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詩歌閱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2024屆高三二模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別黃徐州①
陳師道姓名曾落薦書中,刻畫無鹽②自不工。一日虛聲滿天下,十年從事得途窮③。白頭未覺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衰病又為今日別,數行老淚灑西風。【注】①黃徐州:作者之友,時任徐州知州。②刻畫無鹽:《晉書·周覬傳》:“庾亮謂覬曰:‘諸人咸以君方樂廣。’覬曰:‘何乃刻畫無鹽,唐突西施。’”說的是他自慚不如樂廣,別人稱譽太過,猶如刻畫無鹽,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顯得唐突了。③途窮:《晉書·阮籍傳》:“(阮籍)率意獨駕不由路徑,車跡所窮,輒痛哭而返。”句中“途窮”是指紹圣元年(1094年)因黨事牽連而被罷職。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詩題中的“別”字表明,本詩是一首離別詩,“黃徐州”是辭別的對象。B.詩人認為自己為官十年,只是浪得虛名,著實愧對于推薦自己的友人。C.黃庭堅在《登快閣》詩中使用“青眼”的典故,其作用與本詩有所不同。D.尾聯,詩人由自己的現況著筆,點明詩為告別而作的主旨,情感真摯。16.尾聯中有“數行老淚”之語,你認為這里的“淚”有哪些內涵?(6分)15.B(“詩人認為自己為官十年,只是浪得虛名”理解不當,頷聯前句意思是一朝得有虛名,由友人推薦做官;后句意思是自己為官十年,現在仍有窮途之感。結合注釋來看,詩人因黨事牽連而被罷職,并沒有表達出自己為官十年“只是浪得虛名”的意思,也沒有表達出愧對友人之感。)16.①官職被免之痛。詩人因事被免,不免有“途窮”之感,化用阮籍的典故,表達內心的傷感。②年老體衰之傷。現在自己已白頭,又“衰病”在身,不免有年華逝去,體衰不健的感慨。③惜別好友之凄。在秋風之中,詩人要告別友人離去,離別之情不言自明。(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九中學校2024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金錯刀行①陸游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②,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注】①《金錯刀行》是作者從軍后第二年供職嘉州時所作。②此句借用戰國時兩句楚民謠“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敗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謠。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光芒”化用龍泉劍氣沖牛斗的典故,與王勃寫的“龍光射牛斗之墟”有異曲同工之妙。B.第三四句由刀而引出提刀人,提刀人渴望建功立業,但有志難伸,涌起頹廢絕望之感。C.“南山曉雪玉嶙峋”寫山之潔白嶙峋,意與刀之光芒四射相映襯,使得二者相得益彰。D.本詩意氣慷慨,聲勢雄壯,四句一轉韻,適應詩人感情的起伏變化,具大聲鞭瞽之美。16.本詩的尾聯“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兩句詩的精妙之處。【答案】15.B16.①化用典故,借用了楚民謠,深刻說明雖然南宋國力衰微,但民心不會死,民力可回天這一道理。②反詰收尾,表明盛大的“中國”,定會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趕出邊關。強化了“中國”必勝的壯烈情懷,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奮起的力量。③結構上與前文照應,“中國”并非“空無人”,與“京華”多“奇士”相照應。表明懷抱報國之心的并非只有自己,朝廷中已形成一個愛國志士群體,字里行間洋溢著同仇敵愾的自豪感。【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涌起頹廢絕望之感”錯誤。既然提刀,必將有所作為,詩人有悲涼之感,但不頹廢絕望。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化用典故,引用戰國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楚國民謠作比。戰國時,秦攻楚,占領了楚國不少地方,楚人激憤,有楚南公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意思說: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最后也一定能報仇滅秦。借用了楚民謠,深刻說明雖然南宋國力衰微,但民心不會死,民力可回天這一道理。反詰收尾,“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寫難道我堂堂中華大國,竟會沒有一個能人,把金虜趕出邊關?用反詰句表明:漢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趕走女真統治者收復中原,表明盛大的“中國”,定會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趕出邊關。詩人在詩的最后發出了“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的時代最強音,強化了“中國”必勝的壯烈情懷,這種光鑒日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體現,永遠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奮起的巨大力量。結構上與前文照應,上文“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寫我在京城里結交的都是些豪杰義士,彼此意氣相投,相約為國戰斗,同生共死。可見“中國”并非“空無人”,與“京華”多“奇士”相照應。懷抱報國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當時朝廷中已經形成一個愛國志士群體。隆興初年,朝中抗戰派勢力抬頭,老將張浚重被起用,準備北伐,陸游也受到張浚的推許。這些愛國志士義結生死,同仇敵愾,是抗金復國的中流砥柱,字里行間洋溢著同仇敵愾的自豪感。黑龍江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語文試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①陳亮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②,夏裘冬葛③。父老長安今余幾,后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④。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樹猶如此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癡骨。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龍共虎,應聲裂⑥。【注】①詞人與友人辛棄疾約朱熹往紫溪會談,朱熹不能赴約,詞人只得回去,與辛棄疾分別,別后辛棄疾寄《賀新郎》一首給詞人,詞人寫此詞唱和。②神奇臭腐:出自《莊子·知北游》“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言天下之事變化甚多。③夏裘冬葛:出自《淮南子·精神訓》“知冬日之葛,夏日之裘,無用于己”,此喻世事顛倒。④生發:胎發。⑤樹猶如此:典出《世說新語·言語》,東晉桓溫北征時,見當年移種之柳已大十圍,嘆息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⑥龍共虎,應聲裂:龍虎丹煉成而迸裂出鼎。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父老”四句表達了詞人的憂慮,前輩人已紛紛離世,而后輩人在金朝統治下成長,會“無仇可雪”。B.從《錦瑟》一詩可知瑟有五十弦,詞中瑟只有“二十五弦”,這是喻指宋朝半壁江山為金人所據。C.“樹猶如此”一句寫詞人與辛棄疾多年未見,重逢后,再次分別,詞人內心凄苦之情溢于言表。D.“九轉”五句交代詞人煉丹求仙的一事,寫了詞人壯志未酬,內心悲苦,轉求飛升的消極態度。16.本詞上片“老去憑誰說”,意思是老了無知音傾訴,下片“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寫自己與辛棄疾是知音,志趣相投,見解相同。這兩句話是否矛盾?請結合全詞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5.D16.不矛盾。①詞的上片“老去憑誰說”是將自己與辛棄疾作為一體而言的,自己與友人辛棄疾都已經老去,兩人都志在恢復,都遭遇到挫折,內心苦悶無人訴說。這一句總領上片后文內容,訴說詞人與辛棄疾一腔憂憤,滿腹牢騷的原因。②詞的下片“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抒發的是詞人對友人辛棄疾的情感。這一句解釋了“樹猶如此堪重別”的原因,突出了詞人對友人的不舍之情和惺惺相惜之感。【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寫了詞人壯志未酬,內心悲苦,轉求飛升的消極態度”錯,“九轉”五句以煉丹為喻,表達了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時機,救國大業必能成功的信心。故選D。【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能力。不矛盾。①首句“老去憑誰說”,寫知音難覓,而年已老大,不惟壯志莫酬,甚至連找一個可以暢談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詞人和辛棄疾都屬于主戰派,都有恢復之志,然而朝廷蜷縮江南,世事早已不同,縱然有化臭腐為神奇的想法,也無法實現了。詞人這幾句不僅在說自己,也在說辛棄疾。這里的“老去憑誰說”是將自己與辛棄疾作為一體而言的,自己與友人辛棄疾都已經老去,壯志難酬,內心苦悶無人訴說。這一句總領上片后文內容,訴說詞人與辛棄疾一腔憂憤,滿腹牢騷的原因。②下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抒發的是詞人對友人辛棄疾的情感。此句與詞首“老去”一句遙相呼應,詞人借此來說明,即使世人都說他們是“妍皮裹癡骨”,遭到誤解和鄙視,他們的志向也永不會變。正因兩人是知音,惺惺相惜,才“樹猶如此堪重別”,突出了詞人對友人的不舍之情和惺惺相惜之感。黑龍江省哈師大附中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聯合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法惠寺橫翠閣(節選)蘇軾春來故國歸無期,人言悲秋春更悲。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翠憶峨眉。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臺。游人尋我舊游處,但覓吳山橫處來。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歲月流逝,歸期渺無,作者用春比秋悲的說法,將思鄉愁緒展現得更為濃烈。B.三四句緊承思鄉之情,懷念過往,回憶起在家鄉泛舟平湖、觀覽群山的情景。C.由“平湖”思及“濯錦”、由“橫翠”憶及“峨眉”,聯想自然,對仗工整,圓轉流動。D.詩中暗用了李煜“雕欄玉砌應猶在”和“獨自莫憑欄”等詞句,反其意而用之。16.最后四句,詩人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簡要分析。(6分)15.B【解析】三四句是虛實結合,“平湖”“橫翠”為眼前所見,是實寫;“濯錦”“峨眉”,為家鄉之景,為虛寫。16.【參考答案】①詩人的情感由悲嘆轉為曠達、灑脫。②“百年”兩句感慨人事代謝、歲月滄桑變遷。詩人由百年興廢推“草莽”與“池臺”的轉化。③“游人”兩句,詩人自信多年后一定會有人因尋詩人的游蹤而到吳山來。黑龍江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模擬檢測語文試卷(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夏旱白居易太陰不離畢①,太歲仍在午②。旱日與炎風,枯焦我田畝。金石欲銷鑠③,況茲禾與黍。嗷嗷萬族中,唯農最辛苦。憫然望歲④者,出門何所睹。但見棘與茨,羅生遍場圃。惡苗承診氣,欣然得其所。感此因問天,可能長不雨。【注】①太陰,月。離,接近。畢,星宿名。古人認為月離于畢為雨象。②古人認為午年主旱。③銷鑠:熔化。④望歲:盼望豐收。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前兩句照應標題,通過對天文現象的描述,揭示這個夏天發生旱災的事實。B.“金石”兩句寫金石都快要熔化,更何況禾、黍等莊稼呢,進一步強調干旱的嚴重。C.“欣然”句語意一轉,寫出農人因干枯作物受“診氣”滋潤而豐收在望的欣喜之情。D.結尾兩句中詩人用問天的方式,發出何時才能下雨緩解旱情,結束旱災的感嘆。16.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是如何抒發的?請簡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C(“語意一轉,寫出農人因干枯作物受‘滲氣’滋潤而豐收在望的欣喜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