需掌握。3 句子翻譯:能根據上下文語境,依據文言句式的特點,正確理解句子的含義。4 文本分析:主要在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能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等。5 語句鑒賞:就文中的語句從語言特色與寫法角度進行鑒賞,提高學生文言文的審美品味。6 啟發思考: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所揭示的主旨中心予以個性化的解讀,談談它對當代所產生的現實意義與人生啟示。【名

3、師講壇】下面就以上幾個考點進行備考策略講解:考點一:誦讀停頓中考大綱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應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因而掌握一定的文言語句的朗讀技巧,運用現代漢語的斷句規律,正確朗讀文言文。主要考查學生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題型以直接標注題出現,要求劃一處,分值1分。此類題首先應明白句意,根據現代漢語的語句讀法予以明確。其次可根據句子的句子成分,利用句子的語法結構進行劃分。最后,可憑借平時閱讀的語感加以判定,進行印證。技法按詞語劃。如有些句子開頭有發語詞“蓋、夫、若夫、至若、惟其”等;有些是時間副詞,如“未幾、俄而、少頃、頃刻、剎時”等。這些詞語后面要作停頓,有緩解朗讀語氣的作用。有些詞語具有表轉折

4、、遞進、順承關系的虛詞,如“而、以、然、則”等,需要在其前劃斷,如“濯清漣/而不妖”。技法按成分劃。一般而言,文言文朗讀與現代漢語是一致的。依據主謂賓成分,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予以劃斷,如“太守與客/來飲于此”、“ 非/士之怒也”。技法按結構劃。文言語句句式結構錯綜復雜,所以有時需要根據句子的結構形成的關系加以判斷。如:并列關系“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承接關系“輟耕/之壟上”其中的“輟”和“之”是兩個表承接的動詞;假設關系“戰/必勝矣”等。技法按句序劃。這適用于一些特殊的文言倒裝句式,如“咨臣/以當世之事”、“何陋/之有?”等。總之,對于劃分停頓,需要平時多加朗讀訓練,培養其文言閱讀的語感

5、,以達到熟能生巧之功效。考點二:字詞理解字詞釋義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對于中考考生而言,積累常見的文言字詞和掌握基本的詞類語言現象是必需的。文言字詞分實詞和虛詞,而中考考查的大多是來自課內的文言實詞,所以立足于課本,平時加強對課文里的重點實詞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對于課內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句式都要熟記(具體可參看后面的【知識歸納】),因為很多實詞的意思都是約定俗成的。下面僅對一些不常見的陌生詞語予以規律性地推測:技法望文造詞。對于難以理解的字詞,不妨根據其在句中的意思運用合理的“造詞法”進行組詞,使之解釋通順、合理。如:“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中的“廣”,引申為

6、“擴大”。技法聯想擬詞。運用“聯想法”,將詞與詞進行一定合理的聯想,符合句意即可。如:“期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馨”,現代漢語是“溫馨”,顯然在這不合適。可以與前文中的“名、靈”相聯系,再者品德只有高下之分,因而可以推測這“馨”字是“高尚”之義。技法結合語境。對于以上兩種方式都無法確定的,運用“境化法”,根據其語境做出一定的修正,使其詞能達意即可。如: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中的“命”不是命令的意思,結合前文,墨子見公輸盤,公輸盤于是請教墨子,所以這里應是“見教”之意。技法虛詞實用。在文言文中有些虛詞具有實際意義。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武陵人捕魚為業”中的“為

7、”是作為,當作。因此,做字詞釋義只有夯實基礎,掌握一定的推測方法,就能得心應手。考點三:句子翻譯文言文語句的翻譯是在字詞的理解基礎上,進行整體融合的意義再現。不僅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對文言語句的翻譯是掌握全文大意的前提,需要遵循翻譯的“信”(直譯)、“達”(通暢)、“雅”(優美)的原則,多加訓練,做到有備而來。首先,將語句容易理解的地方譯出來,再將現代漢語無法翻譯或不需翻譯之處刪去,突顯出完全不懂的內容。其次,再將不懂之處放到原文中進行揣測,明確其含義。然后,整理翻譯,進行適當的語言組織和必要的語言修飾,做到言意相通,文意流暢。最后,再將譯文放回原文當中快

8、速檢驗,進行必要的修改。在掌握以上各步驟基礎之上,還需掌握如下一些翻譯的小竅門:技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就是落實在每個字、每個詞,意譯只要翻譯句子的大意。當直譯不通再意譯,可進行適當的增減。技法保留專有名詞。對于一些專有名詞如:國號、年號、人名、物名、官名、地名、器具等,可以不用翻譯。技法沒有實際意義的詞一律不譯。在文言文中,有些語氣詞:如“夫”、“蓋”、“ 若夫”;有些無實際意義的虛詞如:“了”、“者”、“也”、“焉”等,都不用翻譯。技法還原特殊句式。如有些倒裝句可先將語序調換之后再譯,省略句需補充省略的成分。如:“駢死于槽櫪之間”調整為“于槽櫪之間駢死”,“見漁人,乃大驚”前面補上“村

9、人”。還有一些固定句式的譯法,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得無乎?”譯為“恐怕吧”、“莫非吧”。對于文言語句的翻譯,只有掌握以上的翻譯步驟和幾點技法,加強訓練,才能游刃有余。考點四:文本分析對文言文的文本分析,主要是在整體閱讀理解的前提下進行的。它所涉及的知識點很多(“考點探究”4),主要考查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及學會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內涵與外延,提高學生的品鑒與個性化閱讀能力。(1)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任何文本材料都包含一定的信息,考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文中所提及的人、事、時、地、言、情等等,篩選或從中提煉所要表述的信息。如(2011年江西省)口技中寫賓客“兩股戰戰,幾欲先

10、走”,是通過側面描寫表現口技人技藝高超。請找出選文中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這道題毫無疑問應從“側面描寫”這個方面來找,表現解元的驍勇除了正面描寫他的勇猛(“左右鶻擊,大呼,聲振刀甲。”)外,后面的“一大酋驚,墜馬走,眾懼辟易遁去。”便從側面加以烘托其英勇表現的句子。(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這就是要求在閱讀時能對文中信息時行提煉和綜合,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推理與判斷,能夠歸納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論點的依據、文章整體的內容、作者寫作的主旨和表達的情感、態度和你所獲得的人生啟示等。如(2011年蘭州)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其

11、實,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所以這表現了他當時是感到非常的愉悅與快樂。(2011年福州)馬生的學習條件十分優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艱”的求學經歷告訴他有何用意? 將自己求學的條件與馬生相對比,以此來更加激勵馬生。因而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勉勵馬生要珍惜眼前優越的學習條件,以讀書為樂,勤奮學習。內容較多不一一贅述,總之,對于這一考點可從這么幾個方面入手:要點一:從文章標題入手,有的標題即是中心事件。如唐雎不辱使命。要點二:注意不同文體的歸納方法。敘事性的要說清人物和主要事件;議論性的要重視文章中心論點;說明性的要說清說明對象及其特點。要點三:留心標志性的語句。如中心句、過

12、渡句、總結句等。要點四:結合作者的個人背景、寫作背景、個人情感、態度來歸納。(3)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對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征進行概括,評價人物、對比分析或對其發表看法。對人物的分析主要從人物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及作者的情感傾向性上加以把握:技法:從人物記敘、描寫中總結。這主要是指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人物在文中所做的事如何,對人物的描寫是怎樣的,從而這些記敘和描寫體現了作者對這一人物的直觀評判。技法:直接表明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時在文中作者會直接把自己的個人情感傾向傾注在人物身上,對其進行評價。或褒或貶,有時亦兼而有之。技法:對于沒明顯詞句進行評價的,可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來加以把握,對

13、人物進行加以個性化的剖析,深入挖掘人物的歷史或現實意義,以及對自身修養的人生啟示。考點五:語句鑒賞鑒賞一般從文言語句的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方面著手,從中對其所傳達的文章主旨、情感態度有何作用,或者僅從其語言特色(語氣、寫法、結構)來進行品析,從而提高對文言文的審美鑒賞水平。首先應明確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和寫作手法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的藝術效果。其次,對文言語句的特色品味需要準確掌握,并能與現代文相區別。最后,學會從問題的提問方式入手。一般題型如:(1)文章(某段)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表達方式或修辭手法),有何作用?(2)文章在語氣(寫法、結構)上有何特點?(3)文章中的某個句子(詞語)

14、有何作用?(4)試分析某一詞語的妙處?等。如(2011年安順市)第14題:請結合選段內容,簡要分析第、 兩段對第 段的作用;(2011年襄陽)第15題:文章的寫法是為表情達意服務的。甲、乙兩文都采用了 的寫法,甲文通過為陋室作銘表明自己的抱負和情操,乙文則通過 表達自已的節操,兩文都寫得較含蓄。(2011年南昌)第15題:概括選文中描寫浙江之潮的幾個場面,并說說寫法上有什么特點。以上各題可分別從其不同的提問角度,運用所掌握的鑒賞方法加以分析。在此,特別提示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有這么兩點:一是散文式以散句為主,表達簡潔清晰;一是駢文式多用對偶,語言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考點六:啟發思考此考點其實更多地

15、融入到了考點四、考點五當中,不作累述。但有一種趨勢,就是與現今的有關素材加以聯系,要求學生學以致用,加以變通,形成個性化的獨立思考與解讀。總而言之,考點四、五、六其實與現代文的閱讀大致相同,因而學生在掌握其閱讀方法時可進行遷移,進行必要的聯想。【溫馨提示】進行文言文復習,除了掌握必要的解題方法外,更多地需要平時對課內的文章進行誦讀,加強語感的培養,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句,掌握必要的文言語法現象,而且進行適當的課外訓練,因為對文言文的考查已涉及到課外的素材,雖難度不大,但在課內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課外閱讀訓練能更有效地提高技能,提高中考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還有一點,平時有空閑不妨讀讀原文

16、的四大名著,對文言文閱讀能力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知識歸納】文言實詞語法現象:1. 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這兩上字互相通用,讀音相同相近,并沒有意義的聯系。如“選賢與能”,“與”通“舉”。2. 一詞多義。這在古漢語中是常見的,因為古漢語以單音節為主,一個詞有幾個不同的義項。但它們之間又往往是有關聯的,一般由本義轉移至引申義。如:間:中間。“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介入、參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隔開。“遂與外人間隔”摻雜。“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秘密,暗中。“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3. 詞類活用。在古漢語中,有些實詞會因一定的表達需要,在句中改變它原來的詞性。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A

17、、 名詞作動詞。如:“鞭數十,驅之別院”中的“鞭”本是名詞“鞭子”活用為動詞“用鞭子打”。B、 名詞作狀語。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C、 動詞作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出”、“入”動詞活用為名詞“出產的東西”。D、 形容詞作名詞。如“披堅執銳”中的“堅”、“銳”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堅硬的盔甲”、“銳利的武器”。E、 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中的“勞”、“餓”意為“使勞累”、“使饑餓”;“稍稍賓客其父”中的“賓客”意為“把當作賓客”。文言基本句式:1. 判斷句。表示主謂之間的關系,翻譯時加上“是”。常見句式有:“者,也”。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也”。如:夫戰,勇氣也。“,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外,還有“則”、“乃”、“皆”、“俱”等表示判斷。2. 省略句。文言文經常在不影響表達的情況下,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譯時應將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省主語:(村人)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省謂語:一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