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融天下——淺探客家文化產業建設_第1頁
“客”融天下——淺探客家文化產業建設_第2頁
“客”融天下——淺探客家文化產業建設_第3頁
“客”融天下——淺探客家文化產業建設_第4頁
“客”融天下——淺探客家文化產業建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客”融天下淺探客家文化產業建設 周杰客家是中國古代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向長江以南遷徙的 漢族分支族群之一。據悉,目前全球大約有7000多萬客家人分布 在世界各地??图胰藲v經華夏文化的陶冶,中原動亂的磨礪,千 里跋涉的艱難,開埠創業的奮發,創造了中華文化史乃至人類文 明史的奇跡,這就是千百萬人歷經千年,分散于全國各地乃至世 界多國,仍然頑強地保持著獨特的文化傳統,自成民系。晩晴愛 國詩人黃遵憲乙亥雜詩曾對客家民系有過詩意般的描述:“隼 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存五代 前”,記述的正是客家先民離開中原故土,歷盡艱辛和苦難遷居 贛閩粵,進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發展的史實。盡

2、管所處環境大多位于偏僻的山區,但是勤勞的客家人在貧 瘠的土地上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图椅幕窃诼L的 歷史發展中,中原漢族文化與贛閩粵相交地帶土著及畬、瑤等少 數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 在多元的客家文化資源中,既包含著許多物質文化遺產,如土樓、 圍龍屋、古村落、古廊橋等等,更有大量的“活態文化”,如客 家山歌、采茶戲、傳統工藝、民間民俗和廟會節慶活動等等,它 們與客家方言共同構成了客家民系的文化載體,是客家人心中最 重要的文化符號。近年來,文化產業化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朝陽產業”, 得到了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也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各地 對于客家文化

3、的研究,已經不再局限于對過去文獻、歷史的考證, 文物的留存和風土文化的記錄,開始將目光投向客家文化資源的 開發利用與整合保護上。從各地舉辦的客家文化研討會和高峰論 壇活動中可以看出,客家文化產業建設問題倍受關注。簡而言之, 推動客家文化產業化發展,就是要通過產業化手段以及合理的商 業運作和包裝,使客家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實現客家 文化與產業經濟的良性互動。當前,如何打好手中的“客家牌”, 深入發掘整合特色文化資源,引領客家文化走向世界,已經成為 一項重要課題擺在了客家文化產業建設者們的面前。作為客家人的大本營,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涵蓋江西 省的贛州,福建省的龍巖、三明,廣東省的梅州

4、、河源、惠州、 韶關等大部地區,集中了 46個純客縣,是目前客家人最主要的 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個城市氣質 和內涵的體現。在這為數眾多的客家屬地中,又以贛州、龍巖(汀 州)和梅州三地最為突出,它們以“客家文化”為依托,結合各 自城市特色及發展趨勢,將客家文化元素主動融入到如火如荼的 城市建設當中,進而開創出一條切合實際、富有創意的客家文化 產業化道路?!翱图覔u籃”贛州,下轄純客縣有17個之多,是南遷客家 人結束顛沛流離開始新生活的首站,被譽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塊熱土。贛南地區客家文化資源豐富,積淀深厚。在推進客家文 化產業發展的進程中,贛州按照“根植歷史,著眼現實,引

5、領未 來”的原則,深入發掘和整合客家文化資源,以民俗文化作為賣 點,激發文化消費熱情,帶動客家品牌經濟發展,并通過扶持優 化重點文化企業、規劃興建重點文化園區,培育壯大客家文化產 業。贛州有很多民俗文化,如贛南采茶戲、興國山歌、定南瑞獅、 石城燈彩、上猶九獅拜象、龍南香火龍等,至今還保留著原汁原 味的客家民俗風情,具備不錯的市場開發價值。贛州將這些民俗 文化展示與“五龍客家風情園”等旅游開發項目結合起來,并充 分調動當地群眾參與開發利用客家文化資源的積極性,激活民間 資本,引導和鼓勵客商出資金、農民出資源,合作發展“農家樂”, 經營銷售傳統土特產,推廣客家特色飲食,開發文化旅游產品, 形成了一

6、條較為完整的客家文化旅游產業鏈,讓外來游客想來又 留得住,充分感受客家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擁有376座客家圍 屋的龍南縣自2009年首次開展“客家文化年”活動以來,通過 客家文化系列活動,積極打造“中國客家圍屋第一縣”客家文化品牌。在“客家文化年”系列活動中,龍南主打客家圍屋文化,將不同風格特點的屋“量身”定位,推出以客家米酒為主題的“客家酒堡”漁仔潭圍,以小巧精致著稱的“畫家驛站”沙壩圍等類型各異的圍龍屋,為客家代表性建筑圍龍屋揭開了神秘的面 紗。此外,龍南還舉辦采茶劇團送戲下鄉、客家美食節、客家圍 屋形象大使選拔大賽、“關西妹仔”評選和特色民俗民風展示等 活動,文化活動浪潮此起彼伏,將客家

7、文化和客家精神展現得淋 漓盡致。汀州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無奈時過境遷,現在已 經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原來的汀州府下轄寧化、清流、歸化、 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八縣,現在分屬福建三明市和龍 巖市管轄。因汀州的歷史主要源于“客家首府”長汀,所以本文 僅對現龍巖市境內的客家文化產業建設做簡單概述。龍巖地處海 峽西岸經濟圈,在客家文化產業發展中具有對臺的區域優勢?,F 居臺灣的客家人超過400萬,占島內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客家文 化是海峽兩岸客家人聯系的精神紐帶,出于對客家文化身份的自 我認同,海峽兩岸客家團體交流日趨頻繁。為發揮客家文化的獨 特優勢,提升客家文化在海峽兩岸的影響力,龍巖提出

8、打造“海 峽客家"區域特色文化品牌,開啟客家文化系列活動,盡顯兩岸 同胞深情:大型原生態客家風情歌舞劇土樓神韻在大陸各地 及臺灣巡演,受到各地群眾的關注與好評;海峽客家旅游歡樂節、 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和“世界客屬公祭客家母親河"等大型活 動大放異彩。各客家縣也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海 峽客家"文化交流平臺。永定縣抓住客家土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的難得機遇,做足客家“樓"文化;上杭縣突出客家族譜、客家 宗祠、入閩始祖等方面的優勢,做深客家“根”文化;武平縣發 揮兩岸客家人共同信奉的保護神“定光古佛”發源地的獨特優勢, 做大客家“佛”文化;長汀縣作

9、為“客家首府j重點從其曾為客家區域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歷史地位,做強客家“城”文 化;連城縣把握客家民居保存完好、客家民俗多姿多彩的特點, 做好客家“旅”文化。同時,龍巖還把客家文化產業建設與“紅 色文化”元素巧妙結合起來,充分發掘革命老區“紅色資源”, 持續打造以古田會議為重點的紅色旅游品牌,并將文化基礎設施 建設作為提升文化品牌的重要載體,開工建設古田會議紀念館、 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和上杭客家緣文化中心等項目,使"紅色客 家之旅”成為龍巖旅游乃至福建旅游的一塊"金字招牌”。地處粵東北山區的梅州,是首個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大 陸城市,率先提出了 “世界客都”的城市定位

10、,是客家文化向外 傳播的核心區。近年來,梅州堅持以弘揚客家文化為重點,致力打 造“客都”城市品牌,先后投入資金近15億元,建成中國客家博 物館、葉劍英紀念園、客家藝術中心、市山歌劇團、廣東漢劇院等一批標志性文化工程,對客家龍屋和古村落進行重點保護;連續舉辦多屆中國客家山歌旅游節,展示客家文化藝術;成立嘉 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建成廣東省客家文化研究基地這些項目 都已成為梅州文化對外展示的窗口。在梅州著力構建全球客家人 的心靈家園和建設客家文化產業城的眾多舉措中,又以“客家文 化生態保護"和“客家文化生態旅游”項目做的最為出色。在客 家文化生態保護方面,梅州積極創建中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

11、 對10大類196個“非遺”項目進行整體性保護,并啟動客家圍龍 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10年,由國家文化部批準設立的國 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式在梅州掛牌成立,這是廣東第 一個、全國第五個國家級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不但標志著國 家對梅州作為客家文化核心區的肯定,也充分反映了客屬地區對 梅州客家文化所表達的強烈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認同;在客家文 化生態旅游方面,梅州與廣東省旅游局共建“客家文化生態旅游 示范區”,傾力打造“雁南飛”客家茶園文化景區,在短短十幾 年間,雁南飛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變成了人頭攢動的 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驚艷一時,被稱為“雁南飛現象”。如今, 似雁南

12、飛一般“文化+旅游”的模式已經推廣開來,梅州依托古 村鎮、古建筑和歷史文化名人故居開發旅游,建成三河鎮、百侯 鎮、茶山村等鄉村旅游新熱點,以及黃遵憲紀念館、丘逢甲故居、 張弼士故居等旅游景區。花費30億巨資打造的“客天下”更是 以全國首個旅游產業園的姿態亮相。其中,洋洋萬言的客家賦、 反映昔日客家墟日民俗風情的客家墟日圖從歷史層面描繪出 客家文化的流變,帶領游客感受嶺南千年的時光交錯和歲月變 遷。這些將客家文化元素與旅游結合起來的新景點,在為梅州增 添亮麗文化名片的同時,也正在實現梅州從文化優勢向經濟優勢 的轉變。盡管當前各客屬地區在推動客家文化產業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綜合來看,仍存在“

13、山頭眾多”難成整體、“同根 同源”同質競爭嚴重、客家人文氛圍不夠濃郁等系列問題。首先, 客家人“山頭眾多"難成整體,是發展客家文化產業的最大障礙。 且不論分散在海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家人,即便是今天我 們俗稱的“客家大本營”地區,也因行政區域劃分,而分別隸屬 贛、閩、粵三地,再加上各地市、各縣域經濟利益不同、發展主 張不同,缺乏推廣客家文化的整體策略手段,文化產業發展也沒 有系統性,很難形成一個客家整體,進而發出統一 “聲音”以此 提升民系影響力,引起國內民眾和世界華人對客家整體的關注。 其次,由于“同根同源”的緣故,各客屬地區發展客家文化產業, 無不例外的主推“客家山歌”、“客

14、家民俗”、“客家飲食”、“客家 博物館”和“土樓、圍龍屋特色建筑”等等,產業發展同質競爭 嚴重,缺乏精品意識,很多地方甚至出現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的 現象,沒有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品牌。再則,客家作為漢族的一 支民系,民風民俗本身就帶著漢族文化的烙印,與漢族的其他地 區差別不大。在客家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同時受到現代化生活方 式的沖擊,很多傳統的精髓如服飾、小吃、禮儀、習俗等方面不 斷被簡化、被淡忘,有朋自遠方來已經很難感受到濃郁的客家人 文氛圍。如何借力富有底蘊的客家文化,助推客屬地區文化產業崛 起?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由政府或客家民間 團體牽頭,加強客屬地區區域間的合作,打破當前

15、“山頭眾多” 各自為政的局面,群策群力,實施區域品牌共建,努力形成全球 客家“一盤棋”的整體優勢。通過各種大眾傳媒,對客家文化進 行有效傳播,除了現在已有的客家話新聞、廣播外,還可以進一 步開發宣傳客家文化和特色旅游的網站,創辦客家報紙、雜志等; 拍攝制作客家形象電視音樂作品,在各大媒體展播,提高公眾對 客家的熟識度;在旅游產品推介時,突破行政區域的界限,整合 各客家屬地旅游資源,以客家為整體在中央電視臺展播旅游廣 告,擦亮客家旅游的金字招牌;依托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等現有平 臺,采取新聞發布會、產品展銷和文化節活動等形式,推選客家 文化品牌“形象大使”,集結民俗工藝、文藝文化精品,在全國 各地和

16、全球華人聚集區,巡回演展;推廣客家文化統一品牌標識, 用標志性事件弘揚客家文化,同時各客家屬地政府、機構、企業 在對外宣傳時,統一配合推廣客家品牌形象標識,提升民系自豪 感,增強各地客家人的自我認同。二是堅持項目帶動和品牌帶動 戰略,在“客家文化”大的主題背景下,借助民間、商界、政府 的力量,三者形成合力,加快推進客家文化產業發展。一方面要 全面系統得整合客家文化資源,盤點各類資源分布情況,揚長避 短,進行合理化布局;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客家戰略發展高峰論壇 聯辦機制,交流建設經驗,讓各客家屬地文化產業發展依托優勢 項目有所側重,以此達到分工明確的目的,避免無意義的簡單重 復建設和同質化競爭。三是要重視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珍惜 客家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不僅要保護好原汁原 味、質樸優美的文化特色,同時也要有意識的“去粗存精j夯 實客家文化底蘊,將客家人堅忍不拔、開拓進取、崇文重教的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