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唐代登高詩的文化闡釋與解讀引言登高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登高詩就是指描寫詩人在登高過程中所見所 感的詩,或寫景敘事或抒情言志,登高有登樓、登閣、登臺、登山、登塔等多種 形式,“登高”可以是實際的“身登”,也可以是依靠想象進行“神登”。狹義的 登高詩不是簡單地寫景、吟詠唱和,往往是托物言志、觀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 自身的物我關系、對社會和人生作廣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覺或不自覺的用心,其主要旋律是表現思鄉之情、身世之痛與個人的滄桑之感以及國家之恨。登高,最初在上古時代是一種“望山川而祭”的宗教祭祀行為。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君子登高必賦”的觀念被列為士大夫必須具備的九種才能之一,“登高”首次被賦
2、予了文學價值,這個觀念也頗為文人推崇,“登高”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已經演變成日常生活中一種很普遍的高雅文化活動, 成為了文人展示文才的重要舞臺。 后來農歷九月九日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隨著登高活動的發展,登高詩也隨著發 展。先秦時期的詩經、離騷中,登高文學已經有了萌芽,秦漢時期已經出現了 完整的登高詩,魏晉南北朝時期,登高文學的主題思想進一步深化,發展到唐代 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來看,登高詩已經發展成熟。據學者統計,僅全唐詩 中就有2000多首登高詩,唐代的登高詩有著豐富的情感價值、較高的審美趣味, 但在傳統登高文化孕育下的唐代登高詩,在政治、經濟、文化、文學繁榮下的唐 代登高詩更有著廣博深厚的文
3、化內涵和意蘊, 登高詩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而且是 文化的一種表現和反應,下面僅從三個方面對唐代登高詩進行文化闡釋 和解讀。羈旅漂泊,思親懷鄉一一生命的漂泊與心靈的安頓(結合登高望遠,心瘁神傷P55修改、唐代登高詩:思 親懷鄉)唐代登高詩中,有一類詩的內容描寫羈旅漂泊,游子思親懷鄉之作, 這類詩有的是節日登高之作,有的是非節日登高之作,但同樣是抒發漂泊在外,孤苦無依、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感時傷懷,從詩人的吟嘆之中,我們可以看出游子在外的漂泊與對家的渴望,安定的渴望以及生命的安頓。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一般認為它始于漢代。唐代時統治者非常重視重陽節,將它與寒食節、上巳列為三節令。重陽通
4、常有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等習俗,相傳可以驅災辟邪。唐代重陽登高活動參與的人數很多,不分男女老少都很喜歡這個活動,但恰恰是這樣濃厚的節日氛圍往往成為在外漂泊的游子的致命傷在節日之中他們的思念之情也就異常的濃厚,孤苦無依之感也異常的放大:“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每每到了前一句交代了自己自己一人獨自在異鄉的情況,那時他一個人在長安漂泊。寫的,而是筆峰一就更加思念親人,但作者卻沒有說自己怎樣思念親人,重陽節這種團聚的日子, 一定會少了他這個兄弟而掛念的。轉轉到另外一個空間,遙想兄弟們都在高山上游樂的時候,字里
5、行間充令他難過的不只是只身一人漂泊在外的孤寂更是家中的兄弟少了他而惆悵不已,:之一的王勃蜀中九日登高滿了對兄弟的關懷與熱愛,充滿了濃濃的親情味。“初唐四杰”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抒發了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鄉他席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望鄉臺”三字道盡了了漂泊之情,看似詩人因重陽節登高觸景生情,有濃厚的思鄉之情,歸家的渴望躍然紙上。對鴻雁無理的責備“我想北歸卻歸不得,你為什么還要南來呢? ,白居易九日登巴臺這幾首,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韋莊的婺州水館重陽日是也都是重陽日寫的登高詩,道盡了生命的漂泊與對家鄉的思念與渴望。被稱為登高詩絕唱,抒發游子漂泊之情的還有很多,除了重陽日登高詩以外的
6、登高詩中,“花近高樓傷客心,中,登樓百年多病獨登臺憂國憂民之作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長年。這兩首詩中兩個“客”字描寫出了杜甫老病漂泊他鄉的狀態。萬方多難此登臨”,如影隨形。登高遠眺更覺孤獨冷清,異地漂泊,身如浮萍,思鄉之情“剪不斷,理還亂”在遠眺中托寄私募之心和惆借登高念親懷友,歸思難收,登高便是其寄托思鄉的最佳場所。,何劍麗。悵之情,亦是杜甫登高詩難以割舍的情結。杜甫的登高詩中國古代社會自從夏朝以來就以家庭為單位,家始終是在外游子溫暖的港灣,無論是在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在唐代,在儒家家庭倫理強調“孝、慈、悌”觀念下,家家便是詩人的根,但是漂泊的游子總是因為學業功名或其他原因
7、而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庭、游子總是希望生命的漂泊鄉,每到節日登上高處,往往會想起家鄉,漂泊之感便油然而生。有終點,漂泊的生活得到安頓。(盛唐兩首詩解讀)登高望遠,抒懷勵志一一泰山之志,P30)杜甫登高詩及人文底蘊向上與超越( ,就是“念天地之悠悠,縱觀唐代的登高詩,不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愁”為主線的,登高詩往往是詩人有意識的排遣憂愁和,是典型的以“悲”獨愴然而涕下”,但是登高往往會使詩人“興盡悲樂游原不適的,李商隱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來”或“愁上加愁”但是登高詩中有兩首 盛唐之作杜甫的望岳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卻一反登高詩的愁態,他表達出了盛唐詩人的 泰山之志,更體現出了盛唐
8、詩人的生命精神,望岳和登鸛雀樓這兩首詩都以富有“只有站得高,才能更是盛唐時代精神的體現。望得遠”的哲理而流傳千古,但是它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卻更為豐富。,胡曉明先生的 望川之月這本書中所說的孔子的泰山之志是“不關于“泰山之志”,是向上伸長的精神欲求,無限向上的伸展精神,是遠大的抱負,是一斷奮進,奮力向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種生命的精神境界。最能表現孔子泰山之志的即是孟子.盡心上,杜甫的望岳一首是寫望泰山的詩,全詩沒有寫“望”字,但卻句句登泰山而小天下”,作者因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而產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強烈欲望與決寫“望”心,寫出了 詩人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
9、的朝氣。最后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與“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所表達的是一種不斷 向上,不斷超越的積極進取的生命精神,即所謂的“泰山之志”。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前兩句寫景遠景、近景相結合;第一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遠處一望無際、綿亙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中徐徐降落,這是寫遠景、 由東向西、天空景;第二句寫目送樓前下方奔騰咆哮的黃河,一瀉千里、滔滔滾滾向東歸入大海,這是寫近景、由西向東、海景;這兩句詩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中,使畫面顯得特別廣闊和遼遠。作者的目力所及已經達到天邊的盡頭
10、,由此可知作者已經站在一定的高度,但是作者卻不滿足于現狀,想要看得更高更遠“欲窮千里目”唯一的辦法就是“更上一層樓,“欲窮”和“更上”這兩個詞飽含了希望與憧憬, 寫出了詩人一種無止境的探求與愿望,不滿足于現狀,這首詩里有詩人積極向上進取的精神,有高瞻遠矚的胸襟,雖然不必是登泰山詩,但是“泰山之志”顯而易見,讀后使人眼界開闊,使人 受到鼓舞,從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望岳和登鸛雀樓所表現的不僅是一種“泰山之志” ,更是表現出了盛唐詩人高遠開朗的 胸襟,自信豁達,昂揚的精神風貌和積極入世、進取的時代精神:望岳這首詩是杜甫寫于唐玄宗開元三十三年即735年,當時詩人到洛陽考進士結果落第了,于是在齊魯一
11、地漫游,這首詩就是期間寫的,結合寫作背景,考試不第,作者的心情應該是很沉重的,但是作者不提此事也不顯悲哀神色,而是被泰山的景色深深吸引,并表明自己的決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中國古代士人往往喜歡高山,把山的高大海的遼闊比成自己的胸懷, 但作者卻想登上泰山“一覽眾山小”,表現了作者胸懷的博大。泰山是我國的“五岳之尊”,泰山不僅景色秀麗,更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精神,又被稱為“仙山”,封禪,求仙,游觀,最出名的是“封禪”,“帝王封禪是至高權力的體現,是天之子的殊榮,詩人往往只能遠遠觀看,唐人李 義府在禹州遙敘封禪 就寫了只能遠望,不能參與的悲哀。也有的詩人將泰山比作政權的象征, 登泰山,隱約地表
12、達了他們對仕途的向往,”山與中國詩學 P114。所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出了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代表了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盛唐時代精神的概括。登鸛雀樓也是盛唐之作“聯想到生當一個令人振奮的盛唐時代,他心里一定涌滿了蓬蓬勃勃的激情,躁動不安的激情;他不滿足,雖然不一定知道為什么不滿足;他似乎覺得眼前的空間,依然不足容納他洶涌的熱情;”望川之月P81胡曉明。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 進取精神。 P172史二唐代三百年間,思想采取兼容的態度。以儒為主,兼取百家;從立國之本來說,儒學 是基礎;儒、
13、釋、道的思想兼容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點,在政治運作方面,在人才選拔與使用方 面,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土人入世,致君堯舜,建功立業,持儒家入市的進取精神。儒家思想 的影響,給唐文學帶來了進取精神。P168史二唐代士人對人生普遍持一種積極地進取的態度。國力的日漸強大,為土人展開了一條 寬闊的人生道路。由于國力強大,唐代士人有著更為恢弘的胸懷、氣度、抱負與強烈的進取精神。P169唐代士人功名心特重,安史之亂以后,雖有所變化,晚唐而漸見纖弱,但積極入世的總趨 勢并未改變,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學上來,便是文學中的昂揚情調。三、唐代登高詩中以儒家思想為底蘊的生命意識流露和責任感的表現(一)唐代登高詩中
14、作者往往會將自己置身于無窮無盡的時間或廣大的空間之中,如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王勃的:“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孟浩然的:“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些猶如“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的喟嘆,他們把時間的無限和生命的短暫結合在 一起,有著時不我待的生命緊迫感,要應該惜時進取,為自己的抱負、兼濟天下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現實卻往往相反,所以作者往往會抒發身世之悲,懷才不遇的感慨,這種感慨就是以儒家 思想為底蘊的生命意識的流露。 .唐代三百年間,思想采取兼容的態度;在政治運作方面、 在人才選拔與選用方面,儒同
15、時也促使得唐代的文人士子更加注重個人道德的修養、家思想占統治地位, 才能的砥礪,所使他們更為強烈的追求個體的生命價值,從而在唐代逐漸形成了儒家的倫理生命價值觀。他們主謂的儒家倫理生命價值觀就是生時積極進取,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然而,中生命意識張通過積極的建功立業來實現超越死亡的目標即“立德、立言、立功”“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在唐代登高詩中往往是悲歌。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是一首登高懷古詩, 生命短暫地痛悟不言而喻,然而真正讓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作者“獨愴然而涕”下的原因是:才不 見用,一腔抱負成為泡影,像燕昭王那樣賢明的君主他的遠陳子昂受儒家影響較大,“千里馬常有
16、而伯樂不常有”見不到了自己是生不逢時的,O,他有著千里馬的志(感遇詩其十九)大政治抱負是儒家的“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然而在有限而短暫的生命一瞬里,眼前的這個時代卻沒有伯樂,向,”這些思由此可見作者獨愴然而涕 下的原因是生命價值沒有實現。 宇宙意識,人生有限的悲劇意識,前望后的歷史感悟,壯志難酬的憂患意識,從文化來源來看,都是儒家意識,儒家精 陳子昂雖然仕途坎坷、寵 漢語詩歌 文化學楊仲儀著)。神。(辱沉浮沉卻始終保持著儒家人格修養 的耿介浩然之氣。孟浩然的與諸子登覘山:“人事有代謝,往 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這也是一首悼古傷今
17、的登高詩,詩中運用了 “羊公碑”的典故,據晉書.羊祜傳記載西晉名將羊祜鎮守襄陽時,游遠望如我于此山,與同游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后襄陽百姓為他建碑立廟。孟浩然登上此山見 到羊公碑就自然想到羊祜,政績顯赫的羊祜仍有“皆湮滅無聞” 的悲嘆,自己更是什么都不是了,羊祜以羊公碑傳世,而自己仍兩人對比不免增加感傷之情死后難免湮滅無聞。然是一介布衣,卻一生不得志以隱士讀罷就淚沾襟了。孟浩然早年有用士之志,終,他因“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而被唐玄宗放還,仕途一直困頓,四十歲科舉不第。此詩就是他求士不遇心情苦悶而作,
18、“皆湮滅無聞”這恰好是孟懷古傷今抒發自己空有抱負的感慨,“君子疾沒世而名衛靈公 中有子曰:浩然的真實寫照,論語.。就是說君子最忌諱離開人世時悄無聲息, 不能揚名于不稱焉”想 要在有生后世,孟浩然在此詩中的感慨與儒家思想相吻合的。 之 年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揚名于后世,然而在這短暫的時光里。中是難以實現的,此生便注定腐朽,于是便忍不住“淚沾襟” 城 上高樓接大“唐詩人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驚 風亂蠅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共來百粵文身地,猶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自音書滯一方。這首詩是寫給四位共患難而天各一方的朋友, 也抒發了被貶詩中不僅有對同自身際遇相同
19、的友人的關切之情, 的憤怒和壯志難伸之情。李商隱夕陽樓寫于唐文宗大和九年搟被貶,義山曾投靠他,對他有知遇 年秋天,作者知己蕭835 “欲之恩,作者登上夕陽樓,抒發了無依無靠前程未卜之嘆,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寫生了自身的處境和對自 身前途命運的擔憂,這也是生命價值追求得不到實現的悲嘆。李商隱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安定城樓游。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作者運用了王粲、賈 誼的典故,用他們的身世遭遇與自己的遭遇有相似之處,仕途受阻、人生不得志的情 賈生垂淚,王粲遠游寄托了自己,懷遭到一些人的讒傷,但并不氣餒,反而鄙視和嘲笑讒佞的小人的堅定胸懷,充分地體(o現了作者青年時期
20、的高遠抱負和奮發精神, 詩反映了封建社會里才志之士的積極向上思想,既懷著恬淡的心情,又有擔當事業的志氣,這與 杜甫的胸襟懷抱,極為相似,因為王安石也從這兩句詩中 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擊節稱賞。這是第二層。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負。作者的遭遇雖然困頓,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減損。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時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踐,“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見史記貨殖列傳)。意謂,自己早有歸隱江湖之志, 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轉坤之時,頭飄白發,身入扁舟。永憶江湖,)即懷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業之志。(二)然而登高詩中不僅僅是抒發身世之悲懷才不遇,還有著以儒家思想為底蘊的責
21、任感的表現,這種責任感表現為憂國憂民或憂君。這種責任感的表現首推杜甫的登高詩, 杜甫的登 高詩很好的把個人身世遭遇和憂國憂民思想緊密結合在一起,杜甫出生于一個時代“奉官守儒”的家庭,自幼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正 統儒家思想的熏陶,是一個地道的儒者“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漢。他的高度責任感在登高詩中表現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忠君愛國、憂國憂民憂己,而憂己往往是最后的,孟子強調“古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然而杜甫身上有著 窮達如一的品格,不管在不在位都謀其政,大有孔子“知其 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杜甫登高詩中往往有“朝廷”“社稷”“盜賊、盜寇” “戎馬” “兵
22、戈” “嘆世” “蒼生”等字眼:“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盜寇莫相侵”(登樓)“朝廷醉眼中”(九日登梓州城)“汲黯匡君切”(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西閣口號(“社稷堪流涕,安危在運籌”“時危關百慮,盜賊爾猶”(西閣夜)“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白帝城最高樓)“再光中興業,一濟蒼生憂”(鳳凰臺)杜甫的登高詩大都作于安史之亂以后,此時詩人的生活是四 處飄蕩的,隨時寄人籬下、貧病交加,然而詩人卻沒有把個 人的苦難和壯志未酬置于詩歌中心,而是時時心系國家安危, 關心民生疾苦、以天下為己任,對國家和人民有著深切的關 懷。如鳳凰臺一詩因鳳凰臺聯想到歷史上的明君西伯侯, 并抒發自己的抱負,然而他最關心的還是國家的前途命運, 希望國家能繁榮昌盛,人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再光中興業, 一濟蒼生憂”。登岳陽樓一詩寫于 768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計算機科學核心知識試題及答案
- 法學概論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融試題及答案
- 山東省威海文登區四校聯考2025屆七下數學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信息處理技術員考試復習問題集試題及答案
- 增強班級合作意識的工作措施計劃
- 法治文化的內涵與外延試題及答案
- 班級理論知識競賽的組織與實施計劃
- 企業治理與決策科學的總結計劃
- 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的策略計劃
- 基于數據分析的急診業務提升計劃
- 【MOOC】理解馬克思-南京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JGT266-2011 泡沫混凝土標準規范
- 各種面試方法詳解
- 窄線寬光纖激光器研究俞本立
-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第五、六單元測試題及答案
- 常用H型鋼理論重量表格
- 浙江省溫州市2022年初中科學中考試題及參考答案
- 臨檢、免檢、微檢 知識點整理
- 食品經營操作流程圖
- 排樁+錨索深基坑安全專項施工方案
- 德州信息技術中考備考樣題4綜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