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總復習_第1頁
初中文言文總復習_第2頁
初中文言文總復習_第3頁
初中文言文總復習_第4頁
初中文言文總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九則

子曰:“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的文化典籍)而(表順承)時(時常,常常)習(溫習,

復習)之(代詞,指所學過的知識),不亦說(同“悅”,高興)乎(嗎)?有朋(同門師兄弟)自(從)遠方來,

不亦(也)樂(高興)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折,去|!)不慍(惱怒,怨恨),不亦君子(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乎?

譯: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

嗎?我有才學,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二:子曰:“溫(溫習,復習)故(指學過的知識)而(表順承)知(知道,領會)新(指新的知識),可以(兼

詞,讓)為(成為,做)師矣(語氣助詞,表示完成)。”

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三:子日:“學而(表轉折)不思則(就)罔(通“惘”,迷惑不解),思而(連詞,表轉折)不學則(就)殆(危

險,這里是“學業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譯: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么都學不到。”

四: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聰明)而(表并列)好(愛好,喜歡)學,不恥(以.....

為恥)下問,是以(因此)謂之‘文'也。”

譯: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被人們謚為‘文'呢?”孔子說:“孔文子聰敏好學,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是羞恥,因此謚他為‘文'啊!"

五:子曰:“默(暗暗)而(表順承)識(通“志”,記)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學而(表轉折)不厭(滿

足),誨(教誨,教導)人不倦(厭倦,失去耐心),何有于我哉(呢)!”

譯: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

具備的呢?”

六:子曰:“三人行,必(必定)有我師焉(兼詞,于之);擇(選擇)其(他們,他們的)善者(優點)而(表

順承)從(采納,聽從)之,其不善者而改(改正)之(助詞,湊足音節,不譯)。”

譯: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

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七:子曰:“知(知道)之(代詞,指學習)者不如好(喜愛)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為樂)之者(......

的人)。”

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八:子曰:“吾十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五而(表順承)志(立志)于學,三十而(表順承)立(成

就,即有所成就),四十而(表順承)不惑(疑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由天主宰的命運),六十而(表

順承)耳(聽覺)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矩(超越法度)。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有所成就,四十歲遇事不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由天主宰的命運,六

十歲能聽得出話里隱而未露的意思,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越法度。”

九:子曰:“由,誨(教導)女(通“汝”,人稱代詞,你)知之(代詞,指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乎!知之為知

之,不知為不知,是(此,這)知(通“智”,聰明)也。”

譯:孔子說:“中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聰明的呀!”

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通“悅”,快樂2.學而不思則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3.吾十有五:“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4.默而知之:“識”通“志”,記,記住

5.誨女知之乎:“女”通“汝”,你6.是知也:“知”通“智”,聰明

古今異義:

1.學而時習之古:按一定的時間今:時間

2.有朋自遠方來古:同一師門的師兄弟今:朋友

3.溫故而知新古:學過的知識今:過去的,老的

4.可以為師矣古:可以憑借今:表示許可或能夠

5.三人行古:虛指,可譯為“幾個”今:數詞,三

6.默而知之古:通“志”,記,記住今:知道,認識

7.擇其善者而從之古:優點今:善良

8.是知也古:這今:表判斷

一詞多義:

知1.人不知而不慍:了解2.溫故而知新:理解

3.誨女知之乎:明白4.是知也:通“智”,聰明

為1.可以為師矣:當做2.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3.知之為知之:就是

而1.學而時習之:表順承2.人不知而不慍:表轉折

3.溫故而知新:表順承4.學而不思則罔:表轉折

5.敏而好學:表順承6.默而知之:表修飾

7.學而不厭:表順承8.擇其善者而從之:表順承

9.三十而立:表順承10.任重而道遠:表并列

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一定時間2.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知識

3.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新知識4.不恥下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5.擇其善者而從之:形容詞作名詞,優點,長處

成語:

1.不亦樂乎指快樂得無法形容了,現在常指達到極限或過甚的程度

2.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顧過去,認識現在

3.擇善而從選擇好的、有才能的人去跟從、學習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起學習的人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應該虛心的向有長處的人學習。

5.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6.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為完成某一種責任而獻出全部力量,甚至生命

文學常識: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瞰邑人。曾修《詩》《書》,定

《禮》《樂》,序《周易》,作《春秋》。《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文章內容:

1.寫學習方法與態度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闡述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的句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闡述個人道德修養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的句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寫作特色:

1.觀點鮮明,內容深刻作為語錄文章,《論語》所記錄的孔子的言論,主張什么,反對什么,觀點很鮮明。

2.篇幅簡短,語言精練《論語》中記錄孔子的話,大多很短,但卻用概括力很強的格言式的語句,表達了精辟的

認識和深刻的哲理,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將使我們受益終身。

簡答題:

1.第三則中“學”和“思”具有怎樣的辯證關系?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怎樣實踐“學”與“思”?

答:L“學”是基礎,“思”能啟迪新發現。

2.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邊“學”邊“思”,“學”與“思”齊頭并進。

2.第四則中孔子和子貢的對話有何特點?通過兩人的對話,你有什么啟示?

答:1.簡潔生動,言簡意賅。

2.通過兩人對話,說明一個人的知識再豐富,也要虛心向別人請教,做到虛懷若谷。

3.第四則中,孔子對弟子進行了什么教育?表明學習上的什么問題?

答:1.這里孔子借子貢提出的問題,教育弟子既要勤學,又要好問,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取人之長,補己

之短;

2.表明了在學習上要有勤學好問、不恥下問的態度。

4.第五則表現了孔子什么精神?

答:表現了孔子自謙的精神。這樣從自勉之中來勉勵學生,情真意深,效果自然良好。

5.第五則中的兩個“而”字的用法相同嗎?整句話表現了孔子怎樣的品德?

答:1.不相同第一個“而”表順承,第二個“而”表轉折;

2.整句話表現了孔子虛懷若谷的可貴品質。

6.談學習方法的有?

答:1.學而時習之2.溫故而知新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7.談學習態度的有?

答: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8.談思想修養的有?

答: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人不知而不慍;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吾日三省吾身;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儒家最早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接物之道,對于這句話應該有不同的看法。聯系實際生活,談談你的

看法。

答:我們一方面要對人寬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或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要替別人多著想;

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現實實際的問題,寬容是有限度的,對于惡人,還是要有應有的懲罰。

10.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答:熟讀論語人品與學識會增長很多,治理天下就需要這樣的人才。說明了論語這部書對治國這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也可以看出論語在中國古代以及現在的歷史地位。

世說新語二則

期行

陳太丘與(和)友(朋友)期(約定)行(出行),期日中(正午)?過中(過了正午)不至(到達),太丘

舍(丟下,拋棄)去(離開),去后乃(才)至。元方時(當時)年(七歲,門外戲(玩耍,游戲)。客問元方:

“尊君(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在不(通“否“,不)?”答曰:“待(等待)君久不至,已去(離開)。”

友人便怒曰:“非(不是)人哉(語氣助詞)!與人期行,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委(丟下)而(表轉折)

去。”元方曰:“君與家君(家父,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期日中(正午),日中不至(到達),則是無信

(誠信,講信用);對(對著,面對)子罵父,則(就)是無禮(禮貌)。”友人慚(感到慚愧),下車引(牽

引,拉)之(代詞,代元芳),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一起出行,預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

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后,他的朋友才來到。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游戲。違約的客人

問他:“你的父親在家不在?”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客人便發

怒說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時份見面,

中午了您卻沒有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小孩子的面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客人感到慚愧不安,忙下

車前來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徑直走入家門,根本不回頭看那失信無禮的人。

通假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用在疑問句句尾,表示詢問

古今異義:

1.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約定今:日期,期限

2.太丘舍去古:離開今:到什么地方去

3.相委而去古:丟下,拋棄今:委任,委托

4.元方入門不顧古:回頭今:顧及,顧慮

5.是無信古:此,這樣今:表判斷

一詞多義:

不1.尊君在不:通“否”,用在疑問句末,表詢問2.過中不至:沒有

詞類活用:

L期日中:名詞作動詞,約定2.友人慚: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文學常識:

劉義慶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彭城人(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曾任兗州刺史等職。他秉性

簡樸,愛好文學,史學,門下招聚了鮑照等文人雅士,并和自己門下的文人共同撰寫了《世說新語》。著有《幽明

錄》等小說。

寫作特色:

1.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2.剪裁得體,語言自然文章裁剪得體,詳略得當,敘事簡練。在語言敘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琢成分,給人

以真實自然的感覺

名言:

1.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巴爾扎克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3.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中國俗語

文章內容:

1.交代對話背景的句子:期日中,過中不至。

2、陳太丘舍去的原因:期日中,過中不至。

3、客人不守信的表現:期日中,過中不至。

4、客人發怒的原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元方入門不顧的原因: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簡答題:

1.“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答:“君”: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如同今天“您”。

“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2.友人慚,下車引之,元芳入門不顧的行為是否失禮?為什么?

答:1.不失禮的理由:元芳年僅七歲,我們不應該對其要求全面,而且是友人失禮在先,罵父在后,對這樣的人,

拒之千里也是可以的。

2.失禮的理由:人非圣賢,豈能無過?友人知錯就改,仍不失為有識之士,怎么能因為一時之失便徹底否定呢?

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能體現胸襟寬廣么。

3.對于元方來說,友人缺乏哪兩種品格?缺乏的品格具體表現在哪?

答:1.信和禮。

2.失信表現在:日中不至;失禮表現在:對子罵父

4.文中描繪了元方對“友人”態度變化的過程,請寫出這些變化的詞語。

答:答曰----元方曰入門不顧

5.歷史上與元芳一樣人小卻機靈聰慧的人物還有許多,試舉一兩個人物。

答:1.孔融讓梨2.司馬光砸缸3.戰國時期奉命出使的少年甘羅4.四歲畫畫的王冕5.七歲做詩的曹植

人物分析:

元芳:聰穎機智,能言善辯,正直不阿,天真勇敢,懂禮識義

友人:無信無禮,知錯能改

道理:做人要懂禮貌,守信用。

乘船

華歆、王朗俱(一起)乘船避(逃離)難,有一人欲依附(依靠),歆輒(當即)難(感到為難)之。朗曰:

“幸(幸而,恰巧)尚(還)寬,何為(為什么)不可(肯,愿意)?”后賊(這里指作亂的人)追至,王欲

(想要)舍(扔掉,拋棄)所攜(攜帶,這里指搭船)人。歆日:“本所以(……的原因)疑(猶豫不決),正

為(因為)此耳。既已納(接納,接受)其自托(請托,請求),寧(難道)可以急相棄邪(嗎)?”遂攜拯

(救助)如初。世以此(代詞,指這件事)定(評定)華、王之優劣。

譯文:

華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難。(途中)有一個人想要搭船。華歆感到很為難。王朗說:“(船里)恰好還很寬松,

為什么不同意?“后來作亂的人追上來了,王朗想要拋棄所攜帶的那個人。華歆說”先前之所以猶豫不決,正因為

考慮到這種情況了。既然已經接納他,難道可以因為情況緊急就拋棄他嗎?”于是還像當初一樣攜帶救助這個人。

世人通過這件事來評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古今異義:

1.后賊追至古:作亂的人今:有偷竊行為的人。

2.本所以疑古:…的原因。今:表結果。

3.正為此耳古:罷了。今.耳朵。

4.寧可以急相棄邪寧古:難道。今:寧可。

一詞多義:

之1.歆輒難之:代詞,代別人要搭船這件事2.華、王之優劣:結構助詞,的

以1.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憑借2.寧可以急相棄邪:因為

為1.何為不可:為什么2.本所以疑,正為此耳:因為

難1.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災難2.歆輒難之:對……感到為難

詞類活用:

1.歆輒難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為難

文學常識:

劉義慶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曾任兗州刺史。他秉性簡樸,愛好文學,史學,

門下招聚了鮑照等文人雅士,并和自己門下的文人共同撰寫了《世說新語》。著有《幽明錄》等小說。

寫作特色:

1.短小精悍,敘事簡練全文不足百字,但對故事的全過程卻交待得很清楚

2.采用對比手法短文采用對比手法,華歆、王朗處事態度截然不同,兩相對照,孰優孰劣,自然分明

文章內容:

1.寫王朗出爾反爾的句子: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

2.表現華歆“言必行,行必果”的句子:寧可以急相棄邪

簡答題:

1.華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評價他們的“優劣”?

答:華歆開始時考慮到兩人的安全不愿帶上逃難的人,王朗卻愿意;等危險來臨時,華歆堅持兌現承諾,要帶那個

逃難的人一塊走,可王朗考慮到自身的安全,不愿意帶了。可見華歆是個遇事考慮周全而又信守承諾的人,而王朗

則是個大難臨頭只顧自己的人。

2.”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華歆“優在”哪里呢?

答:華歆,為人謹慎,考慮實情細心周到,重信守,臨危不懼,一諾千金,幫人幫到底的氣概。

中心思想:

一個人要對自己的話負責,不能輕諾寡信。

傷仲永

金溪民(老百姓)方仲永,世(世世代代)隸(屬于)耕。仲永生五年(長到五歲),未嘗(曾經)識(認識,

這里指看見)書具,忽啼求(索要)之;父異(對……感到奇怪)焉,借旁近(鄰居)與(給)之。即書(寫)詩

四句,并自為(題寫)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聚、團結。)族為(作為)意(主旨),傳一鄉秀才觀(欣賞)

之。自(從此)是(這)指物作詩,立就(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的地方)。邑人(同縣的人,鄉里人)

奇(感到驚奇)之,稍稍(紛紛)賓客(把……當賓客對待)其父;或(有的人)以(用,拿)錢幣乞(求取,指

花錢求仲永題詩)之。父利(以……為利)其然(這樣)也,日(每天)扳(通“攀",牽,弓|)仲永環謁(四處

拜訪)于邑人,不使(讓,這里指允許)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跟隨)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相當,符合)前時

之聞(傳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再)到舅家問焉。曰:“泯然(消失的樣子。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

眾人矣!”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

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

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

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

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

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

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通假字:

1.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扳”通“攀”,牽、引2.賢于材人遠矣:“材”通“才”,才能

3.未嘗識書具:“嘗”通“曾”,曾經

古今異義:

1.世隸耕古:屬于今:奴隸,附屬

2.未嘗識書具古:曾經今:用口品嘗

3.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古:與自組合意為自從今:判斷詞

4.或以錢幣乞之古:不定代詞,有的,今:或許

5.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古:是文采和道理今: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6.稍稍賓客其父古:紛紛今:稍微

7.余聞之也久古:我今:剩余

8.泯然眾人矣古:常人今:許多人

一詞多義:

自1并自為其名:自己2.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從

聞1余聞之也久:聽說2.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聲

其1其詩以養父母:這2.稍稍賓客其父:他的

3并自為其名:代詞,指自己的4.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代詞,指詩的

5父利其然:代詞,這,指“或以錢幣乞之:之事

然1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2.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于環謁于邑人:介詞,到2.于舅家見之:介詞,在

為1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動詞,作為2.卒之為眾人:動詞,成為

以1其詩以養父母:介詞,把2.或以錢幣乞之:介詞,用

書1未嘗識書具:書寫2.即書詩四句:寫下

之1忽啼求之:代詞,指書寫工具2.借旁近與之:人稱代詞,他,指仲永

3傳一鄉秀才觀之:代詞,指仲永寫的詩4.邑人奇之:代詞,他,指仲永

5或以錢幣乞之:代詞,指仲永的詩6.余聞之也久:代詞,指仲永的事

于舅家見之:代詞,他,指仲永8.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詞類活用:

1.傷仲永:形容詞作動詞,為……感到惋惜,哀傷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名詞作狀語,每天

3.泯然眾人矣:名詞用作動詞,變成普通人4.父異焉: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

5.邑人奇之:形容詞的作意用法:以……為奇6.父利其然:形容詞的作意用法:認為……有利

7.稍稍賓客其父: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賓客對待

文學常識: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又因他有“文”的謚號,故后人又稱他王文公。他是北

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作品有《臨川先生文集》《臨川集拾遺》等。

寫作特色:

1.敘議結合,議論精當從全文來看,文章詳細敘述故事,簡單議論點題,敘述暗含主旨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提出

了作者的見解,畫龍點睛,突出中心

2.先揚后抑,對比有力

3.語言簡練,行文嚴謹本文的語言十分簡練,僅以150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議論部

分也不過70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

文章內容: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貫、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第一段中刻畫仲永的父親貪利自得,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3.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不使學

4.點明方仲永天賦消失的一句話是:泯然眾人矣

5.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有三個階段,請分別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A.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B.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C.泯然眾人矣。

簡答題:

1.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傷"?

答: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因為仲永原本天才,沒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

而變的平庸。

2.〃世隸耕”三個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和對方仲永天資過人的有力襯托。

3.幼年時的方仲永有令人稱奇的表現有?

答: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B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C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從“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答:貪圖錢財,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5.作者為什么極力渲染方仲永幼時的天資?

答:為了強調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人的才能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讓讀者領悟到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6.作為家長,在發現孩子天資聰慧時應該怎樣做?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做的?他為什么會這樣做?

答:1.因材施教,及時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2.不使學

3.父利其然也、世隸耕、“邑人”“捧殺”。

7.“泯然眾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對方仲永"泯然眾人''感到哀傷、惋惜。

中心思想:

即使是天才,生來才華橫溢,如果沒有后天的努力和深造,還是會消失殆盡,和常人一樣的。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織布機的聲音),木蘭當戶織(對著門織布),不聞機杼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惟(只)

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想),問女何所憶(思),女亦(也)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征兵的文告),可汗大點(征)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

(為此)市鞍馬(泛指馬和馬具),從此替爺(父親)征。

東市(集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鞫(馬鞍下的墊子),南市買轡(馬籠頭)頭,北市買長鞭。旦(早晨)辭(告

別)爺娘去(離開),暮至(到)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只)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流水聲)。但辭黃河去,

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戰馬)鳴啾啾(戰馬嘶鳴的聲音)。

萬里赴(奔赴)戎機(軍機、軍事,這里指戰爭),關山度(過)若飛(想飛一樣)。朔(北方)氣傳金析,

寒光照鐵衣(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拜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記功)十二轉(次),賞賜百千(虛指多數)強(有余)。可汗

問所欲(想要),木蘭不用(做)尚書郎。愿馳(坐上)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城外)相扶將(扶持)。阿姊聞妹來,當(對著)戶(門)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

霍向(對著,朝著)豬羊。開(打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打仗,作戰)時袍,著(穿)我舊時裳。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都)驚忙(驚慌,忙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跳躍的樣子),雌兔眼迷離(瞇著眼,目光模糊的樣子)。雙兔傍(靠近,貼近)地走,安(哪

里,怎么)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

樣嘆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并沒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

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

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

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

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十年之后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

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借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

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

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烏云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伙

伴,伙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瞇縫著,當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

雌呢?

通假字:

1.對鏡帖黃花:“帖”通“貼”,粘貼2.出門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古今異義:

1.卷卷有爺名古:指父親今:指爺爺

2.雙兔傍地走古:跑今:行走

3.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古:副詞,只今:常用作轉折連詞

4.雌兔眼迷離古:瞇著眼今: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5.軍書十二卷古:虛數多今:數詞,十二

一詞多義:

市1.東市買駿馬:集市2.愿為市鞍馬:買

將1.將軍百戰死:高級將領2.出郭相扶將:攙扶

帖1.昨夜見軍帖:文書,告示2.對鏡帖花黃:通“貼”,粘上

機1.不聞機杼聲:機器2.萬里赴戎機:重要的事務

愿1.愿為市鞍馬:愿意2.愿馳千里足:希望

詞類活用:

1.愿為市鞍馬:名詞作動詞,買2.策勛十二轉:名詞作動詞,登記

3.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動詞作名詞,戰馬

成語:

1.撲朔迷離原指難以辨清兔子的雌雄,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現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以辨別。

文學常識:

花木蘭的故事源于《木蘭詩》,又叫《木蘭辭》,《木蘭歌》,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

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北朝民歌是當時北方民族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

寫作特色:

1.詳略得當這是首敘事詩,有完整集中的故事情節,在敘事上,詳略得當。

2.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文章內容:

1.《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出征前緊張繁忙、周密有序的準備情形的幾句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鞫,南市

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2.《木蘭詩》反映木蘭出征路線,征程遙遠,軍情緊急,行軍神速的句子: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

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3.《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出征后對親人的思念的幾句是: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

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4.《木蘭詩》中表現軍務緊急,行軍迅速,又突出木蘭矯健雄姿的兩句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5.《木蘭詩》中通過環境描寫,渲染軍旅生活悲壯嚴酷氣氛,烘托木蘭勇敢、堅強性格的名句是:朔氣傳金柝,寒

光照鐵衣

6.《木蘭詩》中說明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的名句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7.《木蘭詩》中最能概括木蘭多年征戰經歷的名句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8.《木蘭詩》中表現父母對木蘭榮歸故里的喜悅之情的兩句是: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9.《木蘭詩》中表現木蘭歸來后喜不自禁的激情,以及對自己用過得東西的親切感、自豪感的幾句是:開我東閣門,

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10.《木蘭詩》中描寫木蘭“男”換女裝的兩句是: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11.《木蘭詩》中說明女子如有施展抱負或才干的機會,并不比男子遜色的比句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

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簡答題:

L課文詳略安排得當,文中為什么略寫木蘭十年征戰?

答:略寫木蘭十年征戰的生活是由于詩的重點,不在于謳歌主人公馳騁沙場,克敵建功的英雄行為,而在于頌揚她

勇于獻身,不圖榮華富貴的高尚情操所以對戰場和戰爭略寫。

2.我國歷史上還有那些保家衛國的巾幗英雄?

答:穆桂英,紅娘子

3.詩中先說“壯士十年歸”,后又稱“同行十二年”,數字前后矛盾,你認為合理嗎?說明理由。

答:合理,這里的數字并非實指,只是說明時間比較長。

4.詩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得出的一個成語是什么?現在的比喻義是什么?

答:1.撲朔迷離;2.現用來比喻事情錯綜復雜,難以辨別清楚。

人物分析:

木蘭愛家愛國,不慕名利,深明大義

中心思想:

本詩通過對木蘭替父親從軍,沙場征戰和榮歸故里的敘述,塑造了木蘭這一愛家愛國,不慕名利,深明大義的巾幗

英雄的形象,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的優秀品質。

賣油翁

陳康肅公堯咨善(擅長)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憑借)此自矜(夸耀)。嘗(曾經)射于(在)家圃(自

家的菜園子),有賣油翁釋(放下)擔而立,睨(斜著眼睛看)之(代詞,指陳堯咨),久而不去。見其發(發射)

矢(箭)十中八九,但(只是)微頷(下巴頒,這里是“點頭”的意思)之。

康肅問(責問,質問)日:“汝(你)亦知(懂得)射乎?吾射(射技)不亦精(精湛)乎?”翁日:“無他

(別的),但手熟爾(罷了)。”康肅忿然(惱怒的樣子)曰:“爾(你)安(怎么)敢輕(輕視)吾射?"翁日:

“以(憑借)我酌油知之。”乃(于是,就)取一葫蘆置(放)于地,以(用)錢覆(蓋)其口,徐(慢慢地)以

杓(通“勺”勺子)酌(舀取)油瀝(注入)之,自錢孔入,而(表轉折)錢不濕。因(接著)曰:“我亦無他,

惟(只,不過)手熟爾。”康肅笑而(表修飾)遣(打發)之(代詞,指賣油翁)。

譯文:

康肅公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沒有第二個,他憑借射箭的本領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園圃里射箭,有個賣

油的老翁放下挑著的擔子,站在一旁,斜著眼看他,很久也不離開。老翁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

微地點點頭。

陳堯咨問道:“你也懂得射箭嗎?難道我射箭的技藝不精湛嗎?”老翁說:“沒有什么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

法熟練罷了。”陳堯咨氣憤地說:“你怎么能夠輕視我射箭的本領!”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銅錢蓋住葫蘆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過銅錢方孔注到葫蘆里,油從銅

錢的孔中注進去,卻沒有沾濕銅錢。接著老翁說:“我也沒有什么其它奧妙,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康肅公尷

尬的笑著把老翁打發走了。

通假字:

1.徐以杓酌油瀝之:“杓”通“勺”,勺子

古今異義:

1.嘗射于家圃古:曾經今:品嘗,嘗試

2.但微頷之古:只是今:表示轉折

3.爾安敢輕吾射古一:怎么今:平安,安全

一詞多義:

爾1.但手熟爾:罷了2.爾安敢輕吾射:你

射1.陳康肅公堯咨善射:射箭2.爾安敢輕吾射:射技

以1.以我酌油知之:介詞,憑2.以錢覆其口:介詞,用

其1.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代詞,指陳堯咨2.以錢覆其口:代詞,指葫蘆

而1.釋但而立:連詞,表順承2.而錢不濕:連詞,表轉折

3.康肅笑而遣之:連詞,表修飾

之1.但微頷之:代詞,指這一情況2.以我酌油知之:代詞,指“熟能生巧”這個道理

3.以杓酌油瀝之:代詞,指葫蘆4.笑而遣之:代詞,指賣油翁

詞類活用:

1.爾安敢輕吾射:形容詞作動詞,輕視2.吾射不亦精乎:動詞作名詞,射箭的技藝

3.但微頷之:名詞作動詞,點頭

文學常識:

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

謚號文忠,吉州永豐人,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六一詩話》。

寫作特色:

1.言簡意豐,富有哲理我們從賣油翁的語言和高超的酌油技藝中,明白了“熟能生巧”這個道理。

文章內容:

1.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所說明的道理:熟能生巧

2.哪句話寫出了陳堯咨的驕橫之態:爾安敢輕吾射

3.哪句話表現了賣油翁從容自若的態度:以我酌油知之

4.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簡答題:

1.為什么要詳寫賣油翁“酌油”這段文字?

答:為了刻畫人物和表達中心的需要,詳寫賣油翁瀝油技藝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藝制勝對方的

形象;對陳堯咨恃技驕橫則無較詳細的描寫。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十分突出。

2.中說陳堯咨善射,試舉兩點說明他善射的情形

答:1.當世無雙2.十中八九

3.找出三個以“百”字開頭,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語。

答:1.百發百中2.百步穿楊

4.課文中的兩個人物,哪一個是主要人物?為什么?

答:賣油翁。因為故事的目的是通過賣油翁對酌油的技巧的解釋來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5.賣油翁對陳堯咨善射的本領是怎么評價的?憑什么作出這樣的評價?

答:L無他,但手熟爾”2.是憑他倒油的經驗作出這樣的評價的(以我酌油知之)。

6.“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將句中“睨”換成“看”“望”“觀”等詞可以嗎?為什么?

答: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為然的意思,表現出賣油翁對陳堯咨的射藝并不在意。其它詞,表達不出這種

含義。

7.賣油翁“取一葫蘆置于地……酌油瀝之”的目的是什么?

答:用自己的實力來說明問題。

人物分析:

賣油翁謙虛,技藝高超,沉穩

陳堯咨射技高超,驕傲自大,知錯能改

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陳堯咨與賣油翁之間問答的小故事,告訴人們“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誡人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即

使有長處也沒必要驕傲自滿。

三峽

自(從,這指“在"的意思)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一點沒有,完全沒有)闕(通“缺”,斷缺)處;重

巖疊嶂(像屏障一樣的山峰),隱天蔽(遮蓋,擋住)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見曦(早

晨的陽光,這里指太陽)月。

至于夏水襄(沖上,漫上)陵(大的土山),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絕。或(有時)王命急宣(宣

布,傳達),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即使)乘奔(奔馳的快馬)御(駕馭)風,不以(如

此,這么)疾(快)也。

春冬之時,則素(白色)湍(急流的水)綠潭(深水),回清倒影(回旋著清波,倒映出景物的影子)。絕

(極)喊(山峰)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飛流沖蕩)其間。清榮峻茂,良(實在,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打霜的早晨),林寒澗(山間的水溝)肅(這里是“寂靜”的意思),常有高

猿長嘯,屬(連綴,連續)引(延長)凄異,空谷傳響(回聲),哀轉(悲哀婉轉)久絕(斷絕消失)。故漁者歌

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打濕)裳(衣服)!”

譯文: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層層疊疊的山巖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

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

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

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奇

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里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凄厲。回響

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通假字:

1.略無闕處:“闕”通“缺”,斷缺

古今異義:

1.自非亭午夜分古:如果今:從

2.或王命急宣古:有時今:或者

3.良多趣味古:實在今:良好

4.雖乘奔御風古:即使今:雖然

5.至于夏水襄陵古:至于今:表示另提一件事

一詞多義:

自1.自三峽七百里中:介詞,從,由2.自非亭午夜十分:連詞,如果

絕1.空谷絕響:消失2.絕崛多生怪柏:極

3.沿溯阻絕:斷

清1.回清倒影:清波2.清榮俊茂:水清

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動詞作名詞,奔馳的駿馬2.素湍綠潭:形容詞作名詞,急流的水

3.回清倒影:形容詞作名詞,清波4.空谷傳響:形容詞作名詞,回聲

文學常識:

酈道元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撰《水經注》四十卷。文

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

寫作特色:

1.結構嚴謹,布局合理作者采用先大后小,先總后分的寫法,按季節分層次寫的起訖分明,各具特色。先寫七百

里山勢,再寫夏水暴漲,繼寫春冬美景,后寫寒秋肅殺。夏天江水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空。水成了貫

穿全文的一根紅線。

2.層次分明,過渡自然全文寫了四個層次,作者僅用了幾個字,就把全文天衣無縫的銜接在一起。用“至于”自

然導出夏水,一個“則”字暗示對比,巧妙地過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肅殺之秋。用“故”總束第四段,引出

漁者歌謠。

古詩:

1.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一一杜甫

2.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一一李白

3.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一一李白

文章內容:

1.文中寫江水清澈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2.“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使我們聯想李白的哪句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3.總括三峽春冬美景的句子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4.本文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其中描寫近景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動景:懸泉瀑布,飛溯其間

5.三峽秋天景色的特點: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6.高猿長嘯的聲音特點: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簡答題:

1.作者開篇就寫三峽的山勢有何目的?

答:寫山勢之險峻,是為下文水勢的險急作鋪墊。也就是說水勢的險急是有原因的。

2.文章抓住了一年四季之景來寫三峽,但是作者并沒有面面俱到,而是詳寫了三峽夏季的流水,目的是?答:只有

夏天,水位升高(夏水襄陵)了,最能表現三峽水勢之湍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3.本文作者從哪些方面描繪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抓住了三峽的什么特點?

答:第一段總寫三峽的山,描述峰高谷深的險要地勢。第二、三、四段寫水,分別寫三峽江水四季變化的不同奇景,

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險的總特征。

4.作者描寫春冬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