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信息類文本閱讀講義
回歸一:必修上?第2單元(實用性閱讀)
典型課文遷移應用類文類題
《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
2023年新高考全國I卷:《后真相時
《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林為民)閱讀新聞通訊
代》
《“探界者”鐘揚》(葉雨婷)
【應用探究】
問題1:閱讀三篇人物通訊,梳理其中的具體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場。思考:文本是如何體現作
者的立場和態度的?
[提示]通過分析作者的立場和態度,加深對新聞(人物通訊)文體特征的認識。
路徑參考咱主比對:人物通訊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現人物精神,并在其中體現作者的立場和態度。
通過挖掘新聞人物的典型事件,并對新聞事實背后的意義加以闡釋,指出新聞價值,以及作者的立場和態
度。
典型課文遷移應用類文類題
2021年新高考全國II卷:《從底線倫
《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李斌)閱讀新聞評論理到擔當精神:當代青年的網絡文明意
識》
【應用探究】
問題2: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一文的思路,體會文章是怎樣辯證地討論有關“工匠精神”
的話題的,并思考其在選擇評論角度方面的特點。
[提示]新聞評論講究觀點鮮明、針對性強,注重行文的邏輯。
路徑參考咱主比對:側重加深對新聞評論內在邏輯結構的認知,以及對新聞評論角度作用的理解:
一是傾向性;二是引導作用;三是深化作用等。
回歸二:必修上?第6單元(思辨性閱讀)
典型課文遷移應用類文類題
《勸學》(《荀子》)2022年新高考全國I卷:《新詩百年
如何分析論證
《師說》(韓愈)探索與后新詩潮》
【應用探究】
問題1:從課文中找出典型例子,分析對比和比喻的藝術手法在闡發觀點上的作用。
[提示]閱讀課文,梳理作者的論述思路,體會其說理藝術,看看作者是如何闡釋“學習之道”的。
路徑參考咱主比對:設計的目標是將論證方7法進行理解、辨析,并探究不同論證方法的不同論證
效果。
典型課文遷移應用類文類題
《反對黨八股(節選)》(毛澤東)認識論證思路2024年新高考全國I卷:《論持久戰》
第1頁共30頁
《拿來主義》(魯迅)
【應用探究】
問題2:本單元的文章大都針對現實問題發表議論,往往先批判錯誤,然后再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
主張。結合課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層層辯駁剖析的。
[提示]主要是加深對議論針對性和論證思路的認識。
路徑參考咱主比對:思辨類文章都有特定的寫作背景,是針對特定的問題進行闡發的。思辨類文章
的一般思路: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思辨類文章一般都有一個核心論題,圍繞核心
論題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圍繞中心論點或分項并列或層層深入地進行闡釋或論證。可以根據以上這些基本
思路分析具體文章。
回歸三:必修下?第3單元(實用性閱讀)
典型課文遷移應用類文類題
《中國建筑的特征》(梁思成)2024年全國甲卷:《故宮建筑細
如何閱讀知識性讀物
《說“木葉”》(林庚)探》
【應用探究】
問題:選擇其中一篇,用一段話或一個圖表揭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說說文章是怎樣圍繞這些概念
進行闡述的,并思考比較兩篇文章在方法和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提示]閱讀此類文章,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思路。
路徑參考?自主比對:找出主要概念,揭示概念之間的關系,分析文章是怎樣圍繞這些概念進行闡述
的。另外,學習同類文本不同文章的比較角度:文章的思考方法和語言表達。
回歸四:必修下?第5單元(實用性閱讀)
典型課文遷移應用類文類題
《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2020年全國n卷:《攜手消除貧困
(馬克思)閱讀復雜的實用文促進共同發展——在2015減貧與發展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德?恩格斯)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
【應用探究】
問題:梳理兩篇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演講的結構。同
時,借助相關背景資料,理解作者寫文的目的,思考作者寫此運用了哪些特定的表達方式和策略,舉例說
明。
路徑參考咱主比對:通過梳理課文結構以及相關資料,理解文章內容,分析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這屬于細讀文本,理解實用類文章特點的任務。同時,引導把握實用文的功能特點,特別是其突出的目的
性(也可以說是針對性)。
回歸五:選擇性必修中?第1單元(科學與文化論著)
典型課文遷移應用類文類題
《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德?恩格斯)閱讀科學與2024年新高考全國I卷:《論
《改造我們的學習》(毛澤東)文化論著持久戰》
第2頁共30頁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毛澤東)2022年新高考全國I卷:《加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光明日報》)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應用探究】
問題:閱讀這類(科學與文化論著)文章,選擇一個角度(思想觀點、論述方法、思維方式、語言表達)
寫一則讀后感。
路徑參考咱主比對:“以寫促讀”,通過學習體驗概括、歸納、推理、實證等科學思維方法,理解
文本內容、結構和論證邏輯,并從思想觀點、論述方法、思維方式、語言表達等方面入手。
回歸六:選擇性必修下?第4單元(科學與文化論著)
典型課文遷移應用類文類題
《自然選擇的證明》(英?達爾文)2024年新高考全國H卷:《登
閱讀科學與
《宇宙的邊疆》(美?卡爾?薩根)月》《〈月背征途〉推薦序》
文化論著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關增建)2023年全國甲卷:《樹的秘密生命》
【應用探究】
問題1: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呈現文本的內容和思路。總結閱讀這一類論著,應掌握哪些基本的方法?
路徑參考咱主比對:總結概括“信息類”文本的閱讀策略和方法:依照文體的特征(如自然科學論證
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理論性),初讀加精讀,如梳理主要概念、基本觀點,或作者運用了哪些現象或事實來
支持他的觀點等。(詳見“微課”)
問題2:在閱讀方法上采取合適的閱讀策略,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其思維和表達方式上的特
點。如從課文中找出一些“難懂”的長句,思考如何讀懂它們。
[提示]自然科學論著的語言講求嚴密、準確,復雜的思路常常用長句來表達。閱讀長句,要把握句子
的基本成分或結構層次,理解句中的重要概念,進而掌握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
路徑參考咱主比對:如何讀懂長句?注意抓住句子的主要成分,把握主要結構,特別注意定語的修
飾或限制作用等。(詳見“微課”)
題組一:
題號12345678統計
選項CBABBCCD
(一)(2024?濰坊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交流方式。與動物的交流方式相比,人類的語言不但可以傳達更加豐富的信息,還
能支持高級的思維活動。雖然人類的語言非常復雜,但是人卻不需要通過刻意的學習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
語言,仿佛語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這種天賦從何而來一直是科學界的未解之謎。近年來,腦科學的
進展為揭開人類語言能力的奧秘帶來了新的曙光。
早期的語言學理論認為,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是通過條件反射機制完成的,即人通過刺激一反應一強
化的循環過程逐步掌握語音、詞匯和句法結構,最終學會使用語言。例如,咿呀學語的嬰兒偶然發出類似
成人講話的聲音,大人便會給予微笑、贊美等正面反饋;隨著孩子的話語愈加復雜,周圍的人則會糾正他
第3頁共30頁
的錯誤用語,鼓勵他運用合適的詞匯和語法。
然而,這種條件反射式的語言學習,要求人們對每句話進行逐一學習,這與人類語言的創造性相矛盾。
這種創造性體現在人類可以通過不同詞匯和句法結構的組合,形成無數新話語。例如,“我吃米飯”可以
通過主語、謂語和賓語的替換變為“你吃米飯”“他吃面條”“爸爸喝水”等。年僅幾歲的孩童便具備這
種語言創造能力,能夠理解從未接觸過的語言變化并加以運用。顯然,早期條件反射式的語言學習觀點,
無法解釋人類的語言創造能力。
20世紀50年代,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否定了條件反射機制,提出了語言先天性的觀點。他認為,人類
具有一種先天語言機能,這種機能就像人體的一個器官,剛降生時便已預設于大腦中了。喬姆斯基將這一
“器官”稱為“語言獲得裝置”,在這一裝置中存儲著某種人類語言所共有的規律性信息,即“普遍語法”。
“普遍語法”是被先天賦予的知識,人類可以通過“普遍語法”和有限的外界語言刺激,在短時間內
學會理解和使用從未接觸過的語言表達形式。喬姆斯基將這一語言的創造性特征稱為“轉換生成語法”。
這一點極具影響力一在主觀上,它滿足了人自詡為“萬物之靈”的心理需求;在客觀上,大量相關研究
都發現了支持人類語言先天性假說的證據。
然而,基于“普遍語法”的學習模型,雖在解釋句法結構等高級語言能力的創造性時具有說服力,但
是卻在解釋基礎語言能力的獲得上捉襟見肘。那么人類是否也像通過“普遍語法”學習句法結構一樣,通
過某種先天性的知識在短時間內獲得基礎語言能力呢?
在人類的語言能力中,“聽”是第一屬性。支持“聽”的語音感知能力是最基礎的,也是出生后最先
獲得的語言能力。語音感知指的是分辨屬于語言聲音(即語音)和不屬于語言聲音的過程。為揭開人類語言
能力起源的謎題,研究者以新生兒為研究對象,采用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等先進的腦科學實驗方法,研
究了新生兒的語音感知能力和語音學習的過程。
研究發現,雖然人類剛降生時不能分辨語音和非語音,但是僅僅通過短暫的學習,新生兒便可以獲得
語音感知能力。這說明語音感知能力與語法學習一樣具有很強的先天性。然而,人類的語言天賦比之前認
識到的更加復雜一與句法結構不同,人類需要通過接觸外界語音刺激,逐個學習組成人類語言的語音,
從而獲得完整的語音感知能力。高級語言能力的學習有“普遍語法”的規律性知識起指導作用,而基礎語
言能力則是通過“點對點”式的逐一學習掌握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對象是出生當天的新生兒,這就
把人類語言學習的起點拉回到了生命的最開端。這個結論挑戰了當前主流的語言學觀點。例如,美國語言
學家帕特里夏?庫爾認為,嬰兒出生后6至8個月才具備語音感知能力。
另外,根據喬姆斯基的觀點,“普遍語法”的存儲場所一“語言獲得裝置”,是存在于人腦中的一
個“器官”。那么它的物理基礎,即負責學習語言的神經機制,是怎樣的呢?腦科學技術也對這一問題進
行了解答。研究者在實驗中運用了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不僅觀測到了新生兒語音感知信號的強度變化,
也發現了這些信號的神經來源,從而揭示了負責新生兒語音學習的腦機制。這個腦機制由一個復雜的神經
網絡組成,其核心部分是一個被稱為“感知運動環路”的系統。在成年人的大腦中,“感知運動環路”負
責在對話過程中協調“聽”和“說”;對于正在學習講話的小孩,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語言學習中的語音
模仿過程。
眾所周知,模仿大人說話是孩子學習說話的重要方法。從發育階段來看,出生當天的新生兒顯然不具
第4頁共30頁
備語言模仿能力,但是他們會下意識地嘗試重復所聽到的聲音,研究者將這種現象命名為“沉默性模仿”。
通過反復的“沉默性模仿”,新生兒逐漸學會了區分可能重復的聲音和不可能重復的聲音,最終獲得了區
分語音和非語音的感知能力。從基礎語言能力的學習機制來看,負責語音模仿的“感知運動環路”系統,
就是喬姆斯基理論中“語言獲得裝置”在人類大腦中的物理坐標。
腦科學的發展為人們一點點撥開迷霧,解釋了人類在生命伊始便具備的語言能力的物理機制,佐證了
語言先天性的觀點,填補了從理論假設到科學依據的空白。未來的語言學研究將會以主觀的概念性思考為
引導,以客觀的實證研究為基礎,進一步解開人類語言的奧秘。
(摘編自吳燕京《人類語言“超能力”是否與生俱來?》)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語言是人類獨有的交流方式,人類不需要學習就能獲得語言能力,這也是與動物相比在交流方面
的優勢。
B.基于“普遍語法”的學習模型在解釋語言創造性上得到了認可,卻無法解釋人類如何獲得基礎語
言能力。
C.“這個結論挑戰了當前主流的語言學觀點”中的“這個結論”是指人類語音感知能力具有很強的
先天性。
D.在幼兒學習語言時,“感知運動環路”能支持語音模仿過程,這與其在成年人大腦中起的作用截
然不同。
【解析】A.“人類不需要學習就能獲得語言能力”錯,結合第一段“雖然人類的語言非常復雜,但是
人卻不需要通過刻意的學習便能自然而然地掌握語言”可知,文中說的是不需要通過“刻意”的學習,并
不是不需要學習。B.“卻無法解釋人類如何獲得基礎語言能力”錯,結合第六段”在解釋基礎語言能力的
獲得上捉襟見肘”可知,文中所說的“捉襟見肘”,并不能等同于“無法解釋”。D.“這與其在成年人大
腦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錯,結合第九段“在成年人的大腦中,’感知運動環路'負責在對話過程中協調
‘聽'和'說';對于正在學習講話的小孩,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持語言學習中的語音模仿過程”可知,“作
用截然不同”說法太絕對化。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人類語言具有創造性,即使是從未接觸過的語言表達形式,人類也能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理解和
使用。
B.語言先天性的假說滿足了人類的某種心理需求,運用這一理論,語言學家將會揭開人類語言產生
的奧秘。
C.“聽”在人類語言能力中是第一屬性,新生兒如果沒有聽力,就無法感知到語音,難以形成語言
能力。
D.新生兒能下意識地嘗試重復所聽到的聲音,這是他們能夠獲得區分語音和非語音感知能力的重要
原因。
【解析】“語言先天性的假說……運用這一理論,語言學家將會揭開人類語言產生的奧秘”錯,文中
第十一段說的是“未來的語言學研究將會以主觀的概念性思考為引導,以客觀的實證研究為基礎,進一步
第5頁共30頁
解開人類語言的奧秘”,并不是語言先天性的假說這一理論。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喬姆斯基“普遍語法”理論的一項是(3分)(A)
A.馬建忠在《馬氏文通》中指出:“其種之或黃、或白、或紫、或黑之均是人也,天皆賦之以此心
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達之理。”
B.《莊子.外物篇》中“嬰兒生無碩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指嬰兒生下來沒有高明的老師指教
也能學會說話,是因為和會說話的人相處。
C.20世紀60年代,美國一些心理學家對黑猩猩進行過多次實驗,試圖以教兒童說話的方式教會它們
人類的語言,但都以失敗告終。
D.語言學家斯金納認為,當兒童說出“牛奶”這個詞時,母親會將牛奶遞給他,這對兒童來說是一
種獎賞,會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
【解析】B.是外部環境對語言學習的影響。C.動物不具有學習人類語言的能力。D.是支持“條件反射
機制”的論據。
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為了說明人類語言具有創造性,作者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事例,既增強了說服力,又使文章通
俗易懂。
B.第三段中“我吃米飯”等四處使用引號,起到了強調的作用,與第四段中“普遍語法”引號的作
用相同。
C.文章引入“沉默性模仿”“感知運動環路”等學術概念,既有利于學術研究,也有助于讀者把握
關鍵信息。
D.雖然腦科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作者認為這還不能回答人類語言能力是否與生俱來這一問
題。
【解析】B.“引號的作用相同”錯,第四段中“普遍語法”的引號表示特定稱謂。
(二)(2024?臨沂二模憫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除了講求實用以外,我們還要有一種為學問而學問的興趣,為真理而真理的態度。邏輯就它
的本身來說,是一種純粹科學。邏輯之學,自亞里士多德初創以來,經過中世紀,到90余年前,一直是
在冬眠狀態之下。而自19世紀中葉布爾等人重新研究以來,突飛猛進,與純數學合流。由于晚近邏輯發
展之突飛猛進,引起數學對于其本身的種種根本問題之檢討與改進。寫文運思而依照邏輯方式,是一件頗
不易辦到的事,好比在這個世界上,全然健康的人也不多見。很少人能說他的運思為文全然無邏輯上的毛
病,即使是邏輯專家,也不能完全辦到這一點。邏輯訓練,除了積極方面可能助長我們的推論能力以外,
在消極方面可以多少防止錯誤的推論,而且可以或直接或間接地幫助我們免除種種常見的謬誤。
(摘編自殷海光《邏輯新引》)
材料二:稻草人謬誤是指在論辯過程中通過歪曲對方來反駁對方,或者通過把某種極端荒謬的觀點強
加給對方來丑化對方的詭辯手法。就像豎起一個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為:打倒了這個稻草人,
也就打倒了對方。
歪曲對方觀點的重要手法有夸張、概括、限制、引申、簡化、省略、虛構等。例如,無政府主義者故
第6頁共30頁
意把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論點“人們的經濟地位決定人們的意識”,歪曲為“吃飯決定思想體系”,并
對這個荒謬的論點大加攻擊。有人駁斥了這一偷換論題的詭辯手法:【甲】“究竟何時、何地、在哪個行
星上,有哪個馬克思說過‘吃飯決定思想體系'呢?[乙]為什么你們沒有從馬克思著作中引出一句話或
一個字來證實你們的這種論調呢?誠然,馬克思說過,人們的經濟地位決定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思想,
[丙]可是誰向你們說過吃飯和經濟地位是同一種東西呢?難道你們不知道,像吃飯這樣的生理現象是與
人們的經濟地位這種社會現象根本不同的嗎?[丁]如果說人們的經濟地位等同于吃飯,那么有錢人就不
買書不看報只是當個飯桶嘍?”
稻草人謬誤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避強就弱、避重就輕、避實就虛,即論敵本來為自己的觀點提出了很
多論據,在反駁時,卻避開對方所提出的那些強有力的、重要的、實實在在的論據,而專挑那些比較弱的、
不太重要的、虛的論據展開反擊,這也等于歪曲了對方,故意把對方弱化為稻草人。
不過,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人們的心理上,稻草人謬誤都是不管用的。因為批判的態度應該是科學的
態度:在批判對方時,在與對方論戰時,每個人都有義務忠實地轉達對方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展開論戰,
這是邏輯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摘編自陳波《邏輯學十五講》)
材料三: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對他人的觀點進行轉述的情況,例如,評論家說:“我不喜歡這本
書。也許在行至孤島的情況下,沒有了別的書,我才會喜歡它。”出版商轉述為:“評論家說即使在行至
孤島的情況,他仍然喜歡它。”
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評論家的原意是“不喜歡這本書”,而出版商則將其扭曲為“喜歡這本書”,
但出版商并沒有對評論家的觀點進行攻擊,可見,扭曲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使評論家的觀點更容易被攻擊,
而是出于另一種私利一書本銷量更好。那么,它屬于什么謬誤呢?
在《扭曲語境:對承諾的操縱》一文中,作者沃爾頓和馬卡紐認為這是一種欺騙性的引用謬誤。”為
了理解在對話中,錯誤的引用作為一種欺騙策略的謬誤,有必要研究引語作為一種常見的工具在論證中的
使用。”他們首先對“引用”進行了討論,認為引用作為論辯的一種策略有支持和對抗兩種形式。其中,
支持策略是指利用引用來支持自己,增加自己立場的可信度,而對抗策略則是利用引用來攻擊對手,降低
對方立場的可信度。沃爾頓和馬卡紐基于對多種引用實例的分析,總結了三種引用謬誤,總的來說可以分
為兩大類:改變原文和改變語境。其中,改變原文包括錯誤引用和選擇性引用,錯誤引用謬誤即對原文的
改寫,選擇性引用則是對原文的省略;改變語境是指扭曲語境謬誤。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改變原文類謬誤,
會通過對原文的改寫或省略而造成語境的改變,即改變原文的引用謬誤與改變語境的引用謬誤存在交叉情
況。在同一謬誤中,可能既存在改寫又存在省略,如上例中,既省略了“沒有了別的書”,也對原句進行
了調整,改變了原句的意思,屬于“引用”的支持策略。但是,“引用”本身并不是說要對原文不做一絲
改動,有些對原文的省略、改寫并不會改變原文的意思,而引用謬誤之所以是謬誤,關鍵就在于其在引用
中改變了原文的意思。
如上文提及,引用謬誤不同于稻草人謬誤:一是,稻草人謬誤是對對方觀點的扭曲,而引用謬誤可以
是對任何人的任何話語的扭曲;二是,稻草人謬誤是利用扭曲攻擊對方,而引用謬誤還可以利用扭曲支持
自己的論證。但兩者之間又存在聯系,引用謬誤可以作為稻草人謬誤的手段,幫助完成“扭曲”任務。結
第7頁共30頁
合引用謬誤的不同類型,我們發現省略原文、改寫原文和改變語境構成了稻草人謬誤中的三種主要扭曲手
段,并由此產生了豐富多樣的稻草人謬誤。
(摘編自金立、孫躬《稻草人謬誤的性質與類型探析》)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解析】“避開對方論據”表述不嚴謹。材料二第三段是說“避開對方所提出的那些強有力的、重要
的、實實在在的論據,而專挑那些比較弱的、不太重要的、虛的論據展開反擊”。
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材料一提到數學是為了介紹邏輯學在發展中取得的進展,舉寫文運思的例子則是為了說明邏輯錯
誤很難避免并以此引出邏輯訓練的意義。
B.材料二第三段“這也等于"中的“也”字很嚴謹,說明“避強就弱”等與歪曲對方觀點雖然屬于
稻草人謬誤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本質上是相同的。
C.材料三為了達到講清引用謬誤類型的最終目的,先以具體案例引入,然后介紹了引用的類型,在
此基礎上又對不同概念進行了層層的比較。
D.材料一總體上談邏輯的重要性,材料二和材料三則深入具體地論述了對稻草人謬誤的認識,這些
認識從一定意義上可印證材料一的有關觀點。
【解析】“為了達到講清引用謬誤類型的最終目的”錯,材料三的最終行文目的是講清“稻草人謬誤
的三種主要扭曲手段”。
7.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材料一以“冬眠狀態”比喻邏輯學在其發展中經歷的長時間停滯,這說明了在布爾等人重新研究
以前,沒有人關注或研究過相關的學問。
B.批判的態度應該是一種為真理而真理的科學態度,論戰雙方要客觀呈現彼此觀點,摒棄個人主觀
情感,將邏輯的要求置放在道德的要求之上。
第8頁共30頁
C.改變原文可能會出現引用謬誤,這種謬誤還會存在與改變語境的引用謬誤相交叉的情況;但并不
是改寫了原文,就一定會出現引用謬誤。
D.既然引用謬誤可以作為稻草人謬誤的手段,幫助完成扭曲任務,那么,理論上可以依據引用謬誤
的類型,劃分出稻草人謬誤的所有具體類型。
【解析】A.“沒有人關注”說法太絕對,只能說明基本沒人研究或研究沒有突破;B.“置放在道德的
要求之上”于文無據,材料二第四段只是說“這是邏輯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D.“可以作為稻草人
謬誤的手段”,并非全部手段,因此,也不可能據此劃分出稻草人謬誤的所有具體類型。
8.材料二畫線部分是對無政府主義者的駁斥,其中使用了歸謬法的一項是(3分)(D)
A.甲B.乙
C.丙D.T
【解析】丁句,從“人們的經濟地位等同于吃飯”出發,推出了“有錢人就不買書不看報而只是當個
飯桶”這一明顯的錯誤,使用了歸謬法。其他句子都是正確的邏輯推理。
題組二:
題號12345678統計
選項CBBABADB
(一)(2024?濟南統改)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創作并不是為細節而細節。細節的存在是因為細節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們也許會忘
記作品的情節、人物,但會因一個典型細節而記住作品。
細節的存在會使人物形象的刻畫更為鮮活。這也是人們對細節意義的普遍性認知。《小二黑結婚》中
的二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這與趙樹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細節分不開。細節在某種條件下
也往往會影響作品的結構。或者說,作者會設計一種類似于“中樞”意義的細節,并圍繞這一細節展開作
品。劉慈欣的《鄉村教師》中的鄉村教師讓孩子們背誦牛頓定律的細節是整個小說結構的重心。這種“宇
宙巧合”的細節使人類與宇宙中的碳基聯邦發生了奇異的聯系,進而產生了拯救太陽系的功用。在很多情
況下,細節會改變作品的藝術境界,使作品的品格發生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
極的。衡量的標準就在于對細節的使用是否合適。有一種情況是,細節的出現對作品中的社會背景、人物
命運等形成某種暗示或隱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寫吳老太爺從傳統的鄉下進入當時燈紅酒綠的上海,立
刻就暈了過去。這個細節充滿了象征意味,隱喻當時的中國社會也將面臨像吳老太爺一樣的命運。可見,
細節使作品變得血肉飽滿、氣韻生動,具有真實的力量和超越真實的靈動性。
盡管并不是所有的優秀作家都重視細節描寫,但長于細節描寫的作家一定是優秀的。他們具有營造細
節的天賦、才華,以及準確運用細節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藝術的敏感度。就是說作家對萬物所蘊含的藝術可能性要有敏銳的鑒別力、感受力。如
果作家沒有這種敏銳性,對萬事萬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態度,就難以發現藝術的細節。作家其次要有
對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們是怎樣度過每一天的,就難以表現出活色生香、充滿
人間氣息的生活,而細節正隱藏在這樣的生活中。細節可能是作家捻斷數根須后創造的,但最好的狀態是
在熟悉描寫對象之后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作家還要有表達的準確度。有的人認識到
第9頁共30頁
了細節的重要性,喜歡描寫細節,但可能這些細節或者冗雜多余,或者與作品需要的藝術情境不符,或者
張冠李戴,與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這樣的細節描寫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敗的。細節的準確度除
了要體現人物的性格、價值觀之外,還要體現其生存的社會環境,包括經濟的、文化的與倫理的……只有
準確地細節才能點石成金、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華,藝術的魅力得到強化。
(摘編自杜學文《細節,無所不在又意味深長》)
材料二:細節可以揭示出小說的秘密。小說是時間的藝術,如何在時間之流中呈現一定密度和頻次的
細節,是小說藝術成敗的關鍵要素。在這里,所謂密度是指一個細節單元的體量,頻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
似細節出現的頻率。
一般而言,小說中的細節描寫越豐富越好,但這并不等于無原則的堆砌和羅列細節。匈牙利哲學家盧
卡奇從其倡導的“總體性”出發,認為細節應該是情節之中的細節,應該是為了塑造人物、書寫命運而存
在,否則就是“細節肥大癥”。
所謂“肥大”不僅是細節的“量”的問題,還指細節所承擔的功能及其藝術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
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但如果沒有抓住人物性格的關鍵特征,再多的細
節也無法掩飾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細節肥大癥”不僅是寫作技巧問題,還是以何種姿態來面對人、
書寫人的寫作倫理問題。很多推理小說的細節描寫極其嚴密和精細,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動人的人物形象,
根本原因還是沒有把人物作為統率故事、細節的靈魂。
小說往往通過“細節的洪流”來成就別樣的小說藝術。所謂“細節的洪流”,是說“眾多細節不再是
懸念或者宏大敘事拋棄的多余之物,相反這是一種歷史存在”。卡夫卡的《變形記》用大量細節精細地描
述了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后的各種變化和感受,細節不為情節發展而設置,卻有力地表現了主人公艱難的
生存境遇和體驗。”細節的洪流”就是小說的主體,細節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沒有這些“細節的洪流”,
讀者無法“原諒”一位不交代格里高爾“為何變”“如何變”的作者。
小說藝術常常通過調節相同或相似細節的出現頻次來實現不同的藝術效果。美國文學評論家米勒在
《小說與重復》中寫道:“對一部小說的闡釋,在一定程度上要通過注意諸如此類重復出現的現象來完成。”
理解了這種“重復”與“頻次”,也就拿到了打開小說藝術的鑰匙。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奧雷里
亞諾上校反復制作又銷毀小金魚的細節,似乎在象征著人類永不停息地勞作、永不停息的抗爭,但這種抗
爭又是徒勞的。這個多頻次的細節描寫實現了制造懸念、推進敘事、前后呼應的效果。
(摘編自李曉禺《細節揭示出小說的秘密》)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C)
A.細節存在的意義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終讓讀者能夠因某個典型細節記住作品。
B.真正優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細節,從而使作品變得血肉飽滿、氣韻生動。
C.很多推理小說犯了“細節肥大癥”,雖然細節極其嚴密精細,人物形象卻并不鮮明。
D.小說中運用多頻次的細節描寫,能實現制造懸念、推進敘事、前后呼應的藝術效果。
【解析】A.“細節存在的意義在于提升作品的品格,最終讓讀者能夠因某個典型細節記住作品”錯誤。
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是“細節的存在是因為細節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們也許會忘記作品的情節、
人物,但會因一個典型細節而記住作品”,選項將細節存在的最終意義歸結為“最終讓讀者能夠因某個典
第10頁共30頁
型細節記住作品”不恰當。B.“真正優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細節”錯誤,材料一第三段的表述是
“并不是所有的優秀作家都重視細節描寫”。D.“小說中運用多頻次的細節描寫,能實現制造懸念、推進
敘事、前后呼應的藝術效果”錯誤。選項中相關藝術效果的論述是針對《百年孤獨》中的個例而言的,不
能理解為普遍規律。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是否合適地使用細節,是衡量作品品格朝著積極方向還是消極方向發生變化的標準。
B.作家認識到了細節的重要性并對細節描寫感興趣,就能夠使細節描寫既妥當又成功。
C.細節可以揭示出小說的秘密,關鍵要合理安排小說細節的密度,調節細節出現的頻次。
D.“細節的洪流”是《變形記》的主體,細節本身具有了自足性,不為情節發展而設置。
【解析】“就能夠使細節描寫既妥當又成功”錯誤。從材料一第三、四段可知,”作家認識到了細節
的重要性并對細節描寫感興趣”,不是“能夠使細節描寫既妥當又成功”的充分條件。
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B)
A.《紅樓夢》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一共哭了37次,對這些“哭泣”細節的描寫,凸顯了林黛玉的性格
特征。
B.在《本巴》中,劉亮程把草木在風中“搖晃”的細節寫成受到贊美之后的陶醉,取得了獨特的藝
術效果。
C.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用數十萬字描寫一天內發生的事情,充溢其間的細節包括情緒、想象和無
意識碎片等。
D.《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前后多次說“別鬧出什么亂子”,小說通過這一細節描寫強化
了人物形象。
【解析】材料二的基本觀點是:小說創作中合理呈現一定密度和頻次的細節,是小說藝術成功的關鍵。
B.僅呈現了單一細節,談不上“密度和頻次”,不能支持材料二觀點。
4.根據材料一內容,結合下面的圖畫,下列對小說《祝福》中關于祥林嫂的細節描寫解讀不恰當的一
項是(3分)(A)
A.雪花滿天飛舞的細節描寫,揭示了祥林嫂居無定所的生活狀態。
B.熱鬧的祝福場景細節與祥林嫂此時的悲慘處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11頁共30頁
C.手中的竹竿、籃中的破碗等細節,透露出祥林嫂不幸的命運遭遇。
D.對祥林嫂眼神的細節描寫升華了作品品格,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解析】“揭示了祥林嫂居無定所的生活狀態”錯誤,解讀牽強。相關描寫的作用應為營造環境、渲
染氛圍。
(二)(2024?濟寧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荀子以主張“人性惡”而著名,這與孟子所主張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荀子對人性的
評價很低,而事實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論可以稱之為一種文化哲學。他的理論主旨是認為,一切良善和
有價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創造的。價值來自文化,而文化則是人的創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
同等重要。
荀子認為,天、地、人構成宇宙的三個力量,它們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
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人的作用,則是運用天時地
利以創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應當受到教養,沒有經過教養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惡》篇中,荀子說:“人
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就是人為。荀子的人性論雖然與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說,
人皆可以為堯舜。他自己也說過“涂(途)之人可以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為禹。這種一致,讓
有些人認為這兩位儒家并無根本的不同,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在孟子看來,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發展這四善端,就能成為圣人。而
荀子的看法是:人生來不僅沒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惡端。在《性惡》篇中,荀子一方面認定人生來就
有貪圖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來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
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也就是說,孟子認
為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認為涂之人皆可以為禹,是因為人有智性。
沿著荀子的思路,勢必要引導出這樣一個問題:人怎樣才能夠在道德上達到善呢?既然人生來就有惡
端,那善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荀子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證。
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組織。若沒有在社會組織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就無法改善
自己的生活。荀子認為,從個人生存的角度來說,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靠各種行業的物品供養,但是一個
人不可能兼通各種技藝,一個人也不可能同時管理各種事物,所以人不能脫離社會,否則就會陷入困境。
荀子還從人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們需要聯合起來,才能制服其他動物,人“力不若牛,走
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
由于這兩種原因,人們需要社會組織。為了使社會組織起來,人們需要有共同的行為準則。這就是“禮”o
儒家一般都重視禮,荀子則特別強調禮。“禮”是由何而來的呢?荀子說:“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
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
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這
就是說,先王制定禮(個人行為準則)義(道德),就是為了杜絕社會和思想的混亂。
荀子還說:“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在這里,荀子指出人類社會各種問題的根源,
就在于人們所愛的和所恨的都是同樣的東西。假如有一個人喜歡征服別人,而另一個人喜歡被征服,那么
第12頁共30頁
這兩個人和睦共處便不成問題;或者人們所喜愛的東西十分豐富,如同空氣那么多,那也就不成問題,又
或者人們在生活中隔得很遠,互不相干,彼此之間的問題也會簡單得多。但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
們必須在一起生活,又無法避免競爭,于是對每個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節制。“禮”的作用就是規定應
有的節制。有禮,才有道德。遵“禮”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違“禮”而行的人就是沒有道德的人。
荀子還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論證。他認為禽獸有父子,有雌雄,這是自然。在人類社會里,有父子關系、
夫妻關系,這是文化和文明的產物。這不是自然的恩賜,而是人類的精神成就。人應當有社會關系和“禮”,
因為只有它們才使人異于禽獸。從這個方面的論證看來,人的道德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
在儒家思想中,“禮”的含義十分廣泛,它可以指儀式、禮節,也可以指社會行為準則。在上述有關
荀子的論證中,“禮”更多的是指后者。這時,“禮”所起的是規范作用,在人滿足欲望時,對人的行為
加以規范。而在用于禮節、禮儀時,“禮”有另一種作用,就是文化教養,即凈化人的情感,使它純潔、
典雅。在這一方面,荀子也做出了重大貢獻。
(摘編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5.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荀子的人性觀表面上對人性給予了很低的評價,但卻比孟子的人性觀更有文化哲學上的價值。
B.孟子和荀子都認為人皆可以成為堯、舜、禹那樣的人,但他們觀念的立足點其實并不相同。
C.在荀子看來,人類各方面的能力都無法與其他動物相提并論,所以才需要聯合起來。
D.荀子論證了人類道德的起源,即由于人類不同于禽獸,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禮”的約束。
【解析】A.“比孟子的人性觀更有文化哲學上的價值”于文無據,原文第一段只是說“荀子的理論可
以稱之為一種文化哲學”,并沒有進行比較。C.“人類各方面的能力都無法與其他動物相提并論”曲解文
意,也不符合事實,原文第六段“荀子還從人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們需要聯合起來,才能
制服其他動物”,只是強調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組織。D.“由于人類不同于禽獸,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禮‘
的約束”顛倒因果,應該是有了道德和“禮”的約束,才使人異于禽獸。
6.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XA)
A.文章論述荀子人性主張會時時與孟子思想相參照,在優劣對比中使論點更鮮明。
B.文中引述觀點時或摘取《荀子》原文,或僅轉述文意,顯出論據剪裁上的靈活。
C.文中時現舉例論證,借助讀者熟悉的生活現象,將深刻的道理闡述得簡易明了。
D.文章圍繞荀子性惡論展開論述,既正本清源,又糾錯指謬,思路明晰,層次井然。
【解析】“在優劣對比中使論點更鮮明”錯誤。文章只是比較異同,并未對比優劣。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荀子強調人的地位,將人與天、地并列為構成宇宙的三個力量,并認為人的作用是運用天時地利
以創造自身的文化。
B.孟子認為,人只要充分發展“四善端”就能成為圣人,成為圣人不僅要具有善的本性,還要積極
地行善、揚善、發展善。
C.“禮”是人類為了組織社會而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組織,因此人必須遵“禮”
而行,做有德之人。
第13頁共30頁
D.既然“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是人類社會出現問題的根源,那么當物質滿足人的需要時,很多
社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解析】“當物質滿足人的需要時,很多社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推斷片面。
8.下列選項中,不符合荀子對人性看法的一項是(3分)(B)
A.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
B.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C.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D.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解析】體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觀點,與荀子對人性的看法不符。
題組三:
題號12345678統計
選項CABDCBBA
(一)(2024?濟南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從胸臆中流出”的性靈詩風至少有兩個弊端:一是詩行一氣直下,容易產生“滑俗”之弊;二是淺
近,缺乏含蓄蘊藉的韻味。對此,姚鼐有清楚的認識。姚鼐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舞蹈生皮膚管理專題課程
- 辯論賽活動流程
- 醫學圖像處理技術
- 醫學檢驗求職簡歷
- 秋天的詩韻-小學語文秋季主題課程
- 廚房設備操作培訓
- 教育機構保潔工作標準化培訓大綱
- 共同開店合同協議書
- 桉樹轉讓合同協議書
- 餐廳合伙合同協議書
- 2025年重慶西南大學附中高考數學模擬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
- 2024年煙臺海陽市衛生健康局所屬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真題
- 2025四川巴中市國有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招聘17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神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批校園招聘17人(山西)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快手、抖音、淘寶)主播兼職合同10篇
- 南充2025年南充市公安局第一次招聘27名交通輔警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砍木伐木合同協議范本
- 農業科技與裝備應用知識考點
- 雙語客運值班員紅十字藥箱課件
- 黑龍江省地方標準黑龍江省建設工程施工操作技術規程市政橋梁工程
- 延邊大學教師崗位招聘考試真題202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