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心理學-8: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概述課件_第1頁
學前心理學-8: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概述課件_第2頁
學前心理學-8: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概述課件_第3頁
學前心理學-8: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概述課件_第4頁
學前心理學-8: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概述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頁言語概述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目錄頁言語概述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一、語言與言語(一)語言的概念言語概述在人們的生產勞動中,由于交際的需要,語言就應運而生。語言是以詞語為基礎,按照一定的語法結構結合在一起構成的不同語義的符號系統。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語言,如漢語、英語、法語等。一、語言與言語(一)語言的概念言語概述在人們的生產勞動中,由一、語言與言語(二)言語的概念言語概述言語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是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個體在和他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運用某一種語言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傳達給別人的過程就是言語。言語活動具有不同的形式,如交談、演講、報告等。在言語活動中,人們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交流,但就言語活動的過程來分析,交際雙方的感受器、腦和效應器都在進行著一定的活動,這些活動包含著兩個過程:言語的表達過程,言語的感知和理解過程。一、語言與言語(二)言語的概念言語概述言語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一、語言與言語(三)語言與言語的區別言語概述語言與言語是一對不同而又緊密聯系的概念,它們之間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言語則是個體利用某種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與其他人進行交際的過程。②語言是從言語中概括出來的為社會所公認的詞語和規則的總和;言語則是個人說話、寫作的行為和結果。一、語言與言語(三)語言與言語的區別言語概述語言與言語是一對二、語言的分類(一)外部言語言語概述1.口頭言語口頭言語是人類言語活動的基本形式,是個體通過發聲器官發出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一種形式,以聽和說為主。口頭語言是學前兒童的主要言語形式,又可以分為對話言語和獨白言語。(1)對話言語對話言語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個體直接交流時開展的言語活動,如聊天、辯論賽、座談會等都是對話言語的形式。對話言語最大的特點就是情境性,它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對話雙方能正確理解彼此的內容并且對對方所說內容作出恰當反映,使對話繼續進行下去的一種言語方式。(2)獨白言語獨白言語是指個體單獨進行較長的并且具有連貫性的言語活動,其形式主要有演講、授課和報告等。獨白言語對說話者言語系統的邏輯性要求比較嚴格,必須做到用詞嚴謹。因此,在獨白言語進行前,個體需要進行長時間的準備工作以使言語活動具有連貫性。獨白語言的出現較對話言語要晚些。二、語言的分類(一)外部言語言語概述1.口頭言語口頭言語是人二、語言的分類(二)內部言語言語概述內部言語是個體自問自答或者獨自思考、不出聲的言語活動。內部語言具有隱蔽性和簡略性的特點,是人們進行思維的主要工具。雖然內部言語不發出聲音,但言語運動器官卻一直在活動,它不斷地向大腦發送動覺刺激,執行著和出聲說話時相同的信號功能。雅各布森將電極裝在被試者的下唇或舌尖上,令被試者數數或算簡單的算術題,或誦讀一首詩。第一次出聲進行,第二次默默地進行,所得到的動作電流節律基本相同,這說明了人們在默默思考時言語運動器官一直在活動,且其性質與外部言語是相同的。二、語言的分類(二)內部言語言語概述內部言語是個體自問自答或三、言語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一)對促進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有重要作用言語概述1.擴大認知范圍在言語形成之前,學前兒童主要是依靠感知覺和動作來認識外界環境的,認知范圍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例如,他們多采用摸、聞、咬等動作來了解事物的特征。在言語產生之后,學前兒童可以通過與成人的交流進一步了解外界事物。例如,學前兒童在吃梨時,成人經常會問他們“甜不甜”,他們逐漸就能體會出“甜”是一種什么味道;當人們告訴他們糖是甜的時,即便他們吃不到糖,也能夠想象出它的味道。由此可見,言語能力的獲得使學前兒童可以從他人的言語中獲取更多的知識經驗,從而擴大他們的認知范圍。三、言語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一)對促進學前兒童的認知三、言語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一)對促進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有重要作用言語概述2.調控認知活動處于前語言階段的學前兒童還不能在直接感知和動作之外進行思考,更不能有計劃地調控自己的行為,在其言語能力出現之后,他們認知活動的有意性也隨著言語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得到發展,兒童可以根據成人的言語信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進行調控。例如,學前教師可以要求兒童觀察“向日葵的一生”,這樣的主題會延續好幾個月,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要參與指導,通過言語指導兒童該觀察什么及如何觀察,并且兒童在觀察后還要向班里的其他兒童分享觀察的結果。三、言語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一)對促進學前兒童的認知三、言語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二)對學前兒童的社會化有重要作用言語概述2.調控認知活動學前兒童的社會化就是學前兒童在一定的條件下逐漸掌握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妥善自治,從而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在會說話之前,兒童會通過各種方式引起周圍的人對他的關注,如用哭喊來表示饑餓、疼痛、不滿或抗議等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但是這種表達方式常常不能被成人完全理解,以至于他們的需求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隨著兒童與周圍人們交往的不斷增加,他們迫切地需要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交流。而語言作為一種交際性工具,可以同時獲得理解外部世界和表達自己對外部世界認識的途徑,滿足兒童在交際中的各種需要,使兒童產生愉快的體驗和積極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理解他人,學會合作和關懷的言語經驗。這些經驗既促進了學前兒童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也促進了他們社會化行為的發展。三、言語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二)對學前兒童的社會化有四、學前兒童言語發展的趨勢(一)語音知覺發展在前,正確語音發展在后言語概述語音知覺是學前兒童對言語過程中語音的辨別能力。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已經表現除了對語音的敏感性,2―3個月的嬰兒已經能夠分辨出語音的細微差別。當兒童習得母語后,對某些語音的細微差異會明顯地發生變化,但這些變化常常會被忽略,如漢語中不同地方語言的差異。四、學前兒童言語發展的趨勢(一)語音知覺發展在前,正確語音發四、學前兒童言語發展的趨勢(二)語言理解發展在前,語言表達發展在后言語概述學前兒童對語言的理解是從詞語開始的。在6個月左右,嬰兒就能“聽懂”一些詞語了,雖然只是對父母不同語調的語音的感受。到12―18個月時,兒童就能聽懂成人大多數的言語過程,并且能說出一些簡單的疊詞,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段時間迅速提高,到2―3時,隨著兒童詞匯量的增加,兒童在這段期間說話的積極性提高。通過正規的教育,到學前期結束時,兒童就能掌握母語的全部語音。四、學前兒童言語發展的趨勢(二)語言理解發展在前,語言表達發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一)0―1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1.反射性發聲階段反射性發聲主要是指新生兒由于生理需要或環境刺激而引起的對身體不適的一種自然的反射活動,以哭喊反射為主。這一現象主要發生在0―3個月大的嬰兒身上。其中,落地哭是嬰兒的第一次發音,表明發音器官為語音的發生做好了基本的物質準備。這一時期的兒童通過哭喊表示饑餓、疼痛、尿濕、需要愛撫等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而成人則通過哭聲的持續時間、音調、響度等來分辨他們哭的原因。從出生后第五周起,兒童在吃飽、睡好或情緒良好的狀態下開始發出一些凌亂的、非哭叫的、類似單個韻母的聲音,如“a-a-a”“ou-ou-ou”“e-e-e”“hei-hei”等。在這一時期,適當的哭喊是為言語發生所做的準備,是言語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階段。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一)0―1歲兒童言語的發生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一)0―1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2.咿呀語階段隨著發音連續性的增加,兒童的發音與反射性發聲相比產生了新的特點,即由單音節發聲轉變為重復音節發聲,如“ba-ba”“da-da”“ma-ma”等,這種發音和詞的發音相似,被稱為“咿呀語”或“呀呀語”。我們俗稱的“咿呀學語”就是指這一階段,主要發生在4―9個月大的兒童身上。這一階段兒童的發音明顯增加,尤其是聲母“b”“p”“f”“g”“n”等;韻母也明顯增多,如“ong”“eng”等。兒童在出生約9個月時,咿呀語的頻率達到高峰,此時,兒童一方面要淘汰不符合母語及環境需要的聲音,另一方面要不斷增加符合母語和環境需要的聲音。總的來說,這一階段的作用不在于兒童學會某個事物的發音,而是學會調節和控制發音器官的活動。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一)0―1歲兒童言語的發生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一)0―1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3.學話萌芽階段學話萌芽階段又稱為語言的發生階段,主要發生在兒童出生9個月至1歲時,此時兒童的發聲開始和具體的對象聯系起來。例如,在看見爸爸媽媽或其他親人時,發出“ba-ba”“ma-ma”等聲音;聽到汽車的聲音時,發出“wu-wu”“du-du”的聲音。與此同時,他們還能執行成人簡單的指令,如成人說:“跟爸爸再見!”兒童就會揮揮小手,表明這一時期的兒童對某種“交際信號”已經有了比較穩定和牢固的印象。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一)0―1歲兒童言語的發生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二)1―3歲兒童言語的形成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1.“單詞句”階段“單詞句”主要是對兒童在1―1.5歲這一時期語言發展情況的概括。此時,兒童所掌握的詞語涉及物體名稱(蘋果、香蕉)、物體數量、物體運動狀態(掉、跑)、物體性質(臟、燙)、空間關系(地下、床上)和否定狀態(不、不要)等。兒童使用單詞句表達要求、命令、愿望時,帶有明顯的語言的性質,起著交流的作用。但是,“單詞句”不包括句法,它只是一個單詞。因此,有的研究者認為他們是“非語法”形式的初始言語。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二)1―3歲兒童言語的形成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二)1―3歲兒童言語的形成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1.“單詞句”階段“單詞句”階段兒童語言發展的特點為:第一,詞義不明,出現過度泛化或擴展不足的現象。第二,以詞帶句,即用一個詞代表一句話的意思。第三,以音代物,即對于能發出聲音的物體,兒童會先抓住其聲音特征,用聲音代替物體的名稱。第四,重疊音,即單音重復,這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現象之一。第五,具有最初的概括性,即隨著詞匯量的增長、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兒童到1歲半時,使用的詞語不但可以表示具體事物,而且使用中顯示了詞語本身所特有的概括性。這一時期的兒童語言還表現了其他的一些特點,如不分詞性、與動作結合等。這個階段語言發展的重點是給兒童提供豐富的詞語,用兒童能理解的方式幫助他們理解詞義。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二)1―3歲兒童言語的形成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二)1―3歲兒童言語的形成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2.“雙詞句”階段“雙詞句”又稱“電報句”,主要是對兒童在1.5―2歲這一時期語言發展情況的概括。此時,兒童愛表達、愛發問,逐漸進入語言發展的躍進階段,“雙詞句”階段兒童的語言發展特點為:第一,雙詞句為主,有時也出現三個詞的組合。第二,詞匯量激增。兒童在出生后的10―15個月內,平均每個月掌握約1―3個新詞;在18個月時,經常說出的詞約為20個;19個月時,約能說出50個詞;到了20個月,詞匯數量增加至100個;20―24個月達到激增期,詞匯量增加至300個左右。雖然“雙詞句”還不是完整的句子,但已具備句子的雛形,表達的意思也比單詞句更明確,對兒童語言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二)1―3歲兒童言語的形成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二)1―3歲兒童言語的形成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3.“簡單句”階段“簡單句”主要是對兒童在2―3歲這一時期語言發展情況的概括。此時,兒童的語言中主要是表示周圍事物的名詞,簡單的動詞、形容詞,少數的數詞、連詞及“不”“再”“都”“沒”等副詞。這一時期是兒童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簡單句”階段兒童的語言發展特點為:第一,以簡單句為主。第二,詞類逐漸豐富。第三,語言理解能力逐漸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恰當引導。在“簡單句”階段,兒童語言教育的重點是引導兒童說完整的話,提高他們運用句子的表述能力。一、0—3歲兒童言語的發生和形成(二)1―3歲兒童言語的形成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1.3―6歲兒童語音的發展3―6歲是兒童掌握語言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通過正規的教育,兒童能掌握母語的全部語音,這是語音可塑性最大的時期。相關研究表明:①3―4歲是兒童語言發展最快的時期,兒童幾乎掌握了全部語音;②4歲以上的兒童一般都能掌握語音;③4―5歲兒童進步最快,發音錯誤最少,例如,4歲兒童聲母發音的正確率中,城市兒童達到97%,農村兒童達到74%;韻母發音的正確率中,城市兒童達到100%,農村兒童達到85%。可見,兒童語音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在于為兒童提供良好的語言教育環境。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1.3―6歲兒童語音的發展(1)3―4歲3歲是兒童語音發展的飛躍期,他們基本上掌握了本地區語言的語音。但是,由于兒童聽音與發音器官還沒有發育完善,加之對唇、齒、舌等口腔部位的控制能力弱,他們在實際說話時常常出現發音不準、吐字不清的現象。如發輔音時,兒童的唇和舌的運動不夠有力,下腭不夠靈活,說出來的往往是兩個語音(如“zh”和“z”)之間的音。另外,吐字不夠有力也會造成發音不準,如發純輔音“f”時,有的兒童不能用牙齒咬住下唇,只有移動下腭來發準音。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1.3―6歲兒童語音的發展(1)3―4歲小班兒童在語音發展過程中,常常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用舌尖前音“z”“c”“s”或舌面音“j”“q”“x”代替難發的翹舌音“zh”“ch”“sh”“r”,如把“吃飯”說成“期飯”,把“教師”說成“老西”等。第二,以舌尖中音代替舌根音,如將“大哥哥”說成“大的的”。第三,當遇到平舌音與翹舌音相結合的詞語時,常常會出現顧此失彼或同時發錯音的情況,如把“獅子”說成“獅志”“西即”或“私子”等。第四,易受環境與方言的影響,出現聲母“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及平舌、翹舌不分等發音不準的現象。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1.3―6歲兒童語音的發展(2)4―5歲中班兒童的發音和聽音器官的發育與小班兒童相比更趨完善,具備了控制發音與聽音的生理條件。此時,兒童對語音的學習和掌握速度較快,如配合普通話教學,并用科學的方法讓兒童進行反復的語言實踐,兒童就能掌握漢語的全部語音。但是,有個別兒童在“n”“l”“r”“y”等一些相似的語音上發音有困難,如常將“男生”“女生”說成“蘭生”“呂生”,將“草綠了”說成“草玉了”或“草綠呢”等。這就需要教師恰當地引導兒童反復練習,將正音工作滲透在學前兒童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同時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幫助兒童將這些相似音區分開。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1.3―6歲兒童語音的發展(3)5―6歲大班兒童的言語器官已發育成熟,具備了正確發出全部音節的生理條件,特別是語音意識的發展,使兒童能夠意識到自己和別人語音中的不同,隨時調整和修補自己與他人語音中的錯誤。這一時期的兒童在成人的教育下,能夠做到吐字清楚、發音準確,分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能夠自如地調節聲音的強弱,能夠用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的語言表達出來。此時,如果大班的個別孩子通過正規的教育,仍存在發音不準或口齒不清的情況,應該到醫療機構進行專門的檢查和矯正。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2.3―6歲兒童詞匯的發展詞匯量也是兒童智力發展的標志之一,因為詞和概念是密不可分的,概念要通過詞匯來表示。因此,兒童的智力水平越高,其詞匯量就越豐富。3―6歲是詞匯數量增加最快的時期,此時,他們掌握的各類詞匯的內容范圍不斷擴大,而且對詞義的理解也在不斷的確切和深化,兒童不僅能掌握詞的一種意義,還能掌握詞的轉義。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2.3―6歲兒童詞匯的發展(1)3―4歲小班兒童對詞義的理解比較膚淺,他們首先掌握的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一些詞。其中,名詞、動詞占多數,還有一些表示事物性質或形態的詞,如大、小、軟、硬、長、短、方、圓等。但由于兒童的分辨能力和詞的使用頻率等原因,常常會出現用詞不確切的情況,例如,用大來代替長、高,用小來代替短、矮等。由于漢語中量詞較多,而且有一些固定搭配,這使兒童掌握量詞的難度增大,經常出現錯用的情況,如“一個小花”“一只玩具”等。數詞的掌握與兒童數的概念的發展有關,雖然兒童能夠念到100,但是他們實際能理解和掌握的數的概念為5以內的數。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小班兒童除了掌握“這”“那”等表示方位的代詞外,還學會了使用“你”“我”“他”等人稱代詞,“不”“再”“都”“又”等副詞和“啊”“吧”等感嘆詞。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2.3―6歲兒童詞匯的發展(2)4―5歲中班兒童所掌握的詞匯數量不斷增加,但仍以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為主。他們還逐漸掌握一定數量的反義詞,如“多少”“大小”“長短”“上下”等。由于受思維水平發展的限制,兒童對比較抽象的、表示時間概念的詞的掌握較困難,經常會用錯,如“我明天去過奶奶家了”。總體來看,兒童對“昨天”“前天”等詞的理解比較模糊,遠不及對“今天”“明天”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他們對數詞和量詞的掌握仍然比較困難。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2.3―6歲兒童詞匯的發展(3)5―6歲隨著生活范圍的擴大和知識經驗的增加,大班兒童所掌握的詞匯已經相當豐富,掌握的詞類也逐漸增多。同時,隨著抽象思維的發展,兒童的概括能力明顯提高,能夠逐步掌握一些概括性較強的詞,如水果、玩具、動物、蔬菜等,而且還能注意到事物之間的聯系,掌握了一些關聯詞,如“因為……所以……”等。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3.3―6歲兒童語句能力的發展兒童對語法規則的掌握是在與成人的交往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成人的語法規則非常重要,有的地區存在狀語后置的表達現象,如把“你先吃”說成“你吃先”;還有的地區有賓語前置的表達現象,如把“你做飯了嗎”說成“你飯做了嗎”等。因此,教師在進行語言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循兒童語句發展的特點,避免使用方言,采用正確規范、符合語法結構的句子,引導兒童反復實踐,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3.3―6歲兒童語句能力的發展3―6歲兒童的語句發展具有以下特點:(1)從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從簡單句到復合句(3)從陳述句到其他句型(4)從無修飾句到有修飾句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一)學前兒童口頭言語的發展學前兒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二)學前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1.早期識字行為的發展識字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又是全面素質教育必須經歷的過程。成人可以通過培養兒童的早期識字行為發展其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兒童早期識字行為的發展分為萌發階段、初期階段、流暢階段等三個時期。其中,萌發階段兒童的特點為:對書籍有興趣;注意環境中的文字;辨認自己的名字;喜歡有重復句子的童謠。初期階段兒童的特點為:愿意念書給周圍人聽;開始了解文字的意義;喜歡認讀熟悉的字。流暢階段兒童的特點為:能夠獨立閱讀各種文字;會以適合文字內容和風格的語速、語音和語調進行朗讀。3―6歲兒童的早期識字行為主要處于萌發階段和初期階段。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二)學前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學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二)學前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2.早期圖書閱讀行為的發展早期閱讀行為是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表明,使用漢語的兒童的圖書閱讀行為可以分為看圖未形成故事、看圖形成故事和試著看文字三個階段。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二)學前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學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二)學前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學前兒童言語的發展階段3.早期書寫行為的發展發展兒童早期書寫行為在于使兒童獲得早期書寫經驗,提高其空間、思維認識水平。兒童的書寫行為的發展經歷了嘗試和探索的過程,雖然目前還沒有關于漢語兒童書寫能力的研究結果出現,但有學者研究發現,英語兒童書寫行為的發展經歷了畫圖、涂寫、類似書寫、連串似的書寫、發明的書寫、真正的書寫等6個階段。兒童的書寫與繪畫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可以說他們早期的書寫就是一種繪畫。大多數兒童在18個月時就能拿起筆在紙上亂寫、亂涂、亂畫。兒童最初書寫的東西具有隨機性,水平也參差不齊,主要以涂鴉為主,反映其缺乏良好的協調和控制能力。兒童常常在書面文字中夾雜圖畫來表達思想,如一名叫Jose的外國兒童在6歲時畫的第一幅故事畫是4個顏色鮮艷的人物畫像,每一個人物旁邊分別寫著4個成年人的名字。在這幅畫的下面,Jose寫道:“他們正在路上走。”二、3—6歲兒童言語的發展(二)學前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學一、示范法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示范法主要是教師通過展示語言和行為范例引導兒童效仿的語言教育方式,是學前兒童語言教育過程中最簡單、直接和常用的一種方法。在語言教育活動中,除了教師親自示范外,還可以讓語言發展水平較高的兒童來示范,或者采用錄音示范。教師的語言是兒童學習的直接榜樣,其語言的質量也決定著兒童的語言發展水平。一、示范法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示范法主要是教師通一、示范法(一)教師的示范語言要規范、易懂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教師的語言是兒童模仿的直接對象,因此,教師在進行語言教育時,除了要咬字清楚、發音準確、配合自然的表情和恰當的手勢之外,還要注意語言的表達力,如音量、語速、語調等。尤其是在語速方面,教師要適當地放慢速度,讓孩子們能聽懂并理解所講的內容,只有在此基礎上,兒童才能更好地模仿。此外,教師在示范的過程中要盡量使用具體、易懂的句式,如果是用來對兒童發出指令的語言,更要簡練、明確和規范。無論是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中還是在滲透的教育活動中,教師都要運用規范性的語言,為兒童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成為兒童學習和模仿的典范。一、示范法(一)教師的示范語言要規范、易懂學前兒童一、示范法(二)教師要把握好示范的時機和力度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學前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記憶的容量有限,這就要求教師在示范時要把握好示范的時機和力度。對于分量較多的內容,應根據情況進行分步示范、完整示范和重點示范,如新詞句、難發的音、人物的對話、連貫的講述等,要讓兒童有意識地模仿學習。例如,小班詩歌活動《小青蛙》:“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田里住來水里游,看見害蟲一口吃。”在教學過程中,兒歌中的量詞“一只”“一張”“兩只”“四條”及翹舌音“只”“張”“住”“水”“吃”等都要重點示范,讓兒童反復地聽。教師要把握好示范的力度,是指教師的示范應該讓兒童清楚地知道如何去做,而不是在教師示范完之后,孩子們卻是一臉的迷茫。例如,在教“某人在某地做某事”的句型時,首先要說明這個句型一般用于表示正在做的動作,然后說出一個具體的例子,如“老師在教室里上課”“小朋友在教室里聽課”等,最后再啟發兒童運用這個句型造句。一、示范法(二)教師要把握好示范的時機和力度學前兒一、示范法(三)教師應仔細觀察兒童的語言表現,妥善運用強化手法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密切關注兒童在各種活動中的語言表現,善于發現兒童語言發展的差異,因材施教,鼓勵兒童養成良好的語言行為和習慣,并加以強化。同時,教師也要及時指出兒童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盡量避免重復兒童不正確的語言,以免產生誤導。我們在這里所說的及時并不是立刻、馬上,而是要酌情處理。例如,在兒童講述過程中出現的發音或者語法錯誤,不要立刻糾正,那樣會打斷兒童的思路,影響兒童講述的流暢性、完整性和積極性,而是要等到兒童講述完之后,采用鼓勵性強化的方式,在糾錯的同時讓兒童樹立學好語言的信心。一、示范法(三)教師應仔細觀察兒童的語言表現,妥善運二、游戲法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游戲法是指教師運用有規則的游戲,訓練兒童正確發音,豐富兒童詞匯和學習句式的一種方法,是語言教育中常見的活動方式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兒童學習興趣,集中兒童的注意力,促進兒童各種感官和大腦的積極活動。二、游戲法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游戲法是指教師運用二、游戲法(一)明確游戲的目的,制定游戲規則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首先應該明確此次游戲是為了練習發音還是詞匯的運用,或是為了其他的語言訓練目的,然后再根據目標確定語言游戲的內容,制定游戲規則。兒童在參與游戲時,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游戲,從中練習聽說能力。例如,在組織小班語言游戲“小螞蟻搬豆”時,教師先扮演小螞蟻,分別說明“快快爬”“慢慢爬”“去搬豆”“放放好”和“一只螞蟻搬一粒”的規則,然后帶領兒童邊做游戲,邊念對應的指令,如念到“小螞蟻,快快爬”時,扮演螞蟻的兒童就要加快速度,念到“小螞蟻,慢慢爬”時,就要放慢速度,以此類推。如果兒童沒有按照指令進行,則要求犯錯的兒童邊念指令邊做動作。如此反復的進行,達到在游戲中學習語言的效果。二、游戲法(一)明確游戲的目的,制定游戲規則學前兒二、游戲法(二)創設游戲情境,增強趣味性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在運用游戲法開展語言教育活動時,教師應根據游戲的需要,創設相對真實的游戲情境,使兒童更好地體驗游戲的樂趣。例如,在組織“小螞蟻搬豆”游戲時,教師可以布置草地、“螞蟻洞”的場景,同時準備豆子和各種不同顏色的螞蟻頭飾等,讓兒童在相對真實的情境里更加快速、積極地融入到游戲中。二、游戲法(二)創設游戲情境,增強趣味性學前兒童言二、游戲法(三)選擇恰當的游戲時機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在設計語言教育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語言教育的活動目標和兒童的實際情況確定游戲的時機,例如,游戲可以在語言教育活動開始時、過程中或結束前進行,不必拘泥于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或進行鞏固練習時才進行。二、游戲法(三)選擇恰當的游戲時機學前兒童言語能力三、表演法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表演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兒童扮演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根據作品情節的發展,通過對話、動作等再現文學作品的情景,從而提高學前兒童口語表達能力的一種方法。三、表演法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表演法是指在教師的三、表演法(一)表演必須在兒童理解并掌握作品的情況下進行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表演法應在兒童已經初步理解并掌握了作品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兒童只有熟悉文學作品,其表演才會更加自然、流暢。因此,在表演作品之前,教師應先讓兒童集體練習作品中的角色語言,然后再分派角色進行表演,使兒童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及對作品中優美語言的運用,感受表演的樂趣。例如,在表演“鵝大哥出門”的故事時,教師要先讓兒童練習鵝大哥自夸的語言:“瞧,我多漂亮!紅紅的帽子,雪白的羽毛,誰也比不上。”三、表演法(一)表演必須在兒童理解并掌握作品的情況下三、表演法(二)鼓勵兒童體驗不同角色,在表演中大膽創新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兒童對作品的理解是以個體的經驗為前提的,因此,在表演作品的過程中,每個兒童都是帶著自己的理解進行表演的,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這就要求教師在運用表演法進行教育時,不限定兒童非要死記硬背作品中的臺詞,而是鼓勵他們在不偏離主題的前提下,大膽創新,體驗不同角色,積極參與表演和創作,讓兒童真正體驗到表演的樂趣。三、表演法(二)鼓勵兒童體驗不同角色,在表演中大膽創四、練習法(一)明確目標,循序漸進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在每一次練習前,教師都要給兒童提出明確的目標,并逐步提高練習的要求。例如,大班的孩子學習兒歌《蹲蹲魔法》,游戲時,要邊念“魔法”邊游戲,并且兒童要互相交換“水果魔術卡”,并根據“魔法”內容做相應動作。在他們熟悉游戲過程后,根據學前兒童游戲情況可以適度增加難度,如請兒童當念“魔法”的帶頭人等。四、練習法(一)明確目標,循序漸進學前兒童言語能力四、練習法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練習法是指有教師意識地讓兒童多次使用同一個語言因素(如語音、詞匯、語句等),訓練兒童某一方面的語言技能和技巧。通過練習,兒童可以加深理解語言教育中的有關內容,鞏固語言知識,熟練運用語言技能。四、練習法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練習法是指有教師意四、練習法(二)練習方式多樣,避免機械重復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的培養由于練習時不斷地重復相同的內容,很容易引起兒童厭煩,因此,在使用練習法時,教師要盡可能地采用多樣化、富有趣味的方式展開。例如,在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