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啶菌酯與苯醚甲環唑復配制劑對葡萄炭疽病菌和穗軸褐枯病菌的抑菌活性_第1頁
氯啶菌酯與苯醚甲環唑復配制劑對葡萄炭疽病菌和穗軸褐枯病菌的抑菌活性_第2頁
氯啶菌酯與苯醚甲環唑復配制劑對葡萄炭疽病菌和穗軸褐枯病菌的抑菌活性_第3頁
氯啶菌酯與苯醚甲環唑復配制劑對葡萄炭疽病菌和穗軸褐枯病菌的抑菌活性_第4頁
氯啶菌酯與苯醚甲環唑復配制劑對葡萄炭疽病菌和穗軸褐枯病菌的抑菌活性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氯啶菌酯與苯醚甲環唑復配制劑對葡萄炭疽病菌和穗軸褐枯病菌的抑菌活性

葡萄是我國重要的果樹品種,在我國北方和南方廣泛種植。在葡萄生長區,其主要病害有黑痘病、炭疽病、霜霉病、白腐病、穗軸褐枯病和白腐病等。這些病害在不同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嚴重影響葡萄枝蔓生長、果穗形成和開花坐果,進而導致葡萄產量的下降和品質的降低。葡萄種植者為了防治葡萄病害,從葡萄萌芽前到果實成熟后需要進行10多次的殺菌劑噴霧,需要用近10種殺菌劑。氯啶菌酯{試驗代號:SYP-7017,化學名稱:N-甲氧基-N-[2-[[(3,5,6-三氯吡啶-2-基)氧]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是我國沈陽化工研究院開發合成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具有殺菌譜廣、活性高、對非靶標生物和環境安全性高、持效期長、對應用作物高度安全等特點。對油菜菌核病、小麥白粉病、水稻稻瘟病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用于葡萄病害的防治還未見報道。苯醚甲環唑{Difenoconazole,又名噁醚唑,化學名稱:(±)1-[2-[2-氧-4-(4-氯苯氧基)-苯基]-4-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基]-1H-1,2,4-三唑}是由瑞士Ciba-Geigy公司在甲環唑的基礎上開發的新型殺菌劑,屬于三唑類內吸性殺菌劑,是甾醇脫甲基化抑制劑,具有低毒安全、高效廣譜等特性,對作物具有持久保護和治療作用。它對葡萄、花生、仁果、馬鈴薯、小麥和各種蔬菜上的子囊菌綱、擔子菌綱和大多數屬的半知菌、白粉菌科、銹菌目和某些土傳病原菌有持久的防治活性。在葡萄上發生的病害種類較多,所需要的殺菌劑品種也較多,果農在選擇和使用中比較繁瑣。如果能開發一種能防治多種葡萄病害、活性高、安全性好的殺菌劑,則葡萄種植者可以用于防治多種葡萄病害,既省工也節本。為此,筆者開展了氯啶菌酯與苯醚甲環唑的復配試驗,以期達到此目的。1材料和方法1.1合成規劃設備96%氯啶菌酯(SYP-7017)原藥、15%氯啶菌酯乳油,均由江蘇寶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95%苯醚甲環唑(Difenoconazole)原藥、10%苯醚甲環唑WDG,均由江蘇耕耘化學有限公司提供;50%烯酰嗎啉WP(Dimethomorph),由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提供。1.2培養基馬鈴薯蔗糖瓊脂培養基(PSA):去皮馬鈴薯200g、蔗糖20g、瓊脂20g、水1000mL。1.3菌株來源及其采生品葡萄炭疽病菌(GloeosporiumfructigenumBerk)、葡萄穗軸褐枯病菌(Alternariaviticola),均采自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鎮丁莊葡萄園病果穗。將2mm見方的病組織在75%乙醇中浸泡30s,再在0.1%次氯酸鈉溶液中浸漬2min,用滅菌水沖洗3次后置于PSA培養基上,在25℃黑暗生化培養箱中培養4d左右,挑取病菌進行單孢純化,獲得的單孢菌株用于試驗。1.4復合配置試驗方法1.4.1加入5%吐溫-80氯啶菌酯原藥用甲醇、苯醚甲環唑原藥用丙酮分別溶解成1000μg/mL的母液,并加入5%吐溫-80(作乳化劑和展布劑用)。同時用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母液分別按不同的比例配制成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的混合液樣品,混合液樣品中氯啶菌酯與苯醚甲環唑的比例分別為30∶1、20∶1、10∶1、1∶1、1∶10、1∶20、1∶30。1.4.2生長抑制率測定采用含藥介質法測定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以及兩者不同比例的混合液樣品對G.fructigenum和A.viticola菌絲生長的抑制活性。將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母液以及兩者不同比例的混合液用滅菌水稀釋成系列濃度的藥液,各取1mL藥液至直徑為7cm的培養皿中,再加入9mL的加熱溶化并冷卻到50℃左右的PSA培養基,混勻后配制成藥劑質量濃度分別為10、5、2.5、1.25、0.625、0.3125、0.15625mg/L的含藥平板。將供試的G.fructigenumJG-5菌株和A.viticolaJA-12菌株分別在不含藥的PSA上預培養6d,用打孔器在菌落邊緣取直徑為5mm的菌碟,接于上述含藥平皿中央,以不含藥培養基平板作對照,3次重復。于25℃恒溫箱中培養7d,用十字交叉法測量各處理的菌落直徑,測量的菌落直徑減去原移入菌碟直徑(5mm)后計算各藥劑濃度的抑制率:菌絲生長抑制率(%)=[(對照菌落直徑-藥劑處理菌落直徑)/對照菌落直徑]×100。用幾率值法計算藥劑的毒力回歸方程y=a+bx、有效抑制中濃度(EC50)和相關系數(r),按孫云沛法計算相對毒力指數、理論毒力指數和共毒系數。1.5農田測試方法1.5.1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乳油的制備稱取氯啶菌酯20g、苯醚甲環唑2g、十二烷基苯磺酸鈣3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4g,加二甲苯至總量100g,將以上原料按常規乳油加工方法投入到混合釜中混合,加工成制劑為22%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乳油。該樣品用于田間試驗。1.5.2葡萄品種及生長試驗處理試驗地設在江蘇萬山紅遍農業園后白園區(位于江蘇省句容市后白鎮)。葡萄品種為巨峰,樹齡7年,籬笆式栽培模式。每試驗小區3棵葡萄樹,每試驗處理重復3次。施藥器械為新加坡新農牌背負式噴霧器,每次施藥時以不同用藥量對水750L/hm2進行噴霧。1.5.3發病情況調查方法試驗共設6個處理,試驗藥劑和施藥量見表3。各處理于2010年4月21日、5月2日、5月18日各噴藥1次。最后1次噴藥后15d(6月3日)調查發病情況。調查方法見農藥田間試驗準則。1.5.4發病情況調查試驗共設6個處理,試驗藥劑和施藥量見表4。各處理于2010年6月19日、6月26日各噴藥1次。最后1次噴藥后7d(7月3日)調查發病情況。調查方法見農藥田間試驗準則。1.5.5發病時間及試驗試驗共設6個處理,試驗藥劑和施藥量見表5。試驗于發病前的6月10日、6月19日各噴藥1次。最后1次用藥后馬上套袋。果實成熟后揭袋調查病果率。調查方法見農藥田間試驗準則。1.5.6病情等級及病果率葡萄霜霉病、黑痘病以病情指數表示各處理區的發病情況。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量×各級嚴重度等級)/(調查總病葉數量×最嚴重的等級)]×100;防病效果(%)={1-[(對照區藥前病情指數×處理區藥后病情指數)/(對照區藥后病情指數×處理區藥前病情指數)]}×100。葡萄炭疽病以病果率表示各處理區的發病情況。病果率(%)=(病果數/調查總果數)×100;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果率-處理區病果率)/對照區病果率]×100。所有計算以及統計分析均用DP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2結果與分析2.1苯醚甲環唑對g.fructingenum細菌生長的影響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了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對G.fructigenum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氯啶菌酯抑制G.fructigenum菌絲生長的EC50值為2.1793μg/mL,而苯醚甲環唑的EC50值為0.6667μg/mL,可見苯醚甲環唑對G.fructigenum菌絲生長的抑制活性顯著高于氯啶菌酯(表1)。按孫云沛法計算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混劑的共毒系數,結果表明: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以30∶1~1∶30混配時,共毒系數在128.0864~221.8131之間,均大于120。這表明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在此比例范圍內混配對葡萄炭疽病菌均具有增效作用。表1結果還表明: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按10∶1混配時共毒系數最大,為221.8131,其值顯著大于120,說明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按此比例混配時增效作用最大。2.2明苯醚甲環唑對葡萄穗軸褐枯病菌病原菌生長的影響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了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對A.viticola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氯啶菌酯抑制A.viticola菌絲生長的EC50值為1.1274μg/mL,而苯醚甲環唑的EC50值為0.1041μg/mL,說明苯醚甲環唑對A.viticola菌絲生長的抑制活性顯著高于氯啶菌酯(表2)。按孫云沛法計算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混劑的共毒系數,結果表明: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以1∶1~1∶20混配時,共毒系數在101.4869~120.6238之間,均大于80,這表明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在此比例范圍內混配對葡萄穗軸褐枯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均具有相加作用;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分別以10∶1和20∶1混配時,共毒系數分別為142.1603和123.2446,均大于120,這表明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以這兩個比例混配時對葡萄穗軸褐枯病菌的抑制均具有增效作用。表2結果還表明: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按10∶1混配時共毒系數最大,為142.1603,其值顯著大于120,說明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按此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大。2.32種抗病劑對葡萄黑充病的防治效果在葡萄新梢抽出后,在黑痘病發病初期連續噴藥3次,藥后15d調查,22%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EC對葡萄黑痘病的防治效果在86.88%~93.78%之間,優于兩個單劑常規施藥量對葡萄黑痘病的防治效果,但差異均不顯著(表3)。2.42對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在葡萄霜霉病發病初期連續噴藥2次,藥后7d調查結果表明:施用90~120ga.i./hm222%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EC對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在80.47%~85.90%之間,優于兩個單劑常規施藥量對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其中施用120ga.i./hm222%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EC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兩個單劑的防治效果(表4)。2.52兩組單劑單藥防治葡萄炭疽病的效果比較在葡萄炭疽病未發病時連續噴藥2次,果實成熟后調查病果率。結果(表5)表明:22%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EC對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在55.34%~77.29%之間,低于或高于兩個單劑常規施藥量對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其中60ga.i./hm222%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EC的防治效果顯著低于15%氯啶菌酯EC的防治效果,而120ga.i./hm222%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EC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10%苯醚甲環唑WDG的防治效果。3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混配對葡萄生長和抗病治療的影響苯醚甲環唑在葡萄上已應用多年,防治多種病害,但對霜霉病沒有防治效果。氯啶菌酯在葡萄上應用還未見報道。筆者對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進行混配,應用于葡萄病害防治,在國內外還是首次報道。氯啶菌酯在田間試驗中未見對葡萄生長、開花、結果有不良影響,而對葡萄主要致病菌活性較好。因此,氯啶菌酯可以在葡萄上作為廣譜性殺菌劑加以應用。本研究室內試驗結果表明:苯醚甲環唑對葡萄炭疽病菌和葡萄穗軸褐枯病菌的菌絲生長抑制活性均顯著高于氯啶菌酯。當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以30∶1~1∶30混配時,共毒系數均大于80或大于120,說明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混配具有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當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以10∶1混配時,對葡萄炭疽病菌和穗軸褐枯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活性最高,其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明氯啶菌酯和苯醚甲環唑以10∶1混配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這些結果為田間合理混合應用這兩種殺菌劑奠定了理論基礎。本研究田間試驗結果表明:試制樣品22%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EC對葡萄黑痘病、霜霉病、炭疽病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在高劑量施藥量(90~120ga.i./hm2)下,對這3種葡萄常見病害的防治效果均高于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單劑常規用量的防病效果。這一結果與室內篩選的試驗結果相吻合。雖然苯醚甲環唑對葡萄霜霉病沒有防治效果,但是22%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EC對葡萄霜霉病也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對試制樣品22%氯啶菌酯·苯醚甲環唑EC僅進行了1年的田間試驗,該產品對葡萄3種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對其它病害的防治效果還有待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