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5年高考歷史對標考點: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分。1.中原地區盛產糧食、麻、絲及手工制品,而農業的發展則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馬等);北方草原地區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產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手工制品等。草原絲綢之路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這可以用來說明()A.草原絲綢之路的基礎條件 B.“皮毛路”和“茶馬路”相互輝映

C.草原地區最早形成茶馬互市 D.農耕文化劇烈地沖擊了游牧文化2.下表所示為部分學者搜集的有關新疆“坎兒井”的資料。據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論是()資料來源相關內容文獻比對“坎兒井”在維吾爾語和古波斯語中的讀音和拼寫方式完全相同《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大宛人曾求助“秦人”傳授“穿井”之法,修建地下暗渠實地調查迄今已知最早的“坎兒井”發現于西亞(公元前8世紀的亞述帝國境內)吐魯番等地“坎兒井”在修筑技術上與西漢關中地區廣泛使用的井渠法除引用水源類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A.大宛成為西漢與羅馬貿易的中介 B.中國的鑿井技術引進自西亞

C.古波斯文化因亞述人入侵而中斷 D.絲綢之路沿線存在技術交流3.秦漢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絲綢之路的1.0時代,這一時代,陸上絲綢之路主要維系了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鄭和又六次下西洋,最遠到達東非,拓展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是絲綢之路2.0時代的開端。促成這種轉變的因素主要是()A.經濟重心的南移 B.明朝對外政策開明 C.航海技術的進步 D.商品經濟的發展4.17~18世紀,隨著茶葉貿易的擴大,英國社會出現了下午飲茶并配以少量進食的做法。至19世紀,該做法逐漸演變為講究社會禮儀的“下午茶”:女士身著飄逸的茶袍、男士身著燕尾服;并有成套配器:茶壺、濾匙、小碟、茶杯、茶葉罐、糖罐、奶盅、三層點心盤與茶匙、個人點心盤與沙漏、茶刀以及夾子等。該材料可用來說明()A.貿易擴大推動社會消費升級 B.茶葉貿易加速茶文化大眾化轉型

C.英國的社會方式日益東方化 D.文化伴隨商品流動在借鑒中發展5.2021年7月,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獲準列人《世界遺產名錄》。泉州承載了“大航海時代”以前人類航?;顒拥臍v史記憶,也是古代東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該項目申遺成功()A.反映了宋元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通

B.凸顯了宋元時期中國經濟居于世界中心地位

C.肯定了宋元中國對近代歐洲社會變革的推動

D.體現了西學東漸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力6.唐代不僅有象征著豐收的絲綢圖案,更有了以豐收命名的絲綢,如“瑞綾”“散花綾”等。散花綾是河北道邢州的特產,“散花”即“撒花”之意,在黃底上撤滿白色的四瓣碎花,寓意為天空撇下了滿天飛雪,瑞雪飛舞豐年到。這反映了()A.中華民族的農耕意識 B.唐代昂揚上進的時代風貌

C.絲織技術的時代轉型 D.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頻繁7.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史料記載,1657年中國的茶葉引入英國,1662年,“飲茶王后”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后,在她的大力推崇下飲茶開始在英國風靡,英國的茶文化拉開序幕。19世紀中期英國人普遍流行喝“下午茶”,英國特色的茶文化不斷的發展。這說明()A.中國文化具有極強的魅力 B.統治者強大的個人影響力

C.英國茶葉種植業規模巨大 D.文化交流過程中互鑒發展8.寶相花紋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吉樣紋樣之一,意寓吉祥平安、如意美滿、繁榮昌盛等。唐代是寶相花紋最為流行的時期,如圖為敦煌寶相花紋藻井(屋頂裝飾圖案),其蘊含了中國的蓮花、牡丹、菊花,歐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亞的葡萄、石榴等形象。這一現象反映了()

A.圖案設計源于藝術想象 B.時人審美趨于世俗化

C.地域文化差異漸趨模糊 D.唐文化在交流中發展9.唐蕃古道上的麗江古城,分布著諸多宗教遺跡。如漢傳佛教的普賢寺、大佛寺,藏傳佛教的福國寺、文峰寺,道教的玄天閣、文昌宮,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還有本地宗教的三多閣。這些宗教遺跡()A.得益于邊疆地區農業的發展 B.表明商路便利了文化交流

C.反映了唐朝開明的文化政策 D.說明主流文化受到了沖擊10.史學家齊世榮說,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也許橫貫亞歐大陸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T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他意在強調()A.帝國擴張推動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 B.戰爭成為文明擴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 D.新航路開辟促進文明的傳播11.北京大學鄧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帶”這一理念,意即陸上絲綢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貿動機,生成為一種高于經濟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態,例如宗教、建筑、音樂、雕像、服飾和語言,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這說明陸上絲綢之路(

)A.形成了高級文明形態 B.側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促進了文明融合發展 D.締造出燦爛草原文化12.1948—1994年,關貿總協定共進行了8輪談判。前7輪談判(1948—1979年)主要圍繞關稅減讓進行。1986—1994年的第八輪談判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貿易談判,談判內容幾乎涉及所有貿易,從牙刷到游艇,從銀行到電信,從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療,談判議題不斷增加。這一現象表明(

)A.貿易自由化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B.全球化對世界貿易體制影響日益深遠

C.各個國家間的經濟利益沖突不斷加劇 D.國際經濟秩序的民主化趨勢顯著加強13.如圖所示是17世紀中期開始流行于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地的一種叫Banyans的最衣,這種最衣鼓剪寬松,具有日本和服的風格,但其名字來自印度,印度南部的紡織工人為迎合法國貴族的消費市場,使用了法國的圖案,為了使服裝有質感,還采用了拋光工藝,這()A.文明交流的被動性特征 B.文明之間互相影響和借鑒

C.文化發展的同質化趨勢 D.印度棉紡織技術領先世界14.考古人員在清理漢代?;韬钅梗ń髂喜╇S葬品時發現多種玉器,經分析,“約240件加工成器中,約70%為和田玉”(5號墓);此外,漆木盒中的蟲草的外形與今青藏地區冬蟲夏草一致;編鐘架構件的鎏金青銅鉤采取了駱駝造型。這些隨葬品()A.是中央直接管理西域地區的有力證據 B.反映南方地區經濟發展較快

C.反映了漢代內陸與邊疆交流較為密切 D.說明中西文化交流歷史悠久15.有學者指出:把漢代開辟的從長安通往西方諸國的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是站在西方諸國的角度來說的,因為大量的漢唐絲綢織物源源不斷地運到那里;站在中國的角度,這條路應稱之為玻璃之路,因為大量的玻璃制品從羅馬帝國、波斯等沿著這條路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該學者意在說明,古代絲綢之路()A.服務于中國貴族對玻璃的需求 B.便利了西方科技在中國傳播

C.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D.加快了羅馬和波斯帝國擴張16.查士丁尼統治時期,為了打破西亞地區對絲綢貿易的壟斷,拜占庭帝國設法獲取中國的養蠶技術和絲織品加工的工藝。至公元6世紀中葉,發源于中國的絲織業,從原料生產到紡織成品這一整套技術完全傳入了拜占庭帝國的統治區。這反映出()A.中國與東羅馬有經貿往來的途徑 B.阿拉伯帝國是中西文化交流橋梁

C.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巔峰 D.奧斯曼帝國影響東西方貿易往來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分。17.以茶觀史,溯往知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17世紀后期開始,茶葉成為漢口商業貿易的龍頭。雍正五年(1727),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俄商獲準來華貿易。于是,晉商在福建武夷山和兩湖地區購買大批茶葉,經水路至漢口集散,再向北經水陸運輸至張家口,再由張家口的“外商”運至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從而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萬里茶道”。在恰克圖貿易開始之際,參與茶葉貿易的華商以晉商和蒙商為主,后來則幾乎完全由晉商壟斷。晉商在關內的大本營張家口,在明代原屬貧瘠荒涼之地,物資稀缺,人煙稀少,但到19世紀時已經成為商貿聚集的重鎮。——摘編自劉再起《晉商與萬里茶道》材料二19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茶葉市場完全依賴中國的局面結束了。1887年,中國茶葉的出口量被印度超過,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動。到90年代,福州、皖南等茶葉產地依托民間力量,相繼引進茶葉制造機器,形成了一個建立制茶工場的小高潮。與此同時,較具規模的茶葉改良公司也開始出現。1897年,中國最早的農業科技雜志《農學》創刊。在最初兩年里,該刊有關茶葉的奏折文札、茶事報道和國外科技,占據了最大篇幅。即使當時中國業茶者和有識之士意識到了危機,甚至采取了某種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葉外貿的減少趨勢,因為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問題,而是體制和制度的問題?!幾岳铋L莉等主編《近代中國的城市與鄉村》材料三二戰后,世界茶葉消費市場呈現多極發展的趨勢。隨著西歐國家的實力開始削弱,英、法、荷等國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相應地,印度、斯里蘭卡茶葉出口一統天下的局面和英國進口大國的地位均發生了動搖。隨之而起的是亞非地區的肯尼亞、越南、印尼、烏干達等國的茶業崛起,并成為新興的茶葉消費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茶業復興,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茶葉生產量超過印度,重新成為世界第一的產茶國。目前,中國茶葉內銷市場旺盛,出口貿易在總量上基本保持世界前三的位置。此外,俄羅斯和美國成為新興的茶葉進口大國?!獡⒚簟肚昝}動: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與茶葉出口貿易》整理(1)根據材料一,指出清代前中期漢口在茶葉對外貿易中的角色,并概括這一時期漢口茶葉貿易的主要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述19世紀90年代中國在挽救茶業危機方面的新舉措。結合所學,揭示19世紀后期中國茶業危機的根源。(3)根據材料三,概述二戰后世界茶葉消費市場“多極發展”的成因。綜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你對18世紀以來中國茶業興衰史的認識。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茶馬古道作為我國最為古老的貿易商路,與絲綢之路有著密切關系,最早源于漢代,直到唐宋時期才正式形成。茶馬古道以馬幫為載體,是連接我國西南地區的紐帶……自唐朝的茶文化誕生以后,飲茶之風也風靡全國,茶葉漸漸從內陸向邊疆地區擴散,西南地區的吐蕃也在漢族飲茶習俗的影響下迅速愛上了茶葉,并以燎原之勢在整個西南大地蔓延開來。為了加強對茶葉的管理控制,唐朝政府頒布了專門的茶馬貿易制度,藏族人民以馬匹交換茶葉的貿易開始形成,唐蕃古道也在這一時期開通……茶馬古道與茶馬貿易發展到宋朝時成為了政府加強西南邊境地區管理的重要手段。為了維護邊境的安寧和平,宋朝和明清的統治者均以茶馬貿易鞏固邊疆,通過開放邊境互相貿易的形式,實現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羈縻”目的,利用經濟文化的方式阻止了少數民族的武力侵擾。另外,漢人在與少數民族進行經濟交流之時在無形中增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感情。——摘編自聶甘霖、陳紀昌《茶馬古道與茶馬貿易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材料二

“茶”的兩大發音系統在亞、非、歐三大洲分布示意圖備注:在漢語中“茶”有不同的發音,北方以及廣東地區“茶”字的發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發音系統;廈門方言發音形成今天的tea發音系統。明清時期,葡萄牙主要從澳門進口茶葉;荷蘭、英國主要從廈門進口茶葉。材料三中華茶文化廣泛吸收了儒、釋、道諸家精華,強調修身養性,是中國傳統文化“內省修行”的一種體現……盡管中華茶文化具有平和淡然、含蓄內斂的自然屬性,但是飲茶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開放共享、促進交流的社會屬性……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世界展現了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以茶敘事”頻頻出現于中國主場外交的重大國際多邊場合。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要外交場合以“茶”為引,在俄羅斯談“萬里茶道”、在比利時發表“茶酒論”、在巴西論“百年茶之友誼”等,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推廣至全世界……茶與茶文化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跨文化交際最好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國人民因為茶而擁有了一種共同的語言。茶味綿長、意境幽遠,正如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諧共生”的追求,海納百川、大道致遠?!幾孕芾盍Α吨袊栉幕c大國外交相融相通之道》(1)根據材料一,概括茶馬古道在我國古代重要的歷史價值。結合所學,指出明代除茶馬貿易外“實現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羈縻?目的”的其他措施。(2)“茶”兩大發音系統的形成與茶葉貿易路線有密切關系。根據材料二,指出新航路開辟后分布區域增長更為迅速的“茶”發音系統。結合所學,分析中國茶文化在世界傳播的意義。(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從哲學和美學的角度解讀中華茶文化“自然屬性”的內涵。結合所學,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外交布局上的特點并列舉“以茶敘事”的“中國主場外交的重大國際多邊場合”。三、開放性試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瓷器之路17世紀瓷器商路,從景德鎮出發,經過鄱陽湖,沿贛江而上,經清江、吉安到贛州,后通過廣東南雄順北江而下,運送到廣州,進而通過海路形成全球性的瓷器貿易瓷器貿易以景德鎮為核心,構筑了世界性的陶瓷貿易路線,并形成了廣州、澳門、馬尼拉等著名的世界性貿易的中轉城市,也成就了世界性的瓷商群體。據歐洲學者統計,在1602年到1682年八十年間,有一千二百萬件瓷器被荷蘭商船運送到荷蘭和世界各國,其中絕大多數是景德鎮瓷器瓷器生產在學習和模仿景德鎮陶瓷生產技藝基礎上,福建漳州、浙江龍泉等窯口出現了專門生產出口青花瓷的基地;以景德鎮為模板,誕生了世界上所有的著名陶瓷產區,如日本的伊萬里、荷蘭代爾夫、法國利摩日和德國邁森等瓷器文化在東南亞許多地區,來自中國的瓷器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征。中東地區壁畫中大量青花瓷器出現。瓷器的廣泛使用推動歐洲形成了分餐制。許多歐洲君主和上層貴族以擁有中國瓷器而感到驕傲,出現了專門鑒定中國瓷器的專家——摘編自李松杰《商路、商幫與景德鎮陶瓷文化海外影響力構建》等根據材料,結合相關史實,圍繞“商路、貿易和文化”,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1.【答案】A2.【答案】D3.【答案】A4.【答案】D5.【答案】A6.【答案】A7.【答案】D8.【答案】D9.【答案】B10.【答案】C11.【答案】C12.【答案】B13.【答案】B14.【答案】C15.【答案】C16.【答案】A17.【答案】(1)角色:集散地(中轉站)。影響:促進中國茶業發展;推動商人群體(晉商)壯大;促進工商業市鎮(或集鎮或漢口、張家口)發展;促進“萬里茶道”的開辟(或促進對外貿易發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2)舉措:引進制茶機器;設立制茶工場;建立茶葉改良公司;創辦專業刊物(報刊宣傳茶葉知識和茶葉改良)。根源:僵化的君主專制統治;落后的小農經濟。

(3)成因:西歐國家的衰弱;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亞非多國茶業崛起;中國茶業復興;俄羅斯和美國成為新興茶葉進口大國。認識:葉貿易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茶葉興衰與經濟全球化密切相關;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國運關乎茶運(國家興衰、社會制度是否優越影響茶業發展和茶葉進出口貿易)。18.【答案】(1)價值:推動了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有利于加強邊疆地區的治理和社會穩定;促進了民族交流和民族團結;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措施:實行土司制度;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都司(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貢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