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相關讀物1孟子見梁惠王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1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相關讀物1孟子見梁惠王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2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相關讀物1孟子見梁惠王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3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相關讀物1孟子見梁惠王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4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相關讀物1孟子見梁惠王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5-孟子見梁惠王eq\a\vs4\al(1.駕馭相關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自主翻譯文章。,2.分析文章層次,梳理文章脈絡。,3.了解孟子的義利觀,培育主動健康的義利觀。,)亞圣——孟子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父名激,母鄒氏。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現有《孟子》七篇傳世。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其學說動身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見德治。孟子三歲喪父,孟母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中“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國在幾次重大戰役中慘遭失敗,失去了從前的強盛。梁惠王決心重整旗鼓,卷土重來。于是,約在公元前321-前320年,梁惠王“卑詞厚幣以招賢者”,為振興魏國聚集人才。在這種背景下,六十歲左右的孟子,率領門徒,“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孟子·滕文公下》)浩浩蕩蕩來到魏國。梁惠王見到孟子劈口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而孟子游說的目的是要推行仁政,仁政以“義”為思想基礎,而梁惠王講利,兩種思想針鋒相對。因此,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當頭潑了一瓢冷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從《孟子》的記載看,孟子以尖銳的言辭抨擊了魏國的政治,在梁惠王面前表現了獨立的特性和人格。孟子對梁惠王的評論是:這是一位“糜爛其民”的“不仁者”(《孟子·盡心下》)。《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其詳細內容如下:(1)孟子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終。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惜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至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高校》《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并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2)孟子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沖突,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另一方面,主見統治者應當像父母一樣關切人民的疾苦,人民應當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侍候統治者。(3)孟子道德倫理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假如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牢靠保證。《孟子見梁惠王》一文通過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著重闡述了孟子先“仁義”而后“利”的政治思想和策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講“利”,他只是擴大了“利”的內涵,擴大了“利”的效用。他的治國之道,有著長遠的準備,仁義也是“利”,道德也是“利”,這些是廣義的、長遠的“利”,是大利,不是狹義的金錢財寶的“利”,也不只是權利的“利”。假如君主實行了這樣的大利,將仁義用在治國、內政外交上,那么在相互征伐的戰國時代,最終的成功必定屬于這個施行“仁義”的國家,所謂的“利”自然隨之而來了。eq\f(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eq\f(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將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國家得利嗎?”)eq\b\lc\[\rc\](\a\vs4\al\co1(\o(\s\up7(有以:有……的方法。以:連詞,表),\s\do5(目的。利:使動用法,使……得利。))))eq\f(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談‘利’呢?只有‘仁義’就夠了。)eq\f(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得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封地得利?’)eq\f(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士、庶人說‘怎樣使我自身得利?’上上下下相互求取利益,)eq\f(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國家就危急了。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殺掉它的國君的)eq\f(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肯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eq\f(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殺掉它的國君的肯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這些大夫)eq\f(萬取千焉,千取,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eq\f(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假如輕視義而)eq\f(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重視利益,那么他們不奪取國君的地位是不會滿意的。沒有講仁的人)eq\f(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會遺棄自己父母的;沒有行義的人會不顧自己君主的。)eq\f(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大王只要講‘仁義’就行了,何必談‘利’?”)eq\b\lc\[\rc\](\a\vs4\al\co1(\o(\s\up7(何以:即“以何”,憑什么。交:),\s\do5(交相,相互。征:求取,追逐。))))對應學生用書P13一、識字注音1.弒其君(shì)2.千乘之國(shèng)3.不饜(yàn)二、一詞多義1.征eq\b\lc\{\rc\(\a\vs4\al\co1(①上下交征利求取,追逐,②問征夫以前路《歸去來兮辭》出行,③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促織》征收))2.危eq\b\lc\{\rc\(\a\vs4\al\co1(①而國危矣危急,②危樓高百尺《夜宿山寺》高,③正襟危坐《赤壁賦》端正))3.遺eq\b\lc\{\rc\(\a\vs4\al\co1(①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遺棄,②小學而大遺《師說》拋棄,③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讀wèi,賜予))4.利eq\b\lc\{\rc\(\a\vs4\al\co1(①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使……得利,②蚓無爪牙之利《勸學》銳利,③初一交戰,操軍不利《赤壁之戰》順當))5.焉eq\b\lc\{\rc\(\a\vs4\al\co1(①萬取千焉語氣詞,啊,②風雨興焉《勸學》兼詞“于此”,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代詞,哪里))三、古今異義1.千乘之國國eq\b\lc\{\rc\(\a\vs4\al\co1(古義:指諸侯的封地。,今義:指國家。))2.千乘之家家eq\b\lc\{\rc\(\a\vs4\al\co1(古義:指大夫的封地。,今義:一般指家庭,人家等。))四、詞類活用1.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得利)2.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名詞活用作動詞,講仁義之道)3.不遠千里而來(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遠)4.茍為后義而先利(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先)五、辨識下列文言句式類型并翻譯1.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句式:推斷句,“必”有推斷意味。譯文:殺掉它的國君的肯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2.何以利吾國?句式: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以何利吾國”。譯文:怎樣使我的國家得利?六、名句積累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2.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3.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對應學生用書P13eq\a\vs4\al([語句研讀])1.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解讀]梁惠王一見孟子,就急不行耐地問孟子此來能否“有以利吾國”,是十足的好用主義意識,也暴露了他企圖行“霸道”,荼毒生靈以逞個人之志的思想。這正是孟子所反對的,所以引起孟子的反感。這也是孟子一番游說最終失敗的緣由。2.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解讀]孟子對利欲熏心的梁惠王毫不客氣,一句“王何必曰‘利’”封住了梁惠王的錯誤話題。“亦有‘仁義’而已矣”則將對話引到自己的軌道上來,牢牢駕馭了話語權。這是孟子強悍人格的體現。下面孟子用三個“何以利”指出梁惠王思想的危急之處:如此會危及你的國家的平安,何談去折服其他國家呢?這樣擊中了梁惠王的軟肋,使他短暫放棄自己的想法,將思路轉到孟子的思路上來。這體現了孟子超群的論辯藝術。eq\a\vs4\al([問題探究])1.孟子對“利”有怎樣的相識?他是怎樣引導梁惠王棄“利”言“義”的?[明確]在孟子看來,只顧追求“利”就會忽視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育,國君失國、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亂的問題都是因為“交征利”而引起的。于是,在這段與梁惠王的對話中,孟子高舉“仁義”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辭,然后詳細陳說“利”字當頭的危害,再輕輕點出“仁義”的效用,最終重申梁惠王應當講求“仁義”,而舍棄“利”。2.孟子的“義利觀”,到今日還有沒有現實意義?[明確]在孟子看來,只追求利益,會使人忽視對道德的完善和培育,使行動失去合宜的準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由此可見,利對人的誘惑是非常巨大的。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個人的“利”,只要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并且和集體、國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樣,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對社會也是有好處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多指的是“權力”和“金錢”等,許多人獲得了許多物質財寶,但是精神空虛。對這樣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話,無疑是一味“醒悟劑”。孟子的“義利觀”對于我們今日公民的道德規范建設,也很有借鑒意義。3.孟子的文章雄辯滔滔,氣概奪人,試從文章的章法、語言等方面談談這篇文章的藝術特點。[明確]其一,講究章法。針對梁惠王對“利”的關切,孟子首先用“仁義”當頭擋住;中間先指出舉國上下只知道追求“利”會使國家有危急,再詳細陳說危急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說足說透。所以,接下來的兩個排比句雖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輕輕點出“仁義”的好處,但很具有勸服人的效果,一瀉千里之勢至此結住,有四兩撥千斤之效。最終用和開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